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汉至唐宋的铁甲,到了明清为什么被替换掉了?

秦汉至唐宋的铁甲,到了明清为什么被替换掉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39 更新时间:2024/2/1 22:13:41

在各种影视剧中,都能看到明清时期盔甲的形象。与唐宋时期传统的甲胄形象相比,明清时期的甲胄似乎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材质,因为唐宋时期的甲胄以铁甲和皮甲为主,到了明清时期,则是出现了大量的棉甲,传统铁甲的数量已经非常少见了。那么,到了明清时期,棉甲为何取代了传统的铁甲,棉甲的防御能力又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聊聊棉甲的发展和普及。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甲胄的作用。在惨烈厮杀的战场上,甲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护官兵们的安全,意义类似于现在的钢盔和防弹背心。尤其是铁甲,依靠坚固的外壳,通常能够起到很大的防护作用。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将自己的铁甲送给了投降的严颜,这让严颜非常激动。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比较低下,并不是所有的官兵们都拥有甲胄。

由于铁矿石的产量不高,铁甲无法普及到各级官兵,只有那些中高级将领和王牌精锐部队才会装备铁甲。至于中低级军官和普通的战士们,只有单一的麻布军服。由于铁甲的造价比较高昂,到秦汉时期又出现了动物皮毛制作的皮甲,皮甲的防护能力不如铁甲,但是比铁甲轻便。虽然铁甲的防护力很好,但非常笨重。根据记载,宋朝精壮将领使用的铁甲,分为1000多块,总重量达到了40多斤。

长时间使用铁甲,人的身体会非常疲惫。此外,对于北方地区的官兵们来说,每逢冬天,穿铁甲基本上等于进入了冰窖,铁甲根本起不到多少保暖作用。宋朝文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诗句描述了边疆将士们的艰辛:“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由于重量、造价和保暖性能原因,铁甲一直没有在军队中全面普及。所在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到了唐朝统治的中后期,纸甲和布绢甲开始出现。其中,纸甲由于造价低廉、比较轻薄,而且防护性不错,得到了各地军队的欢迎。在唐朝的文献中记录:“纸甲用无性柔之纸,加以垂软,叠厚三寸,方寸四钉,如遇水雨浸湿,铳箭难透。”

纸甲开始在唐朝军队中逐步普及,到了宋朝统治时期,基本上达到了纸甲与铁甲、皮甲一半对一半的情况。在宋朝的文献中,宋朝福建路泉州知州关于军备问题,曾经上奏说:“所有本寨军器都稍足备,但水军所需者纸甲。今本寨乃有铁甲百副,今当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军换易纸甲。”

由此可见,纸甲的数量已经基本与铁甲、皮甲持平。纸甲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后期的保养,纸甲比较容易损坏,普通的士兵无法进行维修,对后勤部门的压力很大。在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开始出现棉甲的出现。元朝军队使用棉甲,只有式为了官兵们保暖,同时起到防护作用。百余年之后,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统治。在明朝统治的前期,铁甲、皮甲和棉甲几乎同时使用。对于江南、西南、岭南等地的驻军来说,对铁甲非常头疼。

根据明朝《武备志》的记载:“雨地湿,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今择其利者,步兵性有辑甲,用辑布不等。若纸绵俱薄,则箭亦可入,无论铅子。今需厚一寸用绵密辑,可长至膝。”从记录来看,铁甲在南方地区,出现了生锈和溃烂的情况。鉴于倭寇使用的藤甲,明朝军队开始使用纸甲或者棉甲。

棉甲并非简单一层棉花,首先需要七八斤棉花为原料,经过反复捶打,使之成为薄薄的一层。然后中间加入不同厚度的铁片,再用铆钉固定,从而形成了棉甲。棉甲的防御能力很不错,根据明朝文献的记载:“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从记录来看,棉甲能够同时兼顾保暖和防护的双重作用。

当然,由于重量的原因,棉甲的防护力不如铁甲。为什么棉甲会取代铁甲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科技的发展。在元明交替的阶段,火器出现了巨大的发展。火炮、火铳等装备开始出现,欧洲各国的骑士们曾经全套甲胄,防护力很好。但是在火器面前,坚固的城堡和坚硬的甲胄都变得不堪一击。既然无法起到防护作用,不如尽可能降低官兵们的负重。在西方各国中,开始出现于近代相似的制服,主要是用于取代传统的甲胄。

截止明朝统治的后期,明朝军队已经形成了以棉甲为主、铁甲和皮甲为辅的装备模式。17世纪前期,清朝在东北地区崛起,清朝军队起初没有标准样式的甲胄,在作战的过程中,清朝从朝鲜王国和明朝手里缴获了大量的甲胄,对于棉甲,清朝高层非常认可。在实际使用中,清朝军队发现将棉甲在水中浸泡以后,防护作用更好。因此,棉甲开始在清朝军队的大规模普及。

虽然棉甲的防御能力不错,但面对火器,清朝军队的伤亡仍然很大。清朝入关以后,棉甲逐步成为了清朝主力军队的标准甲胄,出现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装饰。从铁甲到棉甲,其实是科技变化引发的观念变化。棉甲的造价低于铁甲,但并不算便宜。因此,并非都有的清朝官兵都拥有棉甲。大量的绿营军没有棉甲,仅仅拥有长褂和马甲。尤其是南方地区的驻军,基本上用不到棉甲。

棉甲并不仅仅装备军队,即使是那些清朝皇室成员,也会使用棉甲。清朝康熙皇帝拥有一套黄色云龙纹暗花缎面绵盔甲,康熙皇帝曾经穿着这套棉甲亲征准噶尔部。这套棉甲设计非常威严,浑身采用了鎏金钉,又非常奢华。其实,雍正皇帝也拥有一套类似的棉甲,被称为月白缎绣金龙棉甲。与父亲的棉甲相比,雍正皇帝的棉甲更加奢华,棉甲上出现了火珠、云纹、金龙、海水江崖等刺绣图案。棉甲上所有的纽扣都不是铜,而是金的。

当然,乾隆皇帝的棉甲更加奢华,而且有七八套。乾隆皇帝曾经不止一次检阅京营八旗的官兵,每次检阅军队,乾隆皇帝都会穿上不同样式的棉甲。进入清朝统治的末期,随着火器的进一步发展,在现代枪炮面前,棉甲丧失了最基本的防护作用。因此,清朝训练新军的时候,新军官兵采用了普鲁士样式的军服,传统的棉甲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目前,我们只有在博物馆和影视剧中,才能看到明清时期的棉甲。

标签: 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蒙古好不容易摆脱俄罗斯的控制,为什么却仍对中国心存戒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虽然北洋政府曾一度恢复外蒙主权(苏俄与白俄内战时期),但这种恢复主权终究短暂。二战后,蒙古早苏联这个超级强国的强势支持下在法理上获得独立——民国政府签订条约放弃蒙古的所有权。不过蒙古的独立只存在于表面,其实质是苏联的附庸——在政治上受苏联的控制,且严重敌视中国。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国力大幅下降,其对

  • 晚清收复胡雪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何最后会叮嘱后代不再经商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晚清,胡雪岩,历史解密

    胡雪岩是安徽徽州人,他家移居杭州的时候,他只有十三岁,是中国近代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也就是“官商”。说他是官,他是个二品官,被皇帝赏赐了黄马甲,手里掌握着不少实权。说他是商,是因为他算是当时安徽商界的代表人物,他曾经在世界各地多次买进军火,在全国开设了各种钱庄和药店,说他是官人可以,商人也可以。

  • 冯道经历了4个朝代,曾侍奉过10个皇帝却被后人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冯道,唐朝,历史解密

    在古代有一位这样宰相,他经历了4个朝代,侍奉了10个皇帝,久经官场爱民如子,但是这样一位忠臣在皇帝和后人来看这位宰相却被骂的狗血淋头。其实在古代作为朝廷大臣,他们就认为皇帝就是上天派来的真龙,所以皇帝做什么事下臣都得服从,更重要的是忠诚。不过后来他也被后人骂不知廉耻,因为在古代的时候都提倡精神较忠于

  • 曹琴默的角色评价如何 她在历史上的原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甄嬛传,曹琴默,历史解密

    曹琴默是在中国大陆古装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中前期重要人物之一,由青年演员陈思斯扮演。为温宜公主的生母,属于华妃一党,颇有心机,曾为华妃出谋划策。角色评价曹琴默最为人诟病的是她事主不忠,可她也有她的无可奈何。曹琴默没什么特别之处,皇上都不怎么宠爱她,她身无所长,这点比陵容还要惨。华妃虽然嚣张跋扈,起码

  • 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越王勾践是古代励志人物的杰出代表。他以超常的意志忍受了常人所无法忍耐的屈辱,创造了著名典故“卧薪尝胆”。天不负有志者,越王勾践终于在二十四年(前473年)攻灭了吴国,将昔日侮辱自己的吴王夫差逼得自尽。此后,越国又会盟诸侯,奠定了东南霸主的地位。《荀子•王霸》中将他列为“春秋五霸”的最后一位,后世也都

  • 明朝用了一辈子都没有解决蒙古问题 皇太极是怎么用三年解决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皇太极,蒙古,历史解密

    皇太极是怎么用三年解决蒙古问题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1368年的时候,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之后,他就赶紧派兵继续北伐战争,最后他成功的占据了北京,元朝就这样灭亡了,但是当时元朝还是有很多的残余势力,并没有被完全的消除干净,所以在之后明

  • 这位君主虽说不是雄才大略?但也是兢兢业业没有辜负他的支持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南北朝,历史解密

    南北朝之天下归一——萧鸾上位(1)内部基本理顺,元宏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江南。此时的北魏已经把大半个中国收入囊中,只有江左还未服‘王化’;这不能不说是胸怀宏图大志的孝文帝的遗憾;往上数,北魏历代的皇帝,都把饮马长江,一统天下做为国家战略;并且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祖宗未完成的目标就是无声的命令;因此元

  • 苏麻喇姑和康熙到底是什么关系 孝庄一句话的信息好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康熙,历史解密

    苏麻喇姑是清朝孝庄文皇后的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随孝庄陪嫁进入后金宫廷。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通晓蒙满文字。清崇德元年,参与设计清朝开国冠服。曾经担任满清康熙帝的启蒙老师。老年时,又抚养康熙序齿的第十二子爱新觉罗·胤裪。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苏麻喇姑以九旬高龄去世。康熙按

  • 徐国的建立者:若木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若木,周朝,历史解密

    若木是伯益次子,大廉之弟。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 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是徐姓得姓先祖。若木是中国神话中的树,长在太阳下落的地方。若木是由于桑树被认为具有再生的生命力而得名的。徐姓始祖徐若木。伯益次子,大廉之弟。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

  • 北齐后主为何处死兰陵王 难道说长的帅死得快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北齐,兰陵王,历史解密

    有首歌唱到:“长得帅一定死得非常快”。就好像天妒英才,美男子总是容易英年早逝。而这样的悲剧,在北齐兰陵王身上,更是凸显。然而,兰陵王到底为何惹恼了北齐后主,为何在国家危难关头被国君一令处死?兰陵王,即北齐徐州兰陵郡王,本名高肃,族名高孝瓘,字长恭,故世人称其为高长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兰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