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壬寅宫变的原因 揭秘宫女刺杀嘉靖皇帝原因

明朝壬寅宫变的原因 揭秘宫女刺杀嘉靖皇帝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613 更新时间:2024/1/26 22:21:20

壬寅宫变的原因:壬寅宫变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由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皇帝的一次失败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由于事涉宫闱隐私,事后统治者极力包掩此事,史籍资料也很少记载,因此,很少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但在民间各路说法不胫而走。史家们对宫女弑君发生的原因,存在如下几种不同的解释。

观点一嘉靖皇帝为炼制长生不老丹药,酷虐宫女所致

依据:司礼监审问宫女的口供中有此话:“咱们快下手吧,否则就死在手里了。”

背景:朱厚熜贪恋女色,纵欲无度,他自己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而愈是这样,他又愈是迷恋道教仙术,以求长生不老。一些有名的方士、佞臣,都是以进献房中秘方或炼丹药而大发横财。为投皇帝所好,大江南北进献的秘方和丹药五花八门。“红铅”作为最流行的炼制丹药之法,是将处女月经和药粉经过拌和、焙炼而成,形如辰砂。“壬寅宫变”两年前,朱厚熜信用方士炼制丹药,为了采得足够的炼丹原料,强迫宫女们服食催经下血的药物,轻则损伤宫女身心,重则造成失血过多甚至血崩,许多人因此丧命。为了防止炼药的秘密被泄漏,还会杀掉取过血的宫女。

推理:没有资料记载事发前宫女们做错了什么事情,既无大错而又面临危险,据此推测,这件事很可能是朱厚熜炼制长生不老丹药所致。宫女自知此灾难早晚落到自己头上,于是决定拼死一搏。

观点二宁嫔氏首谋发动宫变

依据:圣旨、口供、一般宫闱斗争的逻辑。

背景:朱厚熜自嘉靖元年大婚后,身体虚弱,经气喘、咳嗽,直至嘉靖九年还没有孩子。嘉靖十年,朱厚熜在宫中钦安殿建坛求嗣,以求得到一个儿子。起初,以礼部尚书为监礼使,武大臣轮流值班进香,一直没有效果。到嘉靖十五年,请道士邵元节等主持祈坛。当年,后宫妃嫔就生了男孩,以后又生了好几个孩子。宁嫔王氏也在这一年为朱厚熜生了一个儿子,按惯例,她应该由嫔晋为妃,可朱厚熜并没晋封她。

推理:宁嫔王氏心存不满,便在朱厚熜夜宿宠妃曹氏宫中时,指使金英等宫女将皇帝勒死以作为报复,同时也可把责任推到曹氏身上。

评析:一个生有皇子的妃嫔为争宠冒如此大的风险,没必要;十几位宫女为给主人争宠而不顾生死谋害皇帝,而且态度一致,也不大可能。

观点三世宗任意残害宫女引宫女怨恨

依据:历史资料记载嘉靖帝性格残暴,喜怒无常,任意对待臣下和后宫(从皇后到宫女)。

背景:据朝鲜史书载,朱厚熜虽然贪色,但宫女只要犯了一点错误,从不宽恕,痛加责打。有200多名宫女被打死。

推理:非人的待遇使宫女们担惊受怕,蓄谋拼死斗争。

观点四一妃一嫔引发的政治斗争

依据:“大礼仪”之争,宫变发生时间,牵涉一妃一嫔。

背景:明武宗死时,没有留下子嗣,也未留下遗嘱。他临终时告诉太监,由太后与朝臣商议酌定立嗣之事。经慈寿皇太后与朝臣商议,兴献王之子朱厚熜被迎立,即明世宗嘉靖皇帝。论辈分,世宗与武宗为堂兄弟,如按继承皇位的要求,他应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叔父,而尊武宗之父明孝宗为父。但朱厚熜却想尊兴献王为皇考,并想追封兴献王为皇帝。嘉靖初年,朝廷中一方主张尊重明朝的皇统,另一方则迎合朱厚熜的私意。一场史称“大礼议”的争论延续了近20年,它实质上是朝臣与皇帝、朝臣各派系之间的斗争。

推理:“大礼议”之争刚以朱厚熜的胜利宣告结束,即发生“壬寅宫变”,而且与一妃一嫔有关。因此推断,宫变是政治斗争失败者想利用妃嫔除掉朱厚熜。

标签: 壬寅宫变宫女皇帝

更多文章

  • 明朝壬寅宫变简介 宫女刺杀皇帝不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壬寅宫变,宫女,皇帝,刺杀

    壬寅宫变简介:明朝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是历史上一起罕见的宫女起义。当时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求长生不老药,命方士炼丹。当时皇帝迷信,认为未有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可保长生不老,因此大量征召十三、四岁宫女,并命方士利用她们的处女月信来制丹药。另外,为保持宫女的洁净,宫女们不得进食,而只能吃桑、饮露水

  • 十几个宫女为何杀不死嘉靖皇帝:壬寅宫变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壬寅宫变,

    嘉靖皇帝被宫女谋刺的壬寅宫变:嘉靖皇帝通过逼迫杨廷和退休,通过严惩在左顺门请愿的官员,通过对张璁等拥护者的提拔和对杨慎等反对派的惩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树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但谁也没有想到,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有几个宫女竟然敢虎口拔牙,几乎活生生地要把这个不可一世的当朝皇帝勒死。这倒是中国有记载的

  • 苏洵简介 北宋时期著名的三苏之一苏洵资料介绍(唐宋八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苏洵,唐宋八大家

    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

  • 唐宋八大家 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是何许人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文坛以他们的文学成就最高,流传最广,故称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

  • 王安石简介: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的生平简介(唐宋八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安石,北宋,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出身地方官家庭。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

  • 苏轼简介 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苏轼,宋朝,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

  • 韩愈简介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生平(唐宋八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韩愈,唐朝,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韩愈简介: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邓州,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

  • 柳宗元的故事介绍:柳宗元被贬到到柳州的故事(唐宋八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柳宗元,唐代诗人,唐朝人物,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的故事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去当刺史,他倒是很平静的。这不能不归功于他在永州(今湖南零陵)的经历。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所以人们也称他柳河东。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写一手好文章。十三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唐德宗看了非常欣赏,大家都传着看,都认为了不起。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上进士,

  • 苏东坡与“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乌台诗案,变化原因,影响

    乌台诗案变化原因:首先,生活环境的改变是苏轼作品发生变化的客观原因。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谪居黄州,远离官场。在黄州,他在给好友章淳的信中写道:“现寓僧舍,布衣蔬饮,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廪禄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扰。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

  • 什么是乌台诗案 北宋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乌台诗案,受害人

    乌台诗案简介: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