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赛儿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唐赛儿的结局怎么死的?

唐赛儿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唐赛儿的结局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573 更新时间:2024/2/2 7:19:23

其实在很多朝代建立的初期,总是会有很多人想要推翻这个朝代的,这也正是打江山易坐江山难这句话的来历了。明朝初期,最有名的应该就是白莲教的起义了,白莲教起义中,唐赛儿正是明初白莲教的女首领。但是很显然,唐赛儿的起义最终肯定还是失败了,只是对于起义军的女首领,明朝会如何处理呢?唐赛儿最终的结局究竟是什么呢?

1.唐赛儿简介

唐赛儿(1399?),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领袖,山东滨州蒲台县人。1420年(永乐十八年)在益都(今青州)卸石棚寨率众起义,震动京师,给明朝以沉重打击。 明初,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大修宫殿,又组织人力,南粮北调,还开挖运河,先后在山东征调数十万民夫,农民徭役负担沉重。

唐赛儿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著名白莲教女首领。唐赛儿是山东蒲台县人(今山东滨州市蒲城乡),林三之妻。林死后据说唐偶得一石匣,内有宝剑兵书,唐研习后通晓法术兵法,以传白莲教为名,集合民众数千,于永乐十八年二月(1420年)在益都卸石棚寨(今青州市境内)起事。唐赛儿起事后全歼了前来围攻的军队,杀了青州都指挥使高风,各地民众纷纷响应。朝廷派出京师精兵,由安远候总兵柳升与都指挥刘忠统领,前来征讨。明军仗人多势众,包围了唐赛儿山寨。唐赛儿假作投降,乘机夜袭官军。明军大乱,刘忠战死。唐赛儿突围而出。唐的部众攻下莒州、即墨等地,包围安邱。唐赛儿部最后被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击溃消灭。但唐赛儿等人安然逃走,不知所踪。

2.唐赛儿的结局

唐赛儿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带领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明成祖时期。按理说这个时期正是明朝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明军的战斗力经过靖难之役,更上一层楼,无论是从国内层面还是从战斗力层面,白莲教起义都不应该发生在这个时候。可是唐赛儿率领的白莲教,农民确确实实发生了,也给当时的明成祖时期,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明朝政府一度想过和唐赛儿的武装团体进行招降和解,可见这个女人有多厉害。

朱棣准备迁都的那年,唐赛儿占据了卸石棚寨,并斩杀了前来镇压的青州指挥使高凤。霎时间,唐赛儿声威大振,周围州县的数十支队伍纷纷起义响应。农民军很快占领了数座州县城,他们“毁官府,烧仓库”,积极打击守卫的各处明军。朱棣听闻消息之后,立刻任命安远候柳升。官军很快包围了赛儿寨。唐赛儿很聪明,使用诈降,夜袭了毫无防备的官军。

唐赛儿多次击败明军,且攻城掠地,这让永乐皇帝十分震怒,下令将柳升下狱,将山东省的参议、按察使、布政使以及出现起义各县的官吏全部处死。又有人说唐赛儿化妆成尼姑藏匿在民间,永乐皇帝便将山东境内的一万多名年轻尼姑押送到京城审问,多数尼姑被无辜处死。

被抓住的唐赛儿,在狱中遭到了非人的折磨,而且在受刑过程中,她被剃了个光头,扒光衣服,又被骑上木驴,生生割了两三千刀,才断气。可以说是最惨的结局。最好和最惨的结局,其实都是民间的传说而已,而唐赛儿历史上的结局,很可能就是逃跑隐居起来。

3.唐赛儿的下落

唐赛儿领导的这次农民起义,虽然只有60多天的时间,但是击毙了明朝两员大将,取得了两次大捷。在唐赛儿起义失败后,明朝统治者派柳升指挥军队追击从卸石棚寨突围的起义军,把俘获的起义军将领全部处死。但是起义军首领唐赛儿却已逃走,这使永乐皇帝震怒,下令将柳升下狱,将参议、按察使、布政使以及出现起义各县的官吏全部处死。

为了防止唐赛儿出家为尼,混入道姑行列,永乐皇帝在同年三月和五月下令:“凡北京和山东境内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师诘问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于是先后有一万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师诘问,但是唐赛儿还是“不知所终”。

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明王朝的统治,更震撼了通过农民起义夺得政权的明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明王朝不得不对农民的压榨和剥削作了一些让步。据明史记载:“是月,赈青、莱饥。”第二年( 1421年)成祖“诏罢不便于民及不急诸务;蠲十七年前逋赋,免去年被灾田粮。”这种当月就赈灾青州、莱州,随即罢免徭赋及受灾田粮的举措,与唐赛儿的抗争密不可分。

自唐赛儿起义以来,她的事迹便成了山东滨州、青州一带群众茶余饭后的话题。有的说唐赛儿在牢狱里被戴上了手铐脚镣,可她轻轻一抖,手铐脚镣便全掉下来了,从此她便升到天上;还有的说唐赛儿跑到大草原成了一个部落的首领……如今唐赛儿当年起义的地方卸石棚寨被称唐三寨。寨顶现有清同治二年( 1863年)所立石碑:“唐三寨由来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以名焉。”直到现在,卸石棚寨仍存留寨墙、舂米石臼等遗物。

滨州人民为了纪念唐赛儿,在滨州城南、滨州黄河大桥以北修建了唐赛儿雕像,在原蒲台县西关原址修建了唐赛儿祠。

唐赛儿的下落有两种说法: 唐赛儿兵败后官军搜埔无果,怀疑她隐藏在尼姑或女道士中,于是逮捕了北京、山东等地尼姑女道士多人,送京都审问,但终未能抓唐赛儿。

唐赛儿曾被生擒,九朝野记所载:“既而捕得之,将伏法,恬然不惧。裸而缚之,诣市临刑。刃不能入。不得己,复下狱,三木被体,铁钮系足,俄皆自解脱,竟遁去,不知所终。”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为什么会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杀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事情,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至于秦始皇为什么会焚书坑儒,就是因为专制主义的需要,而且还又很多人引用儒家经典来批评当时的时政。那么关于当时秦始皇焚书坑儒杀了多少人呢?这个事情最后的影响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秦始皇焚书坑儒杀了多少人“焚书

  • 《千金方》的作者是谁,千金方写的是什么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趣事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30卷

  • 卫子夫是怎么死的,刘彻到底爱过卫子夫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趣事

    自杀的。卫子夫是自杀而死。当时汉武帝误认为是卫子夫蛊惑太子造反,还因为这件事皇后的印玺被收回去了,后来卫子夫郁郁寡欢,失望至极,最终自杀而死。谁知汉武帝后来才知道,这件事是被奸臣利用了,汉武帝的余生只能在后悔中度过了。卫子夫起初是一个歌女,入宫后使她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此时的

  • 武圣关羽是被谁所杀,三国武圣关羽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趣事

    :关羽,生年不详,卒于220年,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国名将。与刘备和张飞于桃园三结义后自此随刘邦逐鹿天下,和张飞一同被称为军中的万人敌。曾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关羽去世后,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被崇为“武圣”,与&ldq

  • 三国马谡怎么死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趣事

    失街亭是一次非常严重的战略失误,它直接影响了诸葛亮的北伐计划,间接影响了蜀国的运势,因此造成这次失利的主将马谡难辞其咎。说起马谡的死,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回到诸葛亮大营负荆请罪,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所以有这种印象,其实乃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但是,这些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

  • 三国孙权的能力怎么样,对孙权是个人评价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说起三国时期的吴大帝孙权,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无能君王,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应该和合肥之战有关;在合肥之战时,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偷袭曹操的后方,而当时曹操正好在和刘备争汉中,后防空虚,镇守合肥的仅张辽、李典和乐进,以及七千余人马而已;而结果是孙权大败,并且自己都差点被生擒。而此战,也成就了张辽的威

  • 孙权死后谁继位,孙权的儿子哪个当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趣事

    孙权,男,是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英雄人物,他是吴国的君主。孙权此人,可是不简单。陈寿如此评价道: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这

  • 吕蒙死于孙权之手吗,吕蒙之死和关羽孙权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趣事

    关羽,我想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的名人,大意失荆州后败走麦城,被吕蒙部下无名小将马忠俘获,最后被孙权处死。可是为什么在关羽被杀没多久,吕蒙也死了呢?对于吕蒙的死有好几种说法。一: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夺回荆州立下大功的吕蒙,在孙权为吕蒙准备的庆功宴上,吕蒙突然神情失常,大声吼道

  • 三国东吴怎么灭亡的,三国东吴是被哪个国家灭掉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趣事

    三国时期,后魏蜀吴三足鼎立,三方维系着微妙的平衡,但是天平越来越向魏国倾斜。因为蜀国有扶不起的阿斗,再加邓艾的奇袭,魏攻蜀之战迅速分出胜负,公元272年,晋武帝与羊祜商讨伐吴之策,羊祜认为伐吴应借上流之势,武帝颇以为然遂命王濬在益州建造战船、训练水军,为伐吴做准备。实际上,在此之前的269年,晋武帝

  • 陆逊真的火烧连营七百里吗,夷陵之战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趣事

    其实呢,所谓的连营八百里或者七百里,不过是一种政治宣传、或是文学化的说法。因为,如果真连营七百里,大火恐怕就没法烧了。也就是说,很多人都被演义给骗了。换句话说,七百里连营,也就意味着刘备的军队非常分散,在这种背景下,它最大的危险,并不是被火烧,因为这样长的战线,本身就让火攻无法进行。更何况,刘备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