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虽然时间很短,但做了一件措施却让人难忘呀

元朝虽然时间很短,但做了一件措施却让人难忘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483 更新时间:2024/1/16 20:06:54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可以说,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经历三次较大规模的兴修,直到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世人称之为:“京杭大运河”。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要长期的生存下去,就要有充足的物资供给,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有很多国家都是受制于物资生产不足,或者物资无法顺利运抵都城而衰亡的。

因为,在近代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人类社会则主要依靠大自然来获取生存物资,长期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既没有杂交水稻的高产量,也没有机械化的高效率,统治者们的办法就是:让全国的物资都来供应首都。

如果,物资供应不及时或者不充足,这些看似强大的国家也就像纸老虎一样,不一会儿功夫就灰飞烟灭了。当然,古人也不傻,也知道国家的命根就是农产品的充足供应,这是自然经济条件下所必须面对的现实。

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在这方面觉醒的国家,早在隋朝时期,隋炀帝就发现江南的物资运抵都城是多么的困难。整个隋朝一共有两个首都:一个是大兴城,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另一个就是东都洛阳了。不过,这两个都城都在中国的北方,同时,也是内陆地带。

当时,南方的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可谓是十分富庶了。而当时的北方,经历了连年的战乱,需要好好修养生息,物资上,南方已经开始显示出了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于是,喜欢享受的隋炀帝,就希望使南方的物资迅速运往京城。

由于,传统的陆路运输成本非常之高,就像是把南极的冰山拉过来一样,当粮食运到之后根本就剩不下多少东西了。可是,当时的水路交通就不一样了,相比于陆地运输,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高速公路。

于是,残暴但不失聪明的隋炀帝就下令开凿大运河,让江南丰富的物资能够迅速的运往都城。同时,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也不忘开凿通往北京的运河,这样,在攻打高句丽的时候,运送粮食也更加方便,岂不美哉!

隋朝大运河也在隋炀帝的一声令下开始动工,并且,很快就完工了。在客观上,的确提高了物资运输的效率,但是,过重的劳役也害惨了老百姓,更为以后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而过了几百年后,元朝再次对当年的运河进行了修缮,并且,改变了过去的路径。

隋炀帝的大运河主要是以洛阳为中心,北京、杭州、洛阳三点一线。这当然很好理解了,隋朝的都城在洛阳,以它为中心很正常。而元朝就不一样了,元朝的首都在北京,它没有必要再绕道河南了,而且,此举还可以节约很多工程量。

况且,等到了元朝的时候,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在江南一带了,帝国的财政基础也在那里。而北京却与江南相隔数千里,物资运输的窘境又摆在了元朝的统治者眼里。怎么把这么多物资运到北京是头号难题啊,当然,他们也尝试过陆地运输。

这可是以前中国的老祖宗都实验过的,肯定没戏了,陆地运输耗费巨大,谁也承受不起啊。所以,元朝统治者最先想到的其实是通过海路运输物资,这样很省事啊,而且,不用其他的工程,只要有足够的海船和船夫就行了,但是,这种想法很快就被否定了。

因为,元朝用海运运送了几次粮食,他们发现,海运的风险太大了,很多船只或被海浪打翻,或者触礁沉没了,这简直就是拿着生命在干活啊,船夫们也承受不起。无奈之下,他们想到了再次用大运河,但是,此时的大运河简直跟废弃的差不多。

从唐末五代以来,国家一直处于战争或者分裂状态。大运河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很多地方都淤积成为良田了。要不然,元代的统治者肯定就直接用大运河运输物资了,何必走那些陆运、海运的弯路呢?因此,元朝轰轰烈烈的重修大运河运动开始了。

这一年正是元朝建立的二十多年,这个时候元朝还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也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执行力。元朝统治者忽必烈也知道,要依靠懂得水利工程的人干这件事情,于是,就让历史上著名的郭守敬主持再次修缮大运河的。

郭守敬是著名的天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并且,还是一个办事很认真的人,对于皇帝交给的任务,他坚决保质保量完成。最终,他耗时多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为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此举更是发展了南北交通和当时的漕运事业。

元代的大运河线路就是从北京到杭州的两点一线,省去了去河南的那条线路。郭守敬又因地制宜,在北京与通州之间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这样,京杭大运河正式全线贯通,成为一条连接南北的大动脉,也是元朝的生命线,这一年是1293年。

元代新修的这条京杭大运河无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但解决了元朝的物资运输困境和财政困境,更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可观的遗产。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对元朝大运河进行了扩建。直到现在,京杭大运河仍然发挥着其重要作用。

比如:“南水北调”工程也是利用了这条运河的航道。

1959年以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扩建了徐州至长江段400余公里的运河河段,使运河单年通过能力达到近2000万吨,并且,还扩大了沿岸灌溉面积和排涝面积,确保里下河地区1500万亩农田和800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标签: 元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既然戚家军的实力如此强悍 为什么后来就不行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戚继光,历史解密

    提起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在当初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支极其强悍的军队,他们不仅有着严明的纪律、极高的战术涵养,甚至就连武器装备,在当时都是十分先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年他们在对抗倭寇的时候,才能几乎百战百胜,创造出了十分傲人的战绩。不过,说到这里问题也就出现了。既然戚家军的实力如此强悍,为何后来他们面

  • 过去七佛简介 佛教是怎么记载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佛教,过去七佛,历史解密

    过去七佛,即毗婆尸佛(Vipaśyin)、尸弃佛(Śikhin)、毗舍浮佛(Viśvab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迦叶佛(Kaśyapa)、释迦牟尼佛(Śākyamuni)。释义过去七佛,离我们时间最近的七位佛,释迦牟尼佛(Śākyamuni

  • 我国发现的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汉代湿型古尸凌惠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凌惠平,历史解密

    2002年7月7日,江苏省连云港市区西南城郊约7公里的海州区双龙村花园路基建工地上,惊现一座古墓。该墓葬时代为西汉晚期,出土文物80余件。尤其令世人震惊的是,该墓葬还出土了一具保存基本完好的汉代女性尸体。这是我国继湖南马王堆女尸、湖北荆州西汉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汉代湿型古尸,在长江以北地区

  • 春秋初期的姬姓侯爵诸侯国:息国的建立与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息国,春秋,历史解密

    息国,中国西周至春秋初期的姬姓侯爵诸侯国。息国故城位于今河南息县城西南6公里的青龙寺一带,春秋初期为楚文王所灭,其地被楚国设置为县。今蔡州新息县是。庄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前712年,息国讨伐郑国。当时郑庄公数年间屡败宋国和卫国等大国,军势如日中天。息师大败。《左传·隐公十一年》对息国此次出

  • 吴三桂最后什么会失败呢 单单是因为兵力问题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吴三桂,三藩之乱,历史解密

    吴三桂为何会失败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三藩之乱的时候,清朝的兵力大概在15万到40万左右,最多可以用的兵有40多万,当时吴三桂的兵力有20万,耿藩有20万,尚藩有10万,还有陕西的王辅臣有兵数万,明郑集团有兵数万。吴三桂兵力最盛的时候,占领了

  •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没有手足相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懿,三国,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司马懿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在三国故事中,亲兄弟为了权利而互相争斗的事情可以说层出不穷。著名的就是河北袁家了,袁绍、袁术兄弟二人是出了名的不合,而袁绍自己家里三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熙也为了争权夺利打的头破血流,白白便宜了

  • 赵匡胤的小舅子吃了100多人,最后还能逍遥法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赵匡胤,北宋,赵匡胤,历史解密

    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那里夺了皇位,靠的是一众武将阵前倒戈,来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殿前都点检成了皇帝,赵匡胤是个戏精,一副不知情被迫的样子,轻轻松松夺取了后周政权。宋太祖赵匡胤的小舅子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留下的名声还不错,只不过其背后却也有对武将的纵容,今天就来说说他对小舅子的纵

  • 关于精绝国的故事有哪些?精绝国在西域中算强大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精绝国,汉朝,历史解密

    浩瀚的历史长流中,经常会有朝代的更替,而汉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而汉王朝直到现在依然好评不断,几乎没有负面评价,而且汉朝这个朝代真的是非常的霸气,留下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是汉土”此等豪言霸气,其实也是真实的写照,毕竟当时凡是人烟密集的地方大多都成为了汉朝的领土。比如最有代表

  • 崇祯临死前的遗诏 却暗示了明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崇祯,历史解密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同时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性格多疑,刻薄寡恩,尽管如此,崇祯却赢得了后世人的普通同情,人们大多认为他不该是个亡国之君。为什么这么说呢?崇祯是非常勤政的。这比他的前任好得太多。根据史料记载,朱由检同志二十多岁就已经有白头发,眼角长鱼尾纹,“鸡鸣而

  • 揭秘:但使龙城飞将在的“龙城”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昌龄,唐朝,历史解密

    唐朝诗人王昌龄有一首著名的《出塞》诗,诗的全文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诗的前两句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的感慨,后两句的意思是:只盼有威震龙城的李广那样的飞将军,率士奋战,御敌于国门(阴山)之外。李广是西汉名将,长期戍守北部边境,抵御匈奴南下骚扰,先后与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