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世充死亡的真正原因,王世充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王世充死亡的真正原因,王世充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671 更新时间:2024/2/13 1:38:45

熟悉隋唐历史的人,应该都对王世充这个人物并不陌生吧,王世充作为隋唐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在当时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的。而关于王世充,很多人都对他的死非常的好奇,表面上看是被自己的仇人独孤修德所杀,但是很多人都在怀疑这件事情,是否和李渊有一些关系。那么究竟李渊在这件事情当中,是不是真的暗中做了什么手脚,王世充之死是不是和李渊有关,或者说就是李渊造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七月初九。

这一天,长安城极其热闹。因为就在之前不久,李世民刚刚打赢了一场地狱难度的战争。先是对敌王世充,将身经百战的王世充,围困于洛阳。然后又在虎牢关大战当中,以数千人的兵力,击溃了前来救援的窦建德,一战打垮了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而且还生擒了窦建德本人。

这一天,正是李世民将王、窦二人,带回长安城献降的日子。

对于李世民来说,这一天,可能是他一生当中,众多光辉日子当中的一个。而对于被俘的王世充来说,这天恐怕就是他人生当中最为灰暗的一天了。

而当时作为皇帝的唐高祖李渊,在接受了李世民的献降之后,对于王窦二人的处置,则是截然不同。对窦建德,李渊下令当街斩首,没有任何留情。而对于王世充,李渊却是难得的大发慈悲了一次,并没有杀他,只是将他流放蜀地了事。

不过,被李渊放过一马的王世充,最终却并没有活下来,而是以一种十分诡异的方式,死的不明不白。没有人知道,王世充的死,到底真的是一场意外,还是李渊或者李世民在背后捣鬼。

1、王世充的失败

就在王世充被带回长安恰好一年之前,王世充正好处于一生当中的巅峰。隋炀帝死后,中原大地上出现了大量的割据势力,王世充也同样拥兵自重。而在之前和李密宇文化及的三家大战当中,原本实力最弱小的王世充,竟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李密和宇文化及相继败亡后,王世充实力迅速扩张,一度与窦建德、李渊两家并列,成为当时天下最强的三家势力之一。

同时,在打败李密之后,王世充还迫使之前拥立的杨侗禅位给自己,然后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国号为郑。

但是,从武德三年七月开始,王世充的日子,开始从云端跌落,直至最后成为李渊的阶下囚。因为从这时开始,已经统一了关中地区的李渊,开始将目光放眼到整个天下。他的第一个敌人,就是身在洛阳的王世充了。

为了对付王世充,李渊派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前来。

身经百战的王世充,原本对于李世民并不放在眼里。但是双方交手之后,局势顿时翻转。王世充因为之前篡位一事,早已失去了人心。所以开战之后,各地将领直接倒戈,李世民大军势如破竹。仅仅三个月,就将王世充之前打下的大片地盘,全部拿下,只剩下洛阳这座孤城,还在王世充手中。

当时的王世充,见到局面崩坏之后,连忙向东边的窦建德求救。窦建德虽然也是当时最大的一个割据势力的领袖,但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三家之中,以李渊一方势力最强。如果任由王世充被灭,下一个被灭掉的,便是窦建德自己了。所以,窦建德最终决定,率麾下十余万大军,前来救援。

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窦建德,统领唐军的李世民,却并没有任何惧怕。反倒是只率领了数千精锐,就前往虎牢关阻击窦建德。在经过一番死战之后,李世民不但击溃了窦建德的大军,还生擒了窦建德。

等到李世民将窦建德带到洛阳城下,让王世充亲眼看到以后。这时的王世充,心里再没了希望。毕竟,除了窦建德以外,当时再无人能够来救援他。所以,在经过一番仔细的考虑之后,王世充最终决定,开城献降。

不过,当时王世充投降之前,还是开出了自己的价码,那就是要保全自己一家的性命。对于王世充的这个要求,当时李世民也直接答应了下来。后来到了长安,李渊名义上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才饶了王世充,并没有将他和窦建德一起,直接当街处斩。

2、王世充之死

不过,李渊虽然饶过了王世充,但王世充最后却仍是没能保住性命。而且,王世充的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不明不白。

那么,王世充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据《旧唐书.王世充传》所载:秦王以世充至长安,高祖数其罪,世充对曰:"计臣之罪,诚不容诛,但陛下爱子秦王许臣不死。"高祖乃释之。与兄苪、妻、子同徙于蜀,将行,为仇人定州刺史独孤修所杀。子玄应及兄世伟等在路谋叛,伏诛。世充自篡位,凡三年而灭。

而在《新唐书.王世充传》当中,对于王世充最后的结局,则和《旧唐书》的记载相差不大。

以世充归长安,高祖数其罪,世充曰:"计臣罪不容诛,但秦王许臣以不死。"乃赦为庶人,与其族徙于蜀。将行,为羽林将军独孤修德所杀。初,修德父机尝仕越王侗,世充既篡,谋归唐,为所屠者也。高祖免修德官。

从正史上的记载来看,我们可以清晰还原出王世充的死因。王世充被俘后,李渊没有将他当街处斩,而是决定流放蜀地。不过,在临行之前,却被一个叫独孤修德的人给杀了!而这个人之所以要杀王世充,是因为昔日王世充曾经杀了他父亲。

对于王世充的死因,史书上可以说是记载的明明白白。但同时,恰恰是这种明白,让人觉得极为不合理!

作为曾经天下最强的一个割据势力之主,又是李世民好不容易才俘虏的人。照理来说,当时李渊麾下对王世充的看管,绝对应该是十分严格的,根本不可能有外人接触的到。既然这样,那个叫独孤修德的人,又是如何趁着王世充被囚期间,将其杀掉的呢?

3、独孤修德是谁

要深究王世充死亡的真正原因,我们得先来看看,这个独孤修德到底是谁。

对于这个独孤修德,史书上记载的并不是很多。正史上对他的记载,也仅限于他杀王世充的这小段。

不过,通过考证之后,我们却能发现,他的一些家世渊源,以及他和李渊的一些关系。

独孤修德的父亲,名叫独孤机。就是因为王世充杀了他,所以独孤修德才会找王世充报仇。而独孤修德的爷爷,则是叫独孤藏,是北周的大臣。

而独孤修德的太爷爷,便是那些著名的西魏八柱国之一,号称中国古代最牛岳父的独孤信。独孤信一生共有三女,长女嫁给了北周皇帝宇文毓,是北周的明敬皇后;次女嫁给了李渊的父亲李昞,是李渊的生母;三女嫁给了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文献皇后。

而独孤修德的爷爷独孤藏,正是这个独孤信的四儿子。

所以简单来说,独孤修德的爷爷,是李渊的四舅。而独孤修德的父亲独孤机,也就是被王世充杀掉的那位,从关系上来看,则是李渊李渊四舅家的表兄弟。

至于为什么独孤机当时会先追随王世充,而后又打算投降李渊,却又事败被杀,史书上并没有什么记载。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史书上的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断出一个大致的原因。一方面,独孤机曾任沧州刺史,有可能是隋朝末年的时候,独孤机是一个地方官,而且不在关中。后来他所管辖的地域,恰好被王世充攻占了,所以就只能听命于王世充。

另一方面,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当时的大家族,大多喜欢几头下注。独孤家作为当时最顶尖的大世家之一,肯定也有这种心理。而王世充在篡位之前,是尊越王杨侗为主的。有可能独孤机侍奉的并非王世充,而是越王杨侗。

这都很正常。

至于后来,独孤机想要背叛王世充,投降李渊,这事也比较好理解。说到底,李渊是他的表兄弟,而且从当时隋末的时局来看,李渊也是最有望统一天下的一个。再加上王世充生性残暴,对属下极为酷烈。所以独孤机背叛王世充,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一件事。至于后来事情败露被杀,那只能说他运气不好。

而作为儿子,独孤修德想要给父亲报仇,从情理上也是说得过去的。

4、李渊脱不了关系

但问题是,想杀是一回事,能杀是另一回事。

如果李渊想遵守诺言,一定要保王世充,估计独孤修德肯定也做不到这一点。而且,从当时独孤修德的位置,以及后来李渊对他的处置,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杀王世充的时候,对于独孤修德的官职。史书上记述不同,《新唐书》说是羽林将军,《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说是定州刺史。而且,在《资治通鉴》当中,对于独孤修德杀王世充这一段,还有明确的记载。

独孤机之子定州刺史修德帅兄弟至其所,矫称敕呼郑王;世充与兄世恽趋出,修德等杀之。诏免修德官。其馀兄弟子侄等,于道亦以谋反诛。

简单来说,就是独孤修德带着几个兄弟,冒充李渊的使臣对王世充宣旨。等王世充出来以后,几兄弟直接杀了他。

也就是说,为了杀王世充,当时独孤修德和他的几个兄弟,相当于是犯下了矫旨欺君的罪名!

这在古代,可是一项天大的罪名!胡乱去冒充皇帝的时辰,瞎编皇帝的旨意。这种事情,哪怕你是太子,一旦犯下,也是在劫难逃了。

但是,犯下这样的罪名后,李渊对其的处置,却只是免官了事。而且据史书记载,后来独孤修德最大的官,还做到了宗正卿的位置。这就证明,李渊并没有真的怪罪他,反倒是对他十分信任。要不然的话,也不可能让他做了专门管理宗室的主官。

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独孤修德在杀王世充之前,其实是得到了李渊的示意。有可能是明示,也有可能只是暗示。要不然的话,就算借独孤修德八个胆子,也不可能敢去矫旨杀人。就算他敢,也不可能带着自己的兄弟一起去。毕竟,就算事后李渊要清算,他也没理由把自己全家都拉上垫背。

当然,既然史书上没有明言,对于王世充的真正死因,后世也就只能仅限于猜测了。

5、结语

对于王世充的死,不管李渊到底是明示还是暗示过,其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李渊确实有杀王世充的动机。

在隋末的各方割据势力当中,除了极少数像罗艺这种真心请降的,李渊留了一命之外。其他但凡是战败被俘或者战败投降的,如窦建德、萧铣等人,李渊一个都没留,全都杀干净了。

李渊这种做法,当然也没什么不对的。毕竟他们都曾经是一方之主,留着的话,难免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而对于王世充,因为在投降之前,李世民已经答应了保他一命,李渊就算是为了顾及名声,也不好明着去违背。

如此一来,让身具杀父之仇的独孤修德,以私人仇怨去杀王世充,也就成了最好的一个办法。

可惜王世充好歹也算是隋末最大的一个军阀,甚至还一度称帝。但是被俘之后,却远没有窦建德、萧铣那样硬气,反倒是向李渊跪地求饶。结果非但没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反倒是连自身的气节都丢了,实在也是够让后人感慨的。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汉武帝有几个儿子和女儿,刘彻的儿女分别都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汉武帝在当时还是有很多的贡献的,汉武帝在当时16岁便登基了,登基后的汉武帝为了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设立了中朝,可以说汉武帝在当时贡献还是很大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皇帝,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历史

  • 历史上甘罗是怎么死的,秦王为何让十二岁的甘罗做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趣事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小神童,比如甘罗,据说他十二岁就做了秦国丞相。只可惜,他的寿命也不大,也才活了十二岁。那么当时秦王为何让十二岁的小孩做丞相,他又为什么死的呢?这里面有些故事。甘罗这个人可不是别人,他是正儿八经的官二代,祖父甘茂是秦国很有本事的政治家,曾经做过秦国的左丞相。常言道:“相门出

  • 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故事,柳如是生平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趣事

    柳如是幼时便被卖入专门调教“瘦马”的院落,妙龄之时坠入章台。既是一代名妓,其幕中之人定然不少,但真正与柳如是谱写佳话的却在少数。今人都知道,柳如是的夫君是当时名儒钱谦益,但实际上在钱谦益之前,柳如是还曾与艺人相恋。网络配图柳如是身着儒服男装与江南士子交往之时,曾与南明复社领袖

  •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吗,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趣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

  • 王宝钏的真实历史,真实的历史上有王宝钏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历史上没有薛平贵,只有薛仁贵,薛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出身于穷苦的农民家庭,武艺高强,尤善骑射,惯使方天画戟(和三国吕布的兵器一样)。唐贞观年间,李世民征伐辽东,仁贵应募投军。辽军二十万拒战,仁贵身着白袍,腰悬两弓,骑马持戟,冲入敌阵,与之鏖战,“所向披靡,敌遂奔溃。帝召见叹异,迁右领军

  • 祝融是什么神话人物,祝融是什么神后人尊为火神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趣事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祝融八姓: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

  •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分析,史湘云人物评价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趣事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可归纳为:心直口快、热情、乐天、才思敏捷、有英雄气概、平等待人、率直。心直口快:从她与林、贾的几次吵架,从她在各种场合中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来。热情:这一点可以从她“大说大笑”,从她教香菱做诗,从她在各种场合给人的印象中反映出来:“这社里要少了他,还有

  •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朱元璋真的烧过庆功楼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趣事

    关于朱元璋的事情,很多人一定都听说过,他曾经“火烧庆功楼”。朱元璋命人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就在这座楼里面宴请那些开国功臣们的时候,朱元璋借故离开,徐达因为刘伯温的警告,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才终于幸免于难,其他功臣一个没跑,全部都被大火烧死。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发生过呢?朱元璋

  • 古代的四大美男分别都是谁,古代四大美男下场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趣事

    中国向来喜欢用四来形容一些人或事物,比如四大天王、四大美女、四大丑男、四大发明、四大美男等等。今天,友君来带大家认识一下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以及这四大美男都是怎么死的?若问中国古代公认的四大美男是谁?想必,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分别是:潘安、兰陵王、卫玠和宋玉。说起这四个人,或许大家对潘

  • 身在曹营心在汉主人公是谁,徐庶进曹营真的一言不发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趣事

    “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典故,但是大家多以为这个典故只是说关羽的,其实不然,这个典故其实也是说的三国的一位谋士,他便是徐庶。徐庶这位谋士可以算是刘备命中的贵人,正是他向刘备举荐了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后来曹操挟持徐庶的母亲,让徐庶不得不身入曹营,这才有著名的歇后语&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