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翻译的起源

中国翻译的起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293 更新时间:2024/3/23 17:04:18

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诗经》中就讲究翻译的信达雅,《礼记》已有关于翻译的记载。《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礼记·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方曰译”。后来,佛经译者在“译”字前加“翻”,成为“翻译”一词,一直流传到今天。

由于中国早期历史所处的环境,中华文化的近邻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直到佛教传入前,翻译并不广泛存在。

历史

宗教文献翻译在历史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在佛经翻译中,译者在翻译经藏的时候往往会在文件中修饰,令译文更切合中国文化。他们会在译本中增加一些中国的传统观念,如孝道等。

据中国君友会佛教文献记载:玄奘(公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是一个立志高远、意志坚强的僧人。28岁时,他抱着“一睹明法了义真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的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对玄奘西行有如下的描述:“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飞,空外迷灭。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窗,蹑霜雨而前跃。”玄奘西行印度17载,其间历经艰辛,回国时已是45岁左右。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译经,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1000多万字。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的译作是中印两国人民的伟大遗产,指出:“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在中国,佛经的翻译自后汉至宋代,历一千二三百年,这样历久不衰的翻译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以佛家为最有系统、最深刻。

晋代道安(314~385)主张质,即直译。他提出了“五失本”,意思是,在用汉文翻译佛经时,有五种情况允许译文与原文不一致。他又提出了“三不易”,意思是,三种不容易做到的情况。

苻秦的鸠摩罗什(344~413)则主张除“得大意”外,还须考虑到“文体”。他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

隋代彦琮(557~610)最推崇道安的理论,他主张直译,提出“八备”和“十条”。“八备”指翻译者必须具备的八项条件;“十条”指他对译文体例、格式的十种规定。到了唐代,玄奘是中国翻译史上集大成的人,文质并重,但似以质为主。他没有留下专门阐述翻译理论的文章。《翻译名义集》中记载了他的“五种不翻”的学说,指出有五种词语只能译音。

北宋赞宁(919~1001)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翻译佛经的“六例”,详细探讨了翻译中六个方面的问题。他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翻译是一种艺术(如翻锦绮),它将(语言的)形式加以改变(左右不同),而内容不变(背面俱花)。

北宋(960~1127)初期还有翻译活动,以后逐渐衰微。它的重新兴起始于明代(1368~1644)永乐五年(1407)。那时由于对外交通的需要,创立了四夷馆,培训翻译人才。明代末期,西学东渐,翻译工作更活跃起来。但此时翻译的方向已完全改变,不再是印度的佛经,而是欧洲的天文、几何、医学等方面的典籍,中国翻译史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一些著名的翻译家对翻译工作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说:“且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艰涩矣。”这是说,中西语言结构不同,文章脉络不同,西方有的术语为中国所无,口头解释一下还可以做到,笔译成文,人家就看不懂了。

同时代的一位中国科学家李之藻(1565~1630)在描写当时外国传教士的译书态度时说:“诸皆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止,不敢妄增闻见,致失本真。”此时的翻译往往用合作方式,同初期佛典翻译相似,即中国学者与外国人合作翻译,润文的责任则放在中国学者身上。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口译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口译(又称传译)是一种翻译活动,顾名思义,是指译员以口语的方式,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的方式,做口语翻译,也就是在讲者仍在说话时,同声传译员便“同时”进行翻译。口译的作用翻译工作是我国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发展翻译事业也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为提高翻译人员素质、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

  • 同声传译是什么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又称“同声翻译”、“同步口译”,是指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讲话的情况下,不间断地将内容口译给听众的一种翻译方式,同声传译员通过专用的设备提供即时的翻译,这种方式适用于大型的研讨会和国际会议,通常由两名到三名译员轮换进行。同声传译效率高,能保证演讲或会议的流畅进行。同声传译员一般收

  • 翻译有几种类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翻译有口译、笔译、机器翻译、同声传译、影视译配、网站汉化、图书翻译等形式。随着IT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最后又诞生了真人服务的“电话翻译”,所以形式越来越多,服务也越来越便捷。从翻译的物质形态来说,它表现为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具体可分为四类:①有声语言符号,即自然语言的口头语言,其表现形式

  • 文物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总体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文物的价值和作用,其间有联系,又有区别。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人

  • 文物和古董怎么区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部分收藏爱好者,在如何正确理解文物与古董、古玩、艺术品的辩证关系方面还存在着模糊认识。“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对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建筑、碑刻及各种艺术品等。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域和领海中遗存

  • 地球上曾有一场雨下了数百万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在地球生物史上,恐龙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类物种从2亿多年前就出现了,然后一直称霸地球,直到6500万年前才退出历史舞台。对于恐龙为何突然灭绝的问题,学术界如今已经提出了多种解释,但关于恐龙是如何发家的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直到科学家们发现了在二叠纪末期和三叠纪初期那一次新的灭绝事

  • 兵马俑原来是彩色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说到秦兵马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你知道它原来是彩色的吗?为什么现在看到的兵马俑不是彩色的呢?秦代工匠如何将颜料施于陶俑之上?颜料层又是什么成分,有什么结构?赋彩过程是否也有标准化流程,暗含着法制威严?所选择的色彩是否体现着秦人的审美观呢?一、秦俑彩绘工艺秦俑,隐藏着秦代服饰、工艺、艺术等密码。秦

  • 打呵欠为什么会相互传染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有些人甚至一看到“打哈欠”这三个字,都会情不自禁地开始打起了哈欠。不知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呢?一项研究发现,观看打哈欠视频的时候,大约50%的参试者也开始打哈欠。2004年一项研究发现,哈欠的传染性同样存在于黑猩猩、狒狒和猕猴中。最令人叫绝的是,在看到主人打哈欠时,宠物犬也可能会打哈欠。有时甚至想到

  • 玉渊潭公园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玉渊潭公园,AAAA级景区,位于海淀区。东门与钓鱼台国宾馆相邻;西至西三环中路与中央电视塔隔路相望;南门在中华世纪坛正北方,北接海军总医院。1960年定名玉渊潭公园。截至2015年,东西宽1820米,南北长1106米,规划总面积136.69公顷。公园主要景区由西部樱花园、北部引水湖景区(局部建成)、

  • 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 反骨是什么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在三国中期,刘备入川蜀之后,关羽、张飞、黄忠接连阵亡,马超不久也病死,五虎大将只剩下赵云一人。到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后,赵云又在家中病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魏延一直是蜀汉独当一面的大将,并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诸葛亮临死前,依旧放不下魏延,留下了几个锦囊,强势地制定了“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