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浊泽之战:因国家内部政治动乱引来外敌的战役

浊泽之战:因国家内部政治动乱引来外敌的战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631 更新时间:2023/12/22 22:48:10

《战国策》上,记载有关浊泽之战简介。浊泽之战是公元前369年,赵、韩两国联军在浊泽一代与魏国大军的进行的一场大战。赵、韩联军实力强劲,原本大有胜算,却因两国互不信任,各有盘算,而导致利益出现分歧,未能同心协力,最终丧失了战略优势。而本处劣势的魏国终因敌人的内部矛盾而反败为胜,避免了被分裂的命运,这便是浊泽之战简介。

浊泽之战简介

有关浊泽之战的简介,要从公元前370年,魏国国君魏武侯在未立储君之时骤然离世的一幕说起。

当时,由于魏武侯突然暴毙,位悬空,他的两个儿子魏罃与魏缓为继承大统而各起阴谋,终于酿成了兵戎相见的国内动乱,魏国上下,顿时一片哗然。

争斗中,魏缓不敌王兄魏罃,率领残部一路溃逃至邯郸,居然请求早已觊觎魏国国土的赵成侯出兵为他回国争夺王位,这无异于自动将一块肥肉送到赵王嘴边。

得此秘闻后,赵国朝野普遍认为此乃天赐良机,若能趁魏国内乱之时联合韩国,一举消灭魏国,则韩赵两国日后再无魏国之患。

主意打定,赵成侯立刻联络韩懿侯准备采取行动,于是,不久之后,浊泽之战爆发,此为浊泽之战简介。

一开始,两国联军势如破竹,先在浊泽一地大败魏军,继而包围安邑,准备采取下一步行动。

然而此时,韩懿侯和赵成侯在如处置魏君一事上发生了分歧,双方固执己见,最终不欢而散。政治上的分道扬镳直接导致军事指挥上的离心离德,由此赵韩联军不战自破,安邑之围随之化解。

夺位无望的魏缓最终被兄长魏罃所杀。公元前369年,魏罃称帝,即为魏惠王

浊泽之战过程

浊泽之战,是战国时期一场因国家内部政治动乱而引来外敌的著名战役。

浊泽之战过程

最初,在赵、韩两国的联手进攻下,对魏浊泽之战过程一度进展顺利。然而由于两国国君的意见分歧,继而导致战略形式出现重大逆转,战役草草收场而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浊泽之战过程虽惨烈,却最终并没有令魏国政权在战国史上终结。

公元前369年,魏武侯去世,储位之争随即爆发,其子魏罃与魏缓围绕王位展开了激战。魏缓势弱不敌,遂逃往赵国都城邯郸求助,这一求助,直接导致了后来浊泽之战的爆发。乘着赵国内乱之机,赵成侯与韩懿侯迅速达成协议,两国兵合一处,由君王率领,大举进攻魏国。有关浊泽之战的过程,《战国策》上做了如下描述。

赵韩联军在黄河以北大举集结,继而挥军直指邑葵,以奇兵一举克敌制胜,再趁士气正盛之时攻打魏都安邑,迫使魏军弃城投降。此时,魏罃正坐镇都城指挥战斗,两军随即交战于浊泽。由于赵韩联军实力强劲且是有备而来,魏国军队不敌,大败而归,身在安邑的魏罃正束手无策之际,敌营内部却出现已然出现了分歧,这无疑为魏国解困带来了一线生机。赵成侯主张杀魏国国君以绝后患,韩懿侯则认为不可如此残暴,只需将魏国分割,它便再也无法威胁到赵韩两国。如此一来,双方都坚持己见,韩懿侯一怒之下乘夜率队离去。赵成侯眼见赵军势孤,不能再战,也悻悻然带着他的部队撤走。一场轰轰烈烈的浊泽之战,就此匆匆落下帷幕。

浊泽之战评价

历史典籍中,对公元前369年发生的那场浊泽之战的评价,多见于《史记·魏世家》上。

浊泽之战评价

公元前370年,魏国国君魏武侯骤然离世,悬而未决的王位继承问题终于导致了魏王之子魏罃与魏缓手足相残的宫廷惨剧。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落败的魏缓率部仓皇逃至赵国都城邯郸,竟指望一直对魏国虎视眈眈的赵成侯出兵为自己夺取王位。由此,提及对浊泽之战的评价,古往今来的学者多认为是一场“因魏缓的自私和愚蠢招致外敌侵略的战役”。

眼见魏国内乱骤起,赵成侯自然喜不自胜,于是急忙联络韩懿侯一起联手对付魏国。在共同的战略目标面前,两人一拍即合,随即组建赵韩联军,在黄河以北集结,大举进攻魏国。身在都城安邑的魏罃闻讯,立刻派兵御敌,却因赵韩联军的实力强大而使魏军在浊泽遭遇惨败。在魏军全面溃退之际,魏都安邑被大批敌军围困,危在旦夕。

而此时,韩懿侯和赵成侯在如何处置魏君一事上发生了分歧。赵成侯主张杀魏君以此消弭赵韩之心腹大患,韩懿侯却主张分裂魏国,不必赶尽杀绝。由于双方皆固执己见,军事同盟关系继而迅速瓦解。如此,安邑之围立解,魏罃趁势展开反击,终于反败为胜。后世对浊泽之战评价主要有两方面。首先,赵韩联军在取得战略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却因内部分歧严重,不能协同作战而惜败,令魏国免于被分割。

而魏罃战败后,在绝境中充分运用镇静待敌、静观其变的策略,等待时机一举反扑,最终反败为胜,在保卫领土之,也给了赵、韩两国沉重的回击。

标签: 浊泽之战

更多文章

  • 战国浊泽之战简介:浊泽之战过程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浊泽之战

    《战国策》上,记载有关浊泽之战简介。浊泽之战是公元前369年,赵、韩两国联军在浊泽一代与魏国大军的进行的一场大战。赵、韩联军实力强劲,原本大有胜算,却因两国互不信任,各有盘算,而导致利益出现分歧,未能同心协力,最终丧失了战略优势。而本处劣势的魏国终因敌人的内部矛盾而反败为胜,避免了被分裂的命运,这便

  • 秦灭周发生在什么时候?秦灭的是东周还是西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灭周

    秦灭周的时间在中国的古代,有着许许多多的朝代,历史十分的悠久,可以分为上下五千年了。那么在夏、商之后就是周朝,那么周朝持续了多少年的时间,周朝怎么建国,怎么覆灭的呢?周朝之后就是秦国,秦灭周的时间是怎样的呢?秦灭周的时间按照事件截点来分又可以如何划分呢?秦灭周的时间在历史之上也被分为了东周、西周两个

  • 历史上秦灭周时各个诸侯国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灭周时各个诸侯国的反应

    在中国的古代,有着许许多多的朝代,历史十分的悠久,可以分为上下五千年了。那么在夏、商之后就是周朝,那么周朝持续了多少年的时间,周朝怎么建国,怎么覆灭的呢?周朝之后就是秦国,秦灭周的时间是怎样的呢?秦灭周的时间按照事件截点来分又可以如何划分呢?秦灭周的时间在历史之上也被分为了东周、西周两个,那么这里所

  • 秦灭周的意义在哪里 秦灭周迁九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灭周

    秦灭周的意义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时间算是比较久远的,这段时间内七国鼎立,七国间的战争不断,各国也纷纷经历了或者由强到弱,或者由弱到强的过程。虽然这个时期内七国各自为政,但还存在着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那便是周国的周天子。虽然周国早已丧失了霸主的实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各国之间的关系还有赖于周国的周旋。在

  • 解密:历史上秦灭周时各个诸侯国的反应是如何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国,周朝,诸侯,秦灭周

    在中国的古代,有着许许多多的朝代,历史十分的悠久,可以分为上下五千年了。那么在夏、商之后就是周朝,那么周朝持续了多少年的时间,周朝怎么建国,怎么覆灭的呢?周朝之后就是秦国,秦灭周的时间是怎样的呢?秦灭周的时间按照事件截点来分又可以如何划分呢?秦灭周的时间在历史之上也被分为了东周、西周两个,那么这里所

  • 解密:《齐民要术》里就有“寿司”的制作方法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齐民要术,寿司,日本,

    寿司是很多人心目中最典型的日本食物。我们现在最常见的是一个小饭团上盖上一片鱼或虾的寿司,这在日语中称为“握寿司”; 或是由紫菜包成卷筒状,里边有些蔬果、鸡蛋之类,这在日语中被称为“卷寿司”。一般人也许以为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吃这些食物,其实,这类寿司的历史不过两百年左右,最初的寿司,无论是制作方法还是

  •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谁?古代农书《齐民要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齐民要术,古代书籍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谁?《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它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

  • 贾思勰简介 南北朝北魏杰出农学家贾思勰生平(齐民要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贾思勰,南北朝,杰出农学家,齐民要术

    贾思勰(jiǎsīxié),北魏时人,汉族,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益都(今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到各

  • 东晋时期的谯蜀是谁建立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晋灭谯蜀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晋朝,东晋,西晋,晋灭谯蜀之战

    建立谯蜀东晋令参军谯纵及其将侯晖领诸县氐人,走涪江东下,会师伐江陵桓振。蜀兵不愿东征,侯晖遂与巴西杨昧合谋,发动兵变,以武力逼谯纵为主,并出兵攻杀毛璩弟西夷校尉毛瑾于涪城。谯纵遂自称梁、秦二州刺史,兵指西南的成都。毛璩闻变,自略城徒步赶回成都,令参军王琼带兵3千前去讨纵,又令弟毛瑗带兵4千继后,谯纵

  • 晋灭谯蜀之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竟是朱龄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东晋,西晋,晋朝,三国,司马昭,恒温,晋灭谯蜀之战

    晋灭谯蜀之战是发生于中国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的一场战役,由东晋益州刺史朱龄石统率晋军进攻割据蜀地的谯蜀政权。最终朱龄石击破蜀军,谯蜀君主谯纵自杀,谯蜀灭亡战争背景谯蜀因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军队兵变,进攻成都(今四川成都)并杀害晋益州刺史毛璩而建立。其时东晋正在平定桓玄余众,直至义熙二年刘裕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