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貔貅是谁的儿子,貔貅拼音读音什么读?

貔貅是谁的儿子,貔貅拼音读音什么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040 更新时间:2024/2/21 9:51:13

人们经会说龙生九子,龙九子的各种长相喜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都是龙和不同的生物生下的,所以各不相同也是很正常。而貔貅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寓意着招财进宝的神兽,,貔貅的寓意非常好,但是它又是谁所生的,会不会也是龙九子之一呢?貔貅为什么是没有屁股的,他原本的屁股去哪了呢?

1.貔貅简介

貔貅拼音是pí xiū,别称“辟邪、天禄、百解”,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

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从古至今,上至帝、下至百姓都极度注重收藏和佩貔貅,传说貔貅除了开运、辟邪的功效之外,还有镇宅、化太岁、促姻缘等作用。中国传统有装饰“貔貅”的习俗,貔貅寓意丰富,人们相信它能带来欢乐及好运。古时候人们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

貔貅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传说貔貅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很多中国人佩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此典故。

2.貔貅是谁的儿子

传说貔貅是龙的第九子,和龙、麒麟一样皆不存在与世间。且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相传还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龙生九子,神通不一。其子貔貅,胜父千倍,长大嘴,貌似金蟾,形如麒麟,取而兽之优,有嘴无屁股,吞万物而不泻。可招八方财,可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传貔貅因为触犯天条,玉帝罚他只许吃不许出。所以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肚子是个聚财囊,同时催官运事事如意。

在元朝时候。蒙古人就非常崇拜貔貅,而且在打仗的时候,每一个士兵都要配带貔貅,当蒙古人得到天下以后,为了使天下安定,风调雨顺,也出于对水的追求(北方缺水)故在修建鸿源观的时候就将貔貅放在了水神的跨下,成为了水神的坐骑,所以有这样一句话叫貔貅到,水神到。水神一到钱来了。到了明朝以后,为了镇压元朝的风水于是在元朝的宫殿上建立了景山也叫镇山。但是中轴线没有变,钟鼓楼,鸿源观都没有变。貔貅的这种化传统也已经深入民间,被老百姓接受。到了清朝的时候,貔貅又一次回到了军队当中,这就是在出征打仗的进候,所举的貔貅旗,而且在出征以前一定要先到鸿源观进香。以求平安归来。财源广进。之后出德胜门去打仗。这种方式叫做出“德胜,进安定,钱银满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貔貅用在生意上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貔貅能够打击商业上的对手。尤其是放在财位上,更可以旺财,特别是偏门的生意,所谓偏门就是不靠工资吃饭的。也就是有外财的人。或者想有外财的人。“马无夜早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所以求财的人,如果配带貔貅或家中摆放貔貅,可以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貔貅有玉制,水晶制,铜制,木制,瓷制,石制之分。而且名称也有不同。

一、木制貔貅一般放在屋顶之上,以求镇宅保平安的作用,而且名称改为“避邪”。

二、瓷和石制貔貅多放于墓地,是墓地的守护神,但是貔貅一但放在墓地,名称就改为叫天箓。

三、铜制的貔貅很少见,一般放在大酒店内以求聚财之功。

四、玉制和水晶制的貔貅是为人们所接受的。而且由于玉石和水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灵性,特别是经过法师开光,开运之后的貔貅不更能达以招财聚财的功效,一般就将玉制的貔貅放在家中财位或者随身配带。

3.龙九子是哪些

1.长子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2.次子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心胸狭隘;

3.三子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

4.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种名字,方框内的看成一个字,[虫八][虫夏]),又名赑屃(bì xì),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8.八子负屃(fù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9.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上面只是为最有代表性的版本。

龙生九子之传说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三国张辽的实力有多强,张辽和关羽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趣事

    张辽的实力一直处于三国时期最顶尖的位置,但是张辽依然会被很多人忽略,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罗贯中的影响,曹魏那边的人一般都不会重点描写。其实张辽跟随曹操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基本上是一位让吴蜀闻风丧胆的人,而且晚年染病依然能打胜仗。如果和大家比较熟悉的关羽进行比较,可能张辽是碾压关羽的,起码功劳这一块无人能

  • 赵云叫“常山赵子龙”是什么意思,这个“常山”到底是什么来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赵子龙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人还真的是很有特色的一位了三国时期的人物了,简直就是惊为天人了,不仅仅是相貌英俊,而且武艺高强,话说单挑的话除了吕布应该是没有人是敌手的,但是今天我们不说赵云的武艺高强这件事情,我们要说的是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叫赵云叫“常山赵子龙”,那么这个&ldqu

  • 三国刘备是怎么死的,刘备死的时候多少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趣事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给了陆逊,退到永安后就病了,四月癸已,刘备病亡于永安宫。关公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中了吕蒙的伏兵,致使得“身首异处”。张飞之死被部将部将范疆、张达潜入帐中杀害,刘关张的死真的就是这样吗,其中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网络配图公元222年刘备借口孙权杀害关羽

  • 乾隆皇帝的儿子有多少个,乾隆的儿子们简介及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趣事

    乾隆有几个儿子?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颇有作为的皇帝,在他在位期间,清朝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康。乾隆皇帝及其风流,有40多个登记在册的妃子,共有17个儿子。那么,乾隆皇帝的儿子们名字是什么,他们都是怎么死的?图片来源于网络乾隆皇帝的17个儿子分别是:永璜、永琏、永璋

  • 廉颇最后怎么死的, 廉颇最后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趣事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而名声大噪,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赵军长途跋涉而至,在兵力和态势上都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此时的廉颇纵观大局

  • 耶稣之死是什么原因,判耶稣死刑的人是谁有什么报应?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都知道耶稣(Jesus)为了世人得救,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判耶稣死刑的人是谁,他最后又得到什么样的报应呢?那么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那人的故事。图片来源于网络判耶稣死刑的人是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又译为般雀-比拉多),他于西元26至36年间担任罗马帝国派驻犹太行

  •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人,刘伯温是怎么死的活了多少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趣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

  • 刘邦的妻子有多少个,刘邦的原配夫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趣事

    刘邦一生共有八个妻子,原配是糟糠之妻吕雉,其余有戚夫人,薄姬,官夫人,赵子儿,赵夫人,石美人,以及一位没有名分的情妇曹夫人。刘邦早年间是个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年逾四十还未成家立业,不过后来竟娶得一位富家小姐,她就是吕雉,影响了刘邦甚至整个汉王朝的走向。当年吕公来到沛县逃避仇家,当地人知道其有一女未嫁,

  • 汉武帝的儿子有多少个叫什么,汉武帝的儿子哪个当皇帝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趣事

    汉武帝雄才大略,一生共有六个儿子。孩子不多,选择储君也容易。太子刘据培养了几十年,最后因为巫蛊之祸被迫自杀。汉武帝的眼光不错,最后选择了他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储君,要不是弗陵英年早逝,他应该会成为汉武帝第二。帝王的儿子本没有可说的,但武帝的儿子不同。他的每个儿子都很有特色,即便是平庸,也平庸的出奇。我

  • 李世民的父亲叫什么名字,唐太宗李世民多少岁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趣事

    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出生,公元626年登基为皇帝,这一年他28岁。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三天之后,李渊下令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过了几天后,李渊表示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改国号为贞观,期间治理国家的政策,被称为“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