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惠文王嬴驷一生:秦国君主嬴驷被放逐过吗

秦惠文王嬴驷一生:秦国君主嬴驷被放逐过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541 更新时间:2023/12/25 17:30:56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六岁。秦惠文王为秦孝公的儿子,原名为嬴驷。后人在评价秦惠文王之时,都认为他是位大有作为的秦国君主。

后人将嬴驷评价为秦国四雄主之一。嬴驷在位时,将秦国的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并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为后代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惠文王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除掉了商鞅,商鞅变法深入人心,但是他触动了统治阶层的利益。当时,商鞅变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支持,民间百姓对商鞅的呼声也很高,秦惠文王意识到商鞅手握重权,已经威胁到了他的利益。在他上位后,对商鞅进行车裂,而且顺手铲除了商鞅的党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权。

秦惠文王善于发现人才,在他即位期间,采用了张仪、公孙衍、魏冉等多位能人将士,并且对他进行了重用。张仪对秦惠文王在扩张领土上的建议是连横说。秦惠文王认为张仪说的很有道理,便毫不怀疑的进行重用。张仪主张秦国参与各诸侯复杂的斗争,秦国在参与过程中,进行谋利。在扩张上,秦国先对东边的魏国下手,魏国抵挡不住来势汹汹的秦兵,随后便败下阵来。为了保全国家政权,魏国只好被迫割让15座城邑给秦国,使得秦国领土进一步得到增加。

公元前311年,当秦惠文王四十六岁时,因身患重病而去世,结束了他文韬武略的一生。

在《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一书中,讲诉了太子嬴驷犯错的经过。因为赋税一事,嬴驷杀掉了白氏一族二三十位人民,白氏族长便到衙门状告太子草菅人命。太子部下得知太子犯了大错,于是便急匆匆的找到商鞅,让商鞅救太子一命。

商鞅听了事情的经过,认为事态比想象中的严重,而且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安抚白氏一族,不然容易引起民愤。当时,由于商鞅变法已经深入人心,百姓们都会相信法律对他们的保护作用,并且商鞅公正严明,白氏一族相信商鞅会给他们一个说法。商鞅此时很为难,太子不过十四岁,而且将来还是秦国的君主,如果处以极刑,那么秦国未来何在?如果不对太子进行处罚,那么当初信誓旦旦推行法律条例又有何意义?

商鞅急中生智,当着白氏一族的面,宣读了对嬴驷的处罚。一是嬴驷年幼,免于肉刑,二是嬴驷要拿出俸禄安顿好白氏一族等等处罚措施,但是商鞅宣读处罚后,白氏一族仍然觉得处罚太轻,商鞅就处罚了嬴驷的两位老师,太子左傅施劓刑,太子右傅施黥刑。这才得以安抚白氏一族。而商鞅的这一做法,让嬴驷深深记恨在心。秦孝公去世后,嬴驷上位,即秦惠文王。他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以谋反罪抓捕了商鞅,并且车裂商鞅,借此机会一并杀害了商鞅同党,巩固了自己的权力统治。

嬴驷犯错,老师代替他受了罚,所以嬴驷没有被放逐过。

更多文章

  •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隐忍卧床十年 诛灭曹爽三族(高平陵事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曹爽,高平陵事变

    只要我们拭去尘埃,用心观察,许多事情或许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板上钉钉。历史的另外一副面容值得我们探究、深思。说起三国,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奸臣形象,除了曹操,大概就是司马懿了。司马懿挨骂,主要归因在两件事情上:一个是他的子孙当了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另一个就是高平陵之变。高平陵之变,要从公元239年讲起。这

  • 司马懿真是个大奸臣吗?高平陵之变或难得此结论(高平陵事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懿,曹爽,三国,,高平陵事变

    只要我们拭去尘埃,用心观察,许多事情或许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板上钉钉。历史的另外一副面容值得我们探究、深思。说起三国,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奸臣形象,除了曹操,大概就是司马懿了。司马懿挨骂,主要归因在两件事情上:一个是他的子孙当了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另一个就是高平陵之变。高平陵之变,要从公元239年讲起。这

  • 司马懿:司马家族怎么在高平陵事件之后走向皇权(高平陵事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司马懿,高平陵事变

    三国最后尽归司马家族,司马家族可谓是三国中得益最多的。最主要是司马家族人才倍出,而且懂得忍,司马家族忍过了曹操时代,也忍过了周瑜时代,最后连智慧无双的诸葛亮也忍了过去,到三国的最后,几乎没人可以跟司马家族匹敌了。在司马家族发动高平陵之变后,皇帝依然高高在上,这表明司马懿与帝国普遍军政大佬、豪门代表之

  • 清朝的六部尚书官职是几品 相当现在的哪一个职位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明朝,六部尚书

    清朝的统治模式基本沿袭明朝,称之为“清承明制”,包括官职体系。清朝的官职体系中,六部尚书是非常重要的官职,六部即“三省六部制”的六部,起源于隋朝时期,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沿袭三省六部制,可见其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上千年都没有变过,那清朝的六部尚书是几品官?又

  • 清朝六部尚书和总督相比 谁的权力更加大一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六部尚书

    清朝尚书是清朝朝廷中央的六大部部长,清朝的尚书与明朝有一些不同,清朝的六部尚书是有十二个人的,这十二个人有六个是办实事的汉人大臣,有六个人是基本不办事情的满人贵族。而清朝的总督是掌管一方军政大权的重臣,手中牢牢掌握着1到3个省的权力,在他们的管辖区域内,除了皇帝,没有人的声望、权势能超过他们,他们就

  • 此人状元出身,做了22年督抚,因礼贤下士被称为清代的“孟尝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礼贤下士,孟尝君

    清代一共出了114位状元,要说谁官做的最大,这个说不好,官居一品的大有人在。可要是说谁最有钱,那毕沅认第二,恐怕无人敢认第一。有人或许会问,既然毕沅那么有钱,肯定是个贪官喽。还真别说,人家非但不是个贪官,还是一个礼贤下士的正人君子,可称清代的孟尝君。毕沅,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一举夺魁成为状元。清

  • 二十四孝郭巨“埋儿奉母”,这真的是孝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埋儿奉母

    二十四孝故事之郭巨埋儿?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由于入选郭居敬的《二十四孝》,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不为过。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很残忍,其实需要看你读了故事的哪个版本。郭巨埋儿《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奉母”,原文是这样的:“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

  • 二十四孝故事之郭巨埋儿?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这真的是孝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郭巨,埋儿奉母

    二十四孝故事之郭巨埋儿?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由于入选郭居敬的《二十四孝》,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不为过。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很残忍,其实需要看你读了故事的哪个版本。《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奉母”,原文是这样的:“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

  • 二十四孝故事:埋儿奉母的故事及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二十四孝故事,埋儿奉母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的故事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

  • 盘点阿兹特克人的四种种族文化,教育孩子也分等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阿兹特克人,墨西哥

    阿兹特克人是北美洲南部墨西哥人数最大的一个种族,大多数人都知道他们是一个原始部落群体,并且认为他们好战,有些人更是认为历史上的阿兹特克人十分野蛮,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看关于他们这个种族的相关事实你就会知道真相。在历史上他们有着很高的艺术追求,历史上的他们非常善于制作陶器和雕刻品,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