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95年0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1995年0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407 更新时间:2024/2/29 5:09:34

每年的9月16日是国际臭氧层保护日。随人类活动的加剧,地球面的臭氧层出现了严重的空洞,1974年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罗兰(F.Sherwood Rowland)穆连(Mario Molina)发现。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所有缔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

设立宗旨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30里处臭氧分子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对人类有害的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为了唤起公众环境保护意识,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

发展历史

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兰和莫莱特发现,大气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头顶上的一把“伞”已出现空洞,并造成地球温室效应加剧,期发展下去,将严重影响全球气候、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此后20多年来,世界各国竞相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氟里昂替代物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为唤起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联合国规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在这一天,各成员国相应开展纪念活动。

1976年4月,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决定召开一次“评价整个臭氧层”国际会议之后,于1977年3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有32个国家参加的“专家会议”。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臭氧层行动的世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监测臭氧和太阳辐射、评价臭氧耗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生态系统和气候的影响,以及发展用于评价控制措施的费用及益处的方法等,并要求联合国环境署建立一个臭氧层问题协调委员会。这个计划提出了对受控物质生产和使用的控制。

1980年,协调委员会提出了臭氧耗损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这一评价结论。

1981年,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建立了一个工作组,其任务是筹备保护臭氧层的全球性公约。

经过4年的艰苦工作,1985年3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通过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该公约从1988年9月起生效。这个公约只规定了交换有关臭氧层信息和数据的条款,但对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条款却没有约束力。《公约》的宗旨和原则是正确的,促进了各国就保护臭氧层这一问题的合作研究和情报交流。

在《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对氯氟烃类物质进行控制,在审查世界各国氯氟烃类物质生产、使用、贸易的统计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国际会议协商和讨论,于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于1989年1月1日起生效。

“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参与条约的每个成员组织(国家或国家集)将冻结并依照缩减时间表来减少5种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耗,冻结并减少3种溴代物的生产的消耗。具体情况列表如下:

5组氟利昂的大部分消耗量,将从1989年7月1日起,冻结在1986年使用量的水平上;从1993年7月1日起,其消耗量不得超过1986年使用量的80%;从1998年7月1日起,减少到1986年使用量的50%。

“蒙特利尔议定书”实施后的调查表明,根据议定书规定的控制进程并不理想。

1989年3-5月,联合国环境署连续召开了保护臭氧层伦敦会议与“公约”和“议定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赫尔辛基会议,进一步强调保护臭氧层的迫性,并于1989年5月2日通过了《保护臭氧层赫尔辛基宣言》,鼓励所有尚未参加《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国家尽早参加;同意在适当考虑发展中国家特别情况下,尽可能地但不迟于2000年取消受控氯氟烃类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尽可能早地控制和削减其它消耗臭氧的物质;加速替代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发展中国家获得有关科学情报、研究成果和培训,并寻求发展适当资金机制促进以最低价格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和替换设备。

1990年6月20-29日,联合国环境规则署在伦敦召开了关于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57个缔约国中的53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员及欧共体代表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40个非缔约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该次大会又通过了若干补充条款,修正和扩大了对有害臭氧层物质的控制范围,受控物质由原来的2类8种扩大到7类上百种。规定缔约国在2000年或更早的时间里淘汰氟利昂和哈龙。

产生影响

到1995年,四氯碳减少85%;到2000年全部淘汰。到2000年,三氯乙烷减少70%;2005年全部淘汰。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2020年10月09日:谭元寿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谭元寿(1929年1月4日—2020年10月9日),男,汉族,湖北武昌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武生、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门第五代嫡传人,著名京剧大师谭富英的长子,谭小培之孙,谭鑫培的曾孙。出身梨园世家。谭元寿是当今谭门的代表人物。代

  • 1868年07月28日:《中美续增条约》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中美续增条约》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蒲安臣1861~1867年(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六年)任美国驻华公使,任内曾调停中外交涉事项,颇得清政府信任,成为当时第一个对清政府具有重大政治影响的外国公使。1868年任满归国,清政府委托他

  • 2020年08月18日:深圳地铁10号线开通运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深圳地铁10号线(Shenzhen Metro Line 10)是深圳地铁正在建设的线路之一,预计2020年8月18日开通运营,标志色为淡粉色。深圳地铁10号线起于福田口岸站,途经福田区、龙华区、龙岗区,止于双拥街站。线路全长29.31千米,共设24座车站,全部为地下车站;采用8节编组A型列车。深圳

  • 234年10月08日:诸葛亮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

  • 2020年08月18日:谢园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谢园,(1959年6月17日-2020年8月18日),出生于北京,内地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81年出演由导演于清执导的影片《新兵马强》开始出道,1984年他接连拍了《孩子王》、《棋王》、《大喘气》多部电影,1987年主演《棋王》获得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1989年主演《寡妇村》获

  • 2016年09月16日:乔任梁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乔任梁(1987年10月15日-2016年9月16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流行乐歌手,毕业于上海电机学院。2005年,乔任梁参加湖南卫视的金鹰之星“自由我心声”比赛,获全国冠军。2007年,参加东方卫视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获全国亚军;同年,签约橙天娱乐集团,并发行首支单曲《新的约

  • 1843年10月08日:《虎门条约》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清朝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而告结束。战后,英方利用清朝政府对国际惯例和己方利益的无知,引诱清方就通商口岸的各项制度在南京和广东继续谈判。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双方达成海关税则,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1

  • 1965年07月28日:江户川乱步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江户川乱步(1894年10月21日~1965年7月28日),本名平井太郎,1894年10月21日出生于日本三重县名张町,是日本最富盛名的推理作家、评论家,被誉为日本“侦探推理小说之父”,其笔下的侦探明智小五郎(《名侦探柯南》中毛利小五郎姓名由来,其本人为《名侦探柯南》中江户川柯南姓由来)更是日本家喻

  • 1893年08月17日:瞎子阿炳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阿炳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

  • 1864年10月08日:池田菊苗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池田菊苗(1864年10月8日—1936年5月3日),日本化学家,出生于京都,曾留学欧洲,东京帝国大学教授。1908年,他发现海带的味道源自谷氨酸钠,谷氨酸盐能产生鲜味(甘)的感觉,其后他取得味精的专利,成立“味之素”。1913年任日本化学学会会长。味精的发现1908年的一天,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