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891 更新时间:2024/2/12 8:13:54

戊戌变法的目的:

戊戌变法的目的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另一方面是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戊戌变法的目的1,两大政治目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目的2,救国方案:主张采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兴民权、设议院,走君主立宪道路,改革内政,抵御外侮,将古老中国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一、戊戌变法

1898年(农历戊戌年)六月以康有为,梁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但是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直接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资本主义尽管在中国已出现。但基础还非常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形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寄希于光绪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廉价的胜利。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尽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认识,一度曾向英、日、美寻求援助,希望他们干涉后党政变,支持中国变法,结果落空。

缺乏军队支持。光绪皇帝是一个光杆,手中无一兵一卒。而维新派也忽略了事先取得军队的支持。大难临头,他们才想起了兵权,轻率地把赌注押到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敌视革命,脱离群众。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始终眼睛朝上,是变法运动缺乏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顽固势力略一反攻,使自己立刻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2、根本原因

在西方列强加紧蚕食、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的冲突自然而然的引到了满汉冲突这个核心问题上。那些满族官僚虽然昏聩无知,但对权力的变化却极为敏感。在他们看来,维新变法的实质不过是要把权力从他们手中夺走罢了。正如黄鸿寿在《清史纪事本末》中描述的,“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其尤为雷厉风行者:一令都中筑马路,二令办理国防,三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整个满族统治集团很快意识到,无论变法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但都要让满族亲贵这个主要既得利益团体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但可能丧失自己的特权,更有可能丧失三百年来一直把持的政权。改革固然是可以有利于国家的,但那些守旧派和既得利益者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变法利中国,不利满洲;中国兴则满洲亡。所以他们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

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

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三、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成语背水一战的故事,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趣事

    成语背水一战的故事,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相关典故《史记·淮

  • 许平君是怎么死的,许平君皇后为什么中毒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趣事

    汉武帝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他晚年非常的残暴,杀掉了自己的很多亲人,就连皇后卫子夫都被逼的上吊自尽,自己的儿子太子一家被满门抄斩,就连年轻时最喜欢的长公主也被腰斩而亡,甚至死前还下令将最宠爱的钩戈夫人处死,可见汉武帝的心狠手辣。他的曾孙刘病已恰恰和他相反,当年太子一家被杀,只有刘病已活了下来,虽然后来

  • 李自成当了多少天的皇帝,李自成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趣事

    李自成只在北京当了42天的皇帝就匆匆地走了,从他在北京的管理来看,他只是把北京当做是日常劫掠的城池之一,完全没有能力经营好。李自成出生在陕西的米脂县,都说米脂的婆媳,绥德的汉,李自成这个米脂的汉,也算是米脂走出来的出名人物了。李自成的家庭很一般,读书不成,也就混了个明朝驿站的驿卒,也算是个明朝公务员

  • 历史上鳌拜是什么结局,鳌拜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趣事

    鳌拜,中国清初权臣。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能够成功,其实鳌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这么说,康熙扳倒鳌拜为自己树立了威信,让他得到了百官的爱戴。顺治吸取了多尔衮的教训,给康熙挑选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

  • 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趣事

    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目的是什么?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曹操邀请刘备一同商讨大事,结果曹操却把刘备提升到和自己一个档次,着实吓了刘备一跳。实际上曹操只是在试探刘备,不过当时刘备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功绩,曹操究竟是想干嘛呢?如果他怀疑刘备的话,完全可以直接将他

  • 慈禧的满棺珍宝流向何处,慈禧的满棺珍宝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趣事

    慈禧的满棺珍宝流向何处?何人竟敢盗慈禧陵墓,慈禧的满棺珍宝有多少?如今又流向何处?她不是皇帝,却把两代帝王玩弄于股掌之中;她只是个女人,却让凤高高地飞翔于龙之上;她的陵墓超越了她的丈夫,是清东陵中最精美的。她统治中国近60年,她就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r

  • 川岛芳子没死吗,方姥就是川岛芳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趣事

    川岛芳子没死:关于川岛芳子生死大揭秘(图)川岛芳子生死大揭秘,方姥是庄桂贤这一点铁证无疑。关于川岛芳子之死,向来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当时有人声称被枪毙的不是川岛芳子,而是另有其人 ,而川岛芳子则是化名方姥,依然好好的活在人世。可是网上也有人认为方姥就是庄桂贤这一点铁证无疑,她不可能是川岛芳子,川岛芳子

  • 真正的烧饼歌是什么,刘伯温的烧饼歌及其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烧饼歌全文:刘伯温的《烧饼歌》及其详解真正的烧饼歌如下:刘伯温的「烧饼歌」是一首甚为准确的预言。这首预言可以在中国传统的历书『通胜』中找得到。它的名为何叫做「烧饼歌」呢?在其中也有提及,话说于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会报刘基刘伯温进见。太祖心想测试刘基

  • 第一个宦官怎么来的,历史上第一个太监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历史上第一个太监是谁吗?对于这个应该都非常好奇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太监,古代皇宫里的奴才,都是经过净身了的男人,专门用来服侍工作的皇帝,妃嫔的,俗称宦官。关于太监的起源,中国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据专家考证,甲 骨文中已有相关的记载,不过后人都觉得太监制度始于先秦时期,而赵高就是历史上的

  • 马尔泰若曦的历史原型,马尔泰若曦历史上真正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趣事

    马尔泰若曦的历史原型叫作马佳云惠,是通过内务府选秀,然后成了雍正的侍寝宫女,她的一生都无比神秘,除了姓名以外我们什么都无从得知。马尔泰若曦这个名字是《步步惊心》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她的故事也是作者编纂的,但是马尔泰若曦其实是有历史人物原型的,那就是就是雍正唯一的正式皇后,姓乌喇那拉氏,是内大臣费扬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