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密:黑暗的拜占庭皇室为什么能玩出繁荣的帝国?(拜占庭帝国)

解密:黑暗的拜占庭皇室为什么能玩出繁荣的帝国?(拜占庭帝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334 更新时间:2024/1/7 12:07:54

拜占庭是一个古希腊城市,为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旧名。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领属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南高加索的一部分,首都为拜占庭旧址君士坦丁堡,故又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历时一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灭亡。

拜占庭的皇位继承关系远较历史上其他按血缘关系继承的朝混乱,既有儿子兄弟,也有外戚,甚至还有外戚圈里的其他人物。这种情况导致了皇室圈里皇位后继者来源的扩大化和无规律,不少人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如血缘关系远近、能力、与先皇关系的亲疏、对皇室和国家贡献的大小等解读自己即位的合理性,也导致更多人认为自己能当上皇帝,从而演变出频繁的皇位血拼。此外,根据当时的教规,残疾人不可以继任皇位,于是通过残忍的方式与手段将竞争对手搞废,如割掉耳朵、置之聋哑、从房顶上扔下去使之残肢断体,等等,让对手丧失竞争资格。

据统计,从拜占庭帝国确立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的107位君主中,只有34人死于床上,8人死于战场或意外事故,其余或自愿退位或被迫退位,或者暴毙,包括被毒死,被闷死,被绞死,被刺死,以及因被致残而亡。宫廷、街道、军营共发生过65次夺取皇位的叛乱(迪尔:《拜占庭:辉煌与衰败》)。这些都表明拜占庭帝国来自皇室成员的内乱几乎不曾停止过。

然而,拜占庭在宫廷从未消停的血雨腥风与权力动荡中,存续了千年之久,并成就出了人类明史上的辉煌。几年前笔者在伊斯坦布尔听导游说:不论是巴黎还是伦敦,都不敢说它们是欧洲文明的中心,但伊斯坦布尔可以理所当然这样讲。他的话确实不无道理。拜占庭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很多文化成果,以后由十字军运动和教士传到了欧洲,甚至在与当时的大帝国保加利亚角逐中差一点将整个欧洲变成东正教的势力范围。如果这样,当今西方世界的面貌会是另一个样子。

拜占庭帝国的繁荣原因诸多,公共管理体制和社会政策是决定性因素。

地方分权:

拜占庭帝国内有希腊人、弗拉赫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埃及人、叙利亚人、依利里亚人和斯拉夫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习惯、历史文化传统。如果中央按统一政策实行管理,极易引起政策和实际脱节,影响统治效果和税收。拜占廷帝国沿用了同样是多民族的古罗马帝国的行政制度,将全国分为若干大区,每区包括罗马时代的若干行省。大区总督作为皇帝的全权代表行使行政和司法职权。这种管理体制照顾到了不同民族和历史传统区域的特殊情况,防止了中央对不同地区实行划一政策的懒人政治引起的各种弊端,不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不同区域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特长和功能,保证了国防安全和税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尖锐度,一并对国泰民安发挥作用。

依法治国:

罗马帝国以法律著称,其建树成为现代法律的典范。拜占廷法律属于罗马法系统。司法大臣由君士坦丁一世设立,最初相当于皇帝的法律秘书,为皇帝起草法律和法令,6世纪后成为最高法官。拜占廷规定:法官必须接受5年以上专门法律教育,全面掌握罗马民法并通过严格的国家考试,获得资格证书。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司法改革还要求法官专职化,立法和司法官员分离。虽然执事长官、大区总督和君士坦丁堡市长拥有比法官更高一级的法律仲裁权,皇帝握有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但由于学校课程中法律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和其他公职人员都必须或必然接受过法律教育,他们对司法工作的参与不会外行,人治大于法制的问题从专业普及方面也能得到有效遏制。

极为重视教育和文化。

拜占庭对教育和文化的高度重视,与希腊罗马的积累密切关联。拜占庭帝国存续的时期,欧陆著名的查理大帝及不少后继者都是文盲,封建庄园里农奴的餐具与卧具人畜公用。后起的俄罗斯更是落后,相当长时间里宫廷里都没有规范的语言而讲法语。但拜占庭帝国的农民已经将子女接受不了良好文化教育当作很失职很不体面的事情。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宁可出卖牲畜与农具,也要为子弟凑学费供其读书。这种风气在当今许多国家尚不具备,由此足见其国民品味之高。手工艺、拜占庭建筑、拜占庭丝绸、绘画、音乐,等等,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顶尖地位。著名诗人叶芝的名作《驶拜占庭》里那些沉淀和依恋,绝非文化沙漠所能保养和孕育。

在一个国家,跟宫廷斗争有关的人极为稀少,要死要活本身与公众无多大关系。拜占庭皇宫的刀光剑影没怎么影响国家的大政方针,皇室的善政就算够了。朝廷内部那些你死我活,都是为了个人权力和私利,没别人什么事,死了残了废了都是自取,活该吧!

标签: 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更多文章

  • 解密: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是如何解体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皇权,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版图以日耳曼尼亚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原属中法兰克王国)和勃艮第王国还有弗里西亚王国(今低地国家)。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

  • 神圣罗马帝国的象征:头顶皇冠的双头鹰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皇权,

    神圣罗马帝国国徽是头顶皇冠的双头鹰图案。双头鹰图案是沿袭古罗马帝国图腾,意即帝国是古罗马的正统继承者。中间的耶稣受难图则表明帝国神圣性,帝国皇帝即是罗马天主教会和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双头鹰翅膀上则绘上七大选帝侯国和德意志各大诸侯的旗帜,代表帝国的普世性和广大疆域。国歌《天佑吾皇弗朗茨》(德语

  • 神圣罗马帝国简介:为何又称德意志第一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皇权,

    神圣罗马帝国, 全称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语: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地跨西欧和中欧的封

  • 孙子兵法的成书经历:孙子兵法到底是由谁写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孙子兵法,孙子,春秋战国,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吴光即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

  • 解密: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有着哪些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子兵法,孙子,春秋战国,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 司马迁《史记》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汉族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

  • 孙子兵法简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孙子兵法,孙武,军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

  • 解密: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各有何文学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诗经,古文,爱情,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 》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 》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

  • 解密:文学著作《诗经》中有着哪些具体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诗经,古文,爱情,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 诗经的创作过程:诗经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诗经,古文,爱情,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司马迁用的也是《诗》,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

  • 诗经简介:古代中国的诗歌历史的发展源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诗经,古文,爱情,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