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2020年07月21日:李吉均因病逝世

2020年07月21日:李吉均因病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641 更新时间:2024/2/2 7:47:32

吉均,1933年10月出生于四川彭县,地理与地貌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1952年李吉均考入四川大学地理系,一年后随专业调整至南京大学地理系;1956年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1958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执教;1962年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进修;1972年与施雅风合作编写《冰雪世界》科普册子;1978年被评为副教授,同年改革开放后率先迈出国门,到英、法、瑞士进行访问;1983年晋升兰州大学教授;1984年被任命为兰州大学地理系主任,同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第四纪研究中心高访一年;1991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及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1999年被聘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2001年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验收,李吉均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吉均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及青藏高原隆生及其在东亚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影响的研究,对黄河起源、黄土形成及中国东部庐山古冰川问题有独到见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与地貌学家李吉均于2020年7月21日凌晨2时7分逝世,享年87岁。

科研综述

李吉均从事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研究。对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高原在晚新生代经历两次夷平、三次上升的观点,最近的强烈上升始于3.6百万年,经青藏运动(3.6~1.7百万年)、昆黄运动(1.2~0.6百万年)和共和运动(0.15百万年)达到现代高度,累计上升3500~4000米。指明黄河上游多级阶地是高原隆起阶段性反映,分别形成于1.7、1.5、1.2、0.6、0.15百万年前。首次指出庐山存在大量湿热地貌遗迹和部分寒冻与泥石流地貌系统,替代冰川成因解释。

李吉均的主要学术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出了青藏高原的上升阶段与幅度和形式问题: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全面提出了青藏高原的上升阶段、幅度和形式问题。1979年即指出高原第四纪期间整体断块加速上升了3500-4000m,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后又指出青藏高原分别在距今360、240、160万年前发生强烈运动。认为约240万年前,高原海拔超过2000m,导致了现代意义的东亚季风,黄河中游地区大量堆积黄土,形成著名的黄土高原。指出黄河是青藏高原隆起的产物。

随着高原间歇上升,黄河产生溯源侵蚀和相应下切;指出兰州段黄河和金沙江都是在距今160万年后通的,形成于1.6、1.5、1.2、0.6、0.15百万年前的黄河上游多级阶地是高原隆起阶段性的反映。黄河兰州以上各段的年龄逐渐变新,分别与兰州的特定阶地对应。与施雅风先生主编《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

②对西藏现代和第四纪冰川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对季风海洋性冰川有新见解,主编《西藏冰川》、《横断山冰川》。首次指出庐山存在大量湿热地貌遗迹和部分寒冻与泥石流地貌系统,替代冰川成因解释,大体澄清了困惑中国地学界半个世纪的古冰川之争。

③研究兰州地区黄土地层,把黄土与青藏高原隆起联系起来:指出兰州黄土比洛川黄土年轻许多,沉积速率是洛川黄土的4-5倍。首次将临北塬黄土记录与南极冰芯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重建了与冰芯记录相比拟的15万年来的环境变迁。提出了“季风三角”的概念,阐明了第四纪时期中国北方存在着两种环境变迁的模式,即季风区模式与西风区模式,对中国北方第四纪环境变迁的研究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人物评价

李吉均一生反复出入于中国和世界的名山大川、高原盆地,凭借深厚的人思想,加上多次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中获取的成果,形成了许多重要学术建树。

李吉均对高山冻原与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冰川地貌与冰川沉积相的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季风三角”理论、黄河阶地和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期、青藏运动、陇中盆地新生代沉积与环境研究和西部开发研究等多个专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对黄河、长江的起源,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中国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874年08月10日: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1874年8月10日—1964年10月20日),曾给自己取中文名“胡华”,后大多将其姓译作胡佛,美国第31任总统。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生于爱荷华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为一名采矿工程师。1897年,胡佛与罗·亨利结婚。亨利受过良好的教育,

  • 265年09月06日:司马昭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

  • 1847年07月20日:徐家汇教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1847年7月20日,上海发生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教案——徐家汇教案。1846年,清政府解除1723年(雍正元年)颁布的禁教令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主教罗类斯(Besi,Louisde)确定以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为在华活动总部,强占大片土地,修建教堂,当地人民群起反对。7

  • 1913年08月10日:巴尔干战争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1912年至1913年,围绕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问题接连爆发了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反对土尔其的战争。1911年意大利与土尔其之间战争的爆发促成了巴尔干各国反土力量的联合。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建立反土同盟,随后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也相继加入,巴尔干同盟形成。1912年1

  • 1954年07月20日:印度支那停战协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印度支那停战协定(Agreements on The Cessation of Hostilities in Indo-China),为1954年7月20日法国在日内瓦与北越、南越、老挝、柬埔寨签订的协定。参与者还包括中国、苏联与美国。印度支那停战协定简介1954年7月20日在日内瓦会议上签署的关于

  • 1522年09月06日:麦哲伦环球航行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1522年9月6日麦哲伦环球航行结束麦哲伦是葡萄牙富有航海经验的探险家。在他青少年时代,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道。麦哲伦在进行环球航行前,已经到过印度、非洲和东南亚。他了解到,香料群岛(印度尼西亚东部的马鲁古群岛)以东还是一片大海,他猜测,这片大海的东面一定是新发现的美

  • 1920年08月10日:《色佛尔条约》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色佛尔条约(Traitéde Sèvres),一译《塞夫勒条约》。是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在1920年8月10日签订的一项条约,属于1919年巴黎和会系列条约的一部分。内容主要为削弱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及国力,防止它再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色佛尔条约》被普遍认为是侧重协约国(尤其是英国、希腊和亚美尼亚等国)

  • 1945年08月10日:罗伯特·戈达德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1882年10月5日-1945年8月10日)是美国教授、工程师和发明家,液体火箭的发明者。他于1926年3月16日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戈达德共获得了214项专利,其中83项专利在他生前获得。设立于1959年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1757年09月06日:拉法耶特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拉法耶特侯爵吉尔伯特∙德∙莫蒂勒(Marquis de Lafayette,Gilbert du Motier1757年9月6日-1834年5月20日)法国贵族,第一个志愿参加美国革命,在约克镇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英军。1789年出任法国国民军总司令,起草《人权宣言》和制定三色国旗,成为立宪派的首脑,

  • 1969年07月20日:人类月球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人类月球日”是每年的7月20日,为了纪念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人类登月过程阿波罗11号的登陆点在宁静海(Mare Tranquillitatis)南部,在Sabine D环型山西南20公里处。这个登陆点被选择的原因是它比较平整(来自于游骑兵8号(Ranger 8)、勘察家5号(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