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45年07月17日:波茨坦会议开幕

1945年07月17日:波茨坦会议开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179 更新时间:2024/2/14 14:36:03

波茨坦会议是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美、英、苏3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1945年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三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又叫“柏林会议”。

波茨坦会议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

波茨坦会议的历史背景

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召开的雅尔塔会议结束以后,战争形势发展很快。

1945年5月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德国首都柏林近郊的卡尔斯霍斯特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盟军在欧洲大陆地区的战争宣布胜利结束。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盟军已占领硫磺岛和冲绳,并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发起了反攻,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苏、美、英三国为了处理战败后的德国和解决战后欧洲及其他一些问题,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会议。这是战争期间三国政府首脑举行的第三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以及三国的外长等。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已于1945年4月12日因脑溢血逝世,新上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第一次代表美国参加会议。会议进行期间正值英国大选,因此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半途回国参加大选。由于英国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丘吉尔下台,新任英国工党首相艾德礼偕新外长贝于1945年7月28日参加了最后几天会议。

波茨坦会议的历程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1945年7月28日丘吉尔在大选中失败下台、为新上任首相的艾德礼所代替)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举行二次大战期间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三国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

1945年7月26日,以美、英、中三国宣言形式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宣布了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的基本原则,并重申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必须实施。

1945年8月2日,《苏英美三国波茨坦会议议定书》签字。

波茨坦会议的成果

1、复原德国1937年后在欧洲吞并的领土,将奥地利从德国分离出来。

2、声明盟国占领德国的目的:非军事化、清算纳粹主义、民主化和解散卡特尔企业联合。规定德国境内的最高权力由美、英、苏、法四国占领军总司令遵照本国政府的指令,分别在其各自的占领区内实行。

3、《波茨坦协议》,将德国和奥地利分为四个占领区(在早先的雅尔塔会议就已确定),并类似地将柏林和维也纳也分为四个占领区。

4、同意以战犯起诉纳粹党人。

5、会议承认了新成立的波兰全国统一临时政府,并确定了波兰的疆界问题。

将居住在德国境外的德国人驱逐回国。

6、战争赔款协议。盟国估计损失为2000亿美元。在西方的坚持下,德国只需要以资产、工业产品和劳动力的方式支付200亿美元。然而,战使偿还计划没有完全执行。

7、在斯大林的建议下,波兰不列入德国赔偿分配方案,而由苏联所获赔偿的15%转交给波兰(从未执行)。

8、盟国发布了波茨坦公告,确定日本投降的条件。

9、其它问题将留给尽快召开的最终和平会议解决。尽管西方要求在最终和平会议上才确认德波边界奥德河—尼斯河线,波茨坦会议上确定的强制德国人口迁移却使得德波边界在事实上得到确定并且不可挽回。

10、为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设立由英、苏、中、法、美五国外长组成的外长会议。

11、解除德国全部武装,废除一切军事机构,解散一切纳粹组织,废止一切纳粹法律,逮捕并审判战争罪犯,永远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及纳粹主义的复活或改组。德国一切民主党派应准许成立并恢复自由活动权利。司法制度、教育及整个政治生活都在民主基础上重新建立以实现政治民主化。

12、德国行政应以政权分散和发展地方政府权限为原则。处理德国的经济原则是:消灭德国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铲除或控制可用作军事生产的一切工业。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发展和平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

13、关于德国赔偿问题,苏、美、英德国所提的赔偿要求,将以德国境内的物资及适当的德国国外资产予以满足,苏联并可由西方占领区获得赔偿。德国的舰队和商船队由苏、美、英三国均分。哥尼斯堡及邻近地区让与苏联。

关于波兰问题,对波兰西部边界达成原则协议,最后划定由和约解决。不归苏联管辖的一部分东普鲁士和以前的但泽自由市区域,均由波兰政府管辖。会议还讨论了奥地利问题,同意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五国缔结和约问题,领土托管问题和控制黑海海峡等问题。

波茨坦会议的历史意义

波茨坦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反映了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内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683年07月16日:澎湖海战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澎湖海战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澎湖、台湾,统一中国领土的作战。澎湖海战是清朝为了消灭郑氏王朝所发动的战争,虽然郑军一度击退清军,最后仍然由清军获胜。澎湖被占领后,郑氏王朝已无力抵抗清军,只得投降,结束在台湾历经22年的统治,台湾也因此成为清朝

  • 1919年07月16日:崔圭夏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崔圭夏(최규하,1919年7月16日—2006年10月22日),号玄石(현석),曾用日本姓氏梅原,韩国江原道原州人,大韩民国第12任总理,第4任(第10届)总统。崔圭夏曾在日本留学,早年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担任教师。之后他前往伪满洲国。大韩民国独立后,他曾出任农林部粮政课长、外交部通商局长、外务次

  • 1969年07月16日:阿波罗11号发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阿波罗11号的发射现场吸引了超过一百万的人群,全世界观看发射现场直播的观众人数也达到了创记录的六亿人。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观看了现场直播。装载着阿波罗11号的土星5号火箭于美国当地时间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13时32分UTC)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发射12分钟后飞船进

  • 2015年07月16日:日照工厂爆炸事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2015年7月16日上午7时38分,日照岚山虎山潘家村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1000立方米液态烃球罐起火并发生爆炸,消防调集9个消防中队,23辆消防车、138名消防官兵到场全力扑救,当场确认没有伤亡。日照工厂爆炸事故事件背景2015年7月16日7:38分,日照岚山虎山潘家村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1000

  • 2019年07月16日:苏叔阳因病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苏叔阳(1938年—2019年7月16日),当代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笔名舒扬。河北保定人。现从事文化及历史研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培养了很多学生。他以深厚的文化积淀特有的历史文学视角,创作了诸多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文学著作。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

  • 2020年07月16日:李建群因病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著名服装设计师、演员李建群老师于2020年7月16日去世,享年63岁。李建群,1957年1月30日出生于湖北武汉,内地服装设计师、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1986年,在兰州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视剧《警惕,年轻的朋友》中饰演吴芬芬,这是李建群首次出演政法系列的影剧。1992年,在拍摄的历史电视剧

  • 756年07月15日:马嵬驿兵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马嵬驿兵变历史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

  • 1904年07月15日:俄国作家契诃夫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qì)诃(hē)夫(俄文: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国作家,剧作家。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19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

  • 1907年07月15日:鉴湖女侠秋瑾就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是第一个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早年岁月

  • 1928年07月15日:福贵人李玉琴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李玉琴(1928年7月15日—2001年4月24日),祖籍山东,生于长春市一户普通人家,1942年考入伪满新京南岭女子优级学校。第二年,年仅15岁的李玉琴被选入伪满洲国的“皇宫”中,并被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封”为“福贵人”,这是溥仪的第四位妻子。1957年5月与溥仪离婚,次年和当时在长春广播电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