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战略意义:切断苏联的战略补给

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战略意义:切断苏联的战略补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485 更新时间:2023/12/12 14:38:55

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粉碎斯大林格勒方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联红军的战略补给线。5月,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挫败苏联红军的进攻。希特勒把南方集团军群划分为A,B两个军群1942年6月28日希特勒批准进行“蓝色计划”,1942年7月中旬,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攻占罗斯托夫后,德军“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

而高加索油田,对苏联十分重要,苏联的石油供应有超过95%的是来自高加索油田,因此,攻占了这就等于切断了苏联的石油供应;况且,希特勒本对石油就很感兴趣。

另外希特勒也是因为从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的高度,错误的将军事问题不合理的结合到实际指挥中,将“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视为行动的出发点,进而想把它从欧洲的地图上抹去,到达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获胜,因此将攻占斯大林格勒视为1942年的重要目标。

F.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该集团军辖33个师约4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 000门、坦克约500辆,由第4航空队(作战飞机近1 200架)负责支援。

可是偏偏不巧,虽然保卢斯是上将,但他是干参谋工作的,没有实际作战经验。

会战中,德军统帅部不断增加该方向的兵力,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于1942年7月12日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S.K.铁木辛哥,1942年7月23日起为V.N.戈尔多夫中将),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后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该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20公里正面上组织防御,基本力量集中部署于顿河大弯曲部。

方面军开始遂行保卫斯大林格勒任务时仅有120个师16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 000门、坦克约4 000辆、飞机14 540架,由远程航空兵(轰炸机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师(歼击机60架)负责支援。

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众支援下,在城市远接近地构筑两道防御地带,在近接近地构筑外层、中层、内层和市区四道城市防御围廓。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队。

在会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歼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7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苏联红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

苏联红军从此基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会战的胜利坚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必胜信心,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法西斯集团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

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显示了苏联红军不断增强的军事威力和较高的军事学术水平。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在防御阶段,构筑大纵深防御体系,适时占领防御阵地;及时前调预备队,组建新的方面军;不断实施反突击和反冲击,大量消耗敌人,阻止了德军进攻,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

反攻开始前,最高统帅部适时制定周密的反攻计划,隐蔽实施反攻准备,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确定反攻时间。反攻中,3个方面军先后在7个地段上实施突破,使德军不能判明苏联红军主要突击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预备队;各方面军和集团军之间密切协同,并以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组成快速集群,同时而迅速地构成合围的对内、对外正面,并在对外正面发展反攻;首次充分运用了炮兵进攻这一形式和单层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采取进攻样式,并协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实施了对被围德军集团的空中封锁等,从而保证了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其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企图与实力相脱节,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进攻重点;后勤供应困难;军官的错误指挥等。

更多文章

  • 斯大林格勒会战简介: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斯大林格勒,会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德军在围攻列宁格勒不久,又于1942年7月17日,投入150万的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希特勒的阴谋再次破产了。苏联军民在斯大林

  • 阿拉曼战役两军的战略意图:德军试图以战养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阿拉曼战役,沙漠之狐,北非,

    盟军计划在“轻足行动”的名义下,蒙哥马利计划用两支突击队穿越德军在北部布设的雷场,之后装甲部队会经过这里去打败德军装甲部队。同时一些部队会在南方佯攻,这样剩余的轴心国部队就不会北上增援。蒙哥马利计划用12天的时间分“闯入,混战,击败”这三步来取得胜利。第一阶段进攻的计划是:四个步兵师会推进到一个叫“

  • 阿拉曼战役简介:轴心国的北非军团彻底被击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阿拉曼战役,沙漠之狐,北非,

    阿拉曼战役(ā lā màn zhàn y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阿拉曼位于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地区的主战场

  •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特色:叙述悲情的英雄主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金庸,小说,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全书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天龙八部》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

  •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鉴赏:开创武侠小说新路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金庸,小说,天龙八部

    北乔峰南慕容“北乔峰,南慕容”,这就是江湖上盛称的两位青年才俊。两人都有高超的武艺,有着各自的追求。然而,两人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乔峰有着豪迈豁达的气质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魄,又有强烈的民族气节。上至王侯,下至普通的江湖人物,都对他无比尊敬。而为了救阿朱,大战聚贤庄,更是动人心魄。当智光和尚

  •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人物形象:各式各样的侠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金庸,小说,天龙八部

    小说的主人公为萧峰、段誉、虚竹。萧峰:《天龙八部》起始时的乔峰的状态,应当是一个努力履行礼义的所谓“侠义领袖”,他的行为标准类似成年后的郭靖,可是他的生活突然中断,无论是出于如何荒谬微小的理由――一个女人微小的愤恨拉开了癫狂世界的幕布,乔峰的光明道路中断了。整个天龙八部,写的是乔峰从这样一个稳定的状

  •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简介:一部成功的悲喜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金庸,小说,天龙八部

    小说叙云南大理国武林世家镇南王之子段誉,为逃避习武,来至无量山中,因种种机遇,学得一身古怪奇妙的武功,并先后结识少女钟灵、木婉清,互相悦慕,岂料此二人是父亲段正淳四处留情的私生女。吐蕃国大轮明法王鸠摩智为抢大理国天龙寺武功绝学六脉神剑图谱,与天龙寺众高僧比武。段誉适逢其会,为救伯父保定帝,以深厚的内

  • 揭秘:《天龙八部》中的八部指的都是哪些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天龙八部,小说,金庸

    在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每个神都对应着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认识,亦正如芸芸众生形态各异才构成书中乃至人世间的大千世界。“天龙八部”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全书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

  •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不为人知的七大历史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历史

    《天龙八部》中的七大历史谬误错误一:完颜阿骨打的年龄?《天龙八部》里面,萧峰在女真部找人参,与完颜阿骨打结拜为兄弟!然后有因为女真人与契丹人的冲突,结实辽道宗耶律洪基,帮助耶律洪基平定耶律重元之乱!《天龙八部》中的七大历史谬误看一下时间,突然发现这是一个严重的BUG。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

  •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点评:郭靖的大侠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是一本极成功的小说,郭靖是个极成功的人物。他与陈家洛、袁承志的贵公子形象相反,是个出身农家的朴实少年,而且生性质朴,说话木讷。郭靖写得成功,是因为他的性格清楚稳定,他似乎是正统道德观念及传统侠义精神的化身,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发自自然内心,读者或者不同意他的看法做法,但绝不会不明白他,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