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189 更新时间:2024/1/21 13:01:04

维克多·雨果(英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2月26日,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他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路易·菲利普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他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5月22日,雨果辞世,于德拉举行国葬。

雨果的创作历程长达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语文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

作品主题

雨果一生的创作时期长达六十年之久,是个多产的作家,也是个多产的诗人。他前期的创作,基本上是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过改良社会,解决矛盾。后期创作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因素。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艺术手法

雨果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四个时期:

雨果的早期创作先受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后来逐渐摆脱。雨果在1827年完成了思想上的质变——转了民主主义,并举起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大旗。

《〈克伦威尔〉序言》是雨果的创作进入第二时期的标志,他在这篇序言中正式与消极浪漫主义决裂。1830年七月革命前后,雨果的民主主义思想逐渐增长着。另一方面,这种思想还具有不彻底性。三十年代后期,雨果的思想和创作开始发生危机,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危机才结束。

雨果的第三个创作时期,现实主义更加明显,也是作者的批判性达到最高峰的时期。

雨果的最后一个时期,创作仍然是以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导思想,一方面,它们在革命事业中起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消极性更为明显了。

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境界。

小说方面:多半写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震慑人心,脍炙人口。

剧作方面:打破希腊悲剧的三一律,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漫剧。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水墨画西方山水。十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雨果绘画的主题。

雨果的作品冗长,在他巨大的作品中,有的是离题、重复、无用的发挥,例如《悲惨世界》预计写六卷,最终却写了十卷。全面兼顾也是他的特点。语言方面,形容语往往出人意外,或者雨果将具体的形容词与抽象的名词相结合,或者相反,或者形容词具有新含义,而是人则是这种含义的创造者。名词具有新的作用,他有损于动词的作用:抽象名词用来描绘;反过来,思想和概念通过比较和具体意象的中介表达出来。由此产生新的双字和闻所未闻的连接。这种词语由于构成作家的基本词汇并被反复运用而变得纠缠不休。

雨果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经过夸的、非凡的人物和非凡的情节。他的主人公或者是作出了极其英雄的行为,或者是做出了极其残暴、卑劣的行为。他们的性格特点都经过夸张。情节也是非凡的。矛盾一个紧接一个而来,又充分运用巧合、偶遇等手法,曲折有致,引人入胜。雨果的创作是他关于对比的美学见解的实践。他喜欢显著的对比。作品的环境描写就离不开这个原则。

雨果善于描写巨大的场景和巨大的事件,例如滑铁卢战役等。同时作者喜欢在作品中站出来书写自己的主观感受,他充满激情的表现自己的爱和憎,从而引发读者共鸣。

积极浪漫主义运用非凡话、夸张、强烈的对比构成情节,和消极浪漫主义有本质的不同。雨果的作品在非凡的形象和实践中再现典型的性格和现实现象的社会历史实质。它从本质上反映现实,反映作者的进步理想。

雨果善于巧妙地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方法。在他的浩瀚的浪漫主义巨著中,就有真实的典型人物,有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方法塑造一个人物。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89年2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建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中国南极中山站(英文名称Zhongshan Station)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地理位置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距离北京12553.160千米,与

  • 黑足鼬是什么动物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宣布,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出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黑足雪貂。该物种属于鼬的一种,很容易通过它们眼睛周围的黑色标记识别,是夜行动物。据悉,这只名叫伊丽莎白•安的黑足雪貂于去年12月诞生,但相关的信息直到现在才披露。克隆的成功得归功于另一只死于三十多年前的雪貂的冷冻基因。在实验过程中克

  • 驯鹿是什么动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驯鹿(学名:Rangifer tarandus),又名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身长约200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蹄子宽大,悬蹄发达,尾巴极短。驯鹿的身体上覆盖着轻盈但极为抗寒冷的毛皮。不同亚种、性别的毛色

  • 亡冰柱所到之处真的没有生命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这个死亡冰柱非常的厉害,所到之处鱼虾全都没有了,全部都死亡了,所以才有这个名字了,所以还是挺有意思的,那么有的人也要问了,这个死亡冰柱的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这个死亡冰柱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当海面气温过低,海水开始结冰时,由于盐分析出,导致冰块周围的海水盐度增加。

  • 为什么银杏是濒危物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银杏树是我国特别受欢迎的景观树之一,不仅寿命长,而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如今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银杏树的身影。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银杏树却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目录》中。银杏树如此常见,却被列为了濒临灭绝物种,这是为什么?银杏是一种古老的物种。大约在3亿年前,也就是恐龙时期,裸子植

  • 食脑虫真的吃脑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近期位于美国福罗里达州的卫生员表示,在该州的希尔斯伯勒县的以为平民被确证感染了“食脑虫”。一听到这个名字,就感觉这东西来者不善,事实上也确实。据了解食脑虫属于一种寄生虫,一般是通过鼻腔进入人类大脑。从1962年到2018年期间,美国总计出现了145例感染食脑虫患者,然而仅仅只有4人最终存活了下来,死

  • 黑足鼬的种族现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黑足鼬,俗称黑足雪貂、黑脚貂、黑眼鼬,是一种珍惜的小型哺乳动物,是濒危(EN)IUCN标准的动物。野外黑足鼬数量稀少,甚至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了。黑足鼬在野外仅生存在三个地方,美国蒙大拿州东北部,南达科他州西部和怀俄明州东南部。所有这三个地区都是在原始黑足鼬被灭绝后重新引入的。1937年黑足鼬在加拿大

  • 阿尔卑斯山为什么会出现粉色冰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近些年来,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就是气候变暖了。或许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质疑地球真的变暖了吗?虽说有些地区的气温会略低一些,但是我们所说的气候变暖指的是地球的平均气温要比工业革命之前的平均水平要高。如前段时间,位于北极圈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小镇维尔霍扬斯克测得38℃的高温,这一个气温出现在常年气温比

  • 吉吉国王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看《赘婿》就觉得赘婿里的苏文兴很眼熟但就是想不起来像谁,然后看到了弹幕里有人在说苏文兴像吉吉国王,你们觉得像吗?吉吉国王本是《熊出没》中一只猴子的名字,长这样:吉吉国王含义出处是什么:其实吉吉国王这个梗最早是出自一个主播稳健棍,因为他看起来体型非常瘦小,再加上一头金发,活脱脱像一个金丝猴。刚好动画《

  • 冷战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两人的友好亲密关系由于双方互不理睬或单方面的冷漠、爱理不理而进入的冷暴力状态。爱情、亲情、友情等感情的对峙状态。精神暴力的一种。冷战是他们获取利益或者逃避风险的有利手段。喜欢冷战的人以前应该经常获利才这么做,不然那就是让自己没趣了不是。冷战介绍由于某一方的冷漠或轻视和另一方的耿耿于怀或双方闷闷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