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朝鲜最狠男人绝地反攻:朝日鸣梁海战战争争议

朝鲜最狠男人绝地反攻:朝日鸣梁海战战争争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930 更新时间:2023/12/18 14:14:42

导读:韩国自从六七十年代经济崛起以后,竭力去中国化。为了增强民族自豪感,不惜篡改或扭曲历史。鸣梁海战的确是朝鲜人自己打的一场海战。也是以弱胜强。但是韩国历史把他渲染成壬辰抗倭战争的转折点,说他对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就太言过其实了。当时,朝鲜军备极度废弛,以至于日本从釜山登陆,十九天后就以攻陷汉城。又一月陷平壤。两月不到,朝鲜八道尽失。朝鲜宣宗昖仓皇逃亡大明宽甸堡(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避难。

若无明军出力,千里驰援,即使李臣全歼了倭寇海师,朝鲜也难逃亡国灭种。有观点认为,实际上是日本取得鸣梁海战胜利。日本军队主力在5-6 月渡海进入朝鲜。在7月15日的漆川梁海战中毁灭性打击了朝鲜水师。在陆地上的南原城黄石山城都迅速击败朝鲜军获胜。随后日军将领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和利秀元率领大军继续按预定目标推进。到9月中旬,朝鲜在全罗道的抵抗仅存在于南部小块地方。战斗力仅有朝鲜水师仅剩的12艘船只。而此时,日本陆军正在继续推进,而日本水军则沿海推进。鸣梁海战实际是李舜臣伏击日本前锋,日本水军在藤堂高虎,加藤嘉明,胁坂安治等将领带领下,正在全罗道沿海推进,日军前哨在9月7日抵达兰浦达洋面,在这里与李舜臣的12艘战船遭遇。朝鲜水师开始诱惑日本水军。9月16日,在获得了发现朝鲜军主力的消息后,藤堂高虎带领中型关船30艘甩开大部队开始追击,准备与朝鲜水师决战。

结果被朝鲜水师引诱到一片陌生水域,此时海水退潮,日本水军前面的几艘船被朝鲜埋在浅海底的铁索和木桩挡住去路,遭到朝鲜水师掉头围攻。导致来岛通总等数十名日本人阵亡,那几艘搁浅的战船也被放弃。在这次海战中的朝鲜水师损害轻微,但是众寡不敌,所以傍晚开始急速退却。日本水军不熟悉路况,无法继续追击朝鲜水师,也是害怕再中这样的圈套。第二天,也就是9月17日,藤堂高虎和胁坂安治再次来到战场上巡视,没有发现朝鲜水师。日本水军主力到达后朝鲜水师已经逃跑,日本水军一看朝鲜水师已经退去,继续前进攻克朝鲜水师的大本营。一面突进到全罗道西岸地区,支援日本陆军的攻击。此时日本军队的作战目标和扫荡全罗道朝鲜水师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开始在顺天,泗川,昌原,蔚山修筑城墙要塞,准备与南下的明军决战。

鸣梁是日获胜控制制海权摧毁朝鲜军港。鸣梁海战就是在日本水陆大军进军全罗道的过程中,李舜臣在预定海区引诱并且伏击了日本水军的前锋部队,只是使日本前锋稍微受到一点损失,随后为保存就离开撤退。日本水军夺取了该地的制海权和摧毁了朝鲜水师的基地,这么看实际上是日本取胜,损失日本损失了几艘船,死了几十个人,但是日本达成了摧毁对方水师基地,夺取制海权,掩护陆军前进的战略目标。但是在现代韩国的说法里,这场战斗变成了,李舜臣的12-13艘战船迎战日本133艘战船和200艘运输船,并且击沉31艘日船,击伤92艘日船,杀死日军9000人,阵斩对方主将的巨大胜利,并且拍出了“天军”和“鸣 梁海战”两部票房大片。整个日本舰队也只有7200人,藤堂高虎2800人、加藤嘉明2400人、胁坂安治1200人、来通总600人和菅平右卫门们长200人。

另外,李舜臣自己写了的乱中日记也只写有“贼船有三十只撞破”而已,不要说击沉的记述,就是撞伤敌舰的记述也没有。韩国现在完全没有告诉大家,这次战斗结束后,李舜臣舰队是北方退却了,而且被日军摧毁了水师基地,日本水陆军顺利完成既定计划的事情。朝鲜水师就算全是龟船,那12艘龟船上,也仅有200多个只能打7钱铁子和射程不超过30米的大箭。不可能打沉打伤对方的133艘战船和运输船。韩国电影的表现手法是李舜臣水师火箭万箭喷发打败了日本舰队,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为朝鲜的神机箭只是神话根本没有实战能力。李舜臣从来谈不上在海上切断日后勤线,从来也没见过日军缺乏过从本土运输来的军械和兵员过,也从来没见过李舜臣独自到过外海大洋之上过,要是真有李舜臣从玉浦海战到釜山浦海战,四个月期间十战十胜,消灭了胁坂安治、加藤嘉明、藤堂高虎、九鬼嘉隆等率领的日本水军,阻断了日本军事物资的运输通道。如果朝方掌握了制海权,再加上金时敏仅用3800人就打败细川忠兴的2万日军,其他日军也陷入了义兵的游击战争中。那朝鲜还请求明朝援军干什么?日本水军都在海上已经被干掉了,日本后续部队和物资根本送不上来,就是半岛上的日军也已经饥寒交迫,焦头烂额了。

标签: 鸣梁海战朝鲜战争争议

更多文章

  • 戊戌变法时间是哪年?戊戌变法共持续了多少天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戊戌变法,清朝

    戊戌变法时间是哪年?戊戌变法共持续了多少天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

  • 戊戌变法后慈禧要斩七人 为何只有“六君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戊戌变法,慈禧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他们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徐致靖(1826-1918),字子静,江苏宜兴人,思想开明,拥护革新,曾给光绪

  • 戊戌变法慈禧为什么与光绪决裂:不能让皇帝抓军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戊戌变法,慈禧,光绪

    戊戌变法慈禧为什么与光绪决裂?最让慈禧不能容忍的是,光绪召见新军统帅袁世凯,试图抓军权。而慈禧也没有闲着,6月15日,也就是戊戌变法进入到第5日,慈禧要求光绪连下三道上谕:一、下令免去帝师翁同龢的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职务,逐回原籍;二、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三、任命慈禧亲信

  •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明治维新为什么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治维新,日本

    明治维新是日本资产阶级在19世纪中后期掀起的一场规模宏大的近代化运动。它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使日本结束了260多年的封建幕府统治,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维护了国家独立(“完全独立更绝无仅有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的国家,成为东方一颗耀眼的“慧星”

  • 日本明治维新意义及影响 如何客观评价明治维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

  • 日本明治维新时间背景是什么?明治维新内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日本,明治维新,改革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

  •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何成不了明治维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明治维新

    约一个半世纪前,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同一时期在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戊戌变法。前者取得巨大成功,日本这个岛国向现代化国家迅速迈进;而后者则以失败告终,导致清王朝继续抱残守缺,最终走向覆灭。最能说明两国同时变法维新不同成果的就是清廷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中国除败退出朝鲜,被割去台湾、澎湖列岛之外,损失

  • 孝庄文皇后简介 孝庄皇后为何嫁给姑父皇太极?(清朝皇后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孝庄皇后,孝庄文皇后,清朝皇后,清朝皇后列表

    导读:孝庄文皇后,博尔特吉尔特氏,孝端皇后的侄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后。她尽心尽力的辅佐了三代帝王,也是历史上少见的。关于孝庄的点点滴滴、是是非非又岂是世人可以轻易道尽的,不管怎样孝庄对清朝的贡献是不可否定的。孝庄文皇后自幼清新脱俗,才貌出众,沉着而果断,可以堪称为女子中的典范。1625年,年仅1

  • 孝献皇后董鄂氏简介 历史上的董鄂妃真名是什么?(清朝皇后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董鄂妃,顺治帝,清朝皇后,清朝皇后列表

    导读:历史上著名的董鄂妃是顺治皇帝一生至爱的红颜知己,很多小说都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也有人说是襄亲王福晋。被历史追捧的董鄂妃到底是位什么样的人物呢?《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氏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主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非常看重“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

  • 孝烈武皇后简介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清朝皇后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努尔哈赤,清朝皇后,清朝皇后列表

    导读:孝烈武皇后,大妃,乌喇那拉·阿巴亥(1590年-1626年),海西女真乌拉部(今天吉林省吉林市北30公里的乌拉街满族乡)贝勒满泰之女。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二岁的阿巴亥在叔父布占泰的亲自护送下到赫图阿拉,嫁给了比她年长31岁的努尔哈赤为侧福晋。两年之后被册为大福晋。万历三十四年(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