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人的照明工具都有什么

古代人的照明工具都有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71 更新时间:2024/1/31 2:51:37

自从人类发现了“钻木取火”这个大自然的奥秘,人类便结束了黑暗史。但是在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的千百年,中国古人又是怎样照明的呢?

整个人类社会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依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一自然规律来生活的。太阳,是照明的唯一工具。月亮的光芒比起太阳就微弱了许多,不过古人对月亮也是情不自禁的喜爱,诞生了“花前月下”等和月亮有关的浪漫桥段。因此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月亮情有独钟,写下了与月亮相关的许多诗篇。

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叹,苏轼拿起酒杯第一想到的便是“明月几时有?”但是论及真正意义上的照明工具,太阳、月亮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不能体现人类的创造价值。

点灯点的是何物?

说起中国古代的照明工具,第一想到的就是油灯。《楚辞》中有“兰膏明烛,华容备些”之句,说明战国时代就有油灯。当时油灯的燃料是动物油脂,原材料有限注定只能是少数人享用。奢侈一些的,还可以在油脂中加入香料,燃烧时伴有袅袅清香,遮住油脂燃烧散发出的难闻气味儿。

后来发展到植物油脂,这虽比动物油脂资源多,使用人群扩大了,但仍然普及不到普罗大众,穷人就更别奢望了。就像匡衡、车胤、孙康这些又好学却穷的点不起灯的人,只能是靠各种奇葩办法来照明,为自己换取夜里读书时间,如匡衡“凿壁偷光”蹭邻家灯火;车胤用纱布做口袋捕捉萤火虫来聚光照明;孙康借雪的反光来读书(忽略雪盲症)。

普通百姓点灯燃不起油脂,用的是植物做的灯芯,取材较为广泛。汉代以前是点柴禾照明。有个故事说一个叫颜叔子的单身狗独自生活着,偏偏他邻居是位寡妇。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寡妇的屋子被风雨摧毁,跑到颜叔子家求救。颜叔子收留了她,但又考虑到孤男寡女不妥当,于是让寡妇拿着灯烛照亮,柴禾烧没了就取屋顶的茅草来照明,总之是拒绝黑咕隆咚的诱惑。

到了汉代,灯芯大都是麻秸等硬纤维。《齐民要术种麻子篇》里提到过“苴麻子”是“捣治作烛”的材料。古代名著《儒林外史》中的明代吝啬鬼严监生临死都不忘提醒家人: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太浪费啦!可见到了明代还是燃灯草心。

为了节省照明费,老百姓开始追求“省油灯”。这种灯出现在宋代,原理很简单,就是在灯盏里放水,保证燃油过程中盏内温度不高,达到省油目的。

蜡烛原来是奢侈品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在诗人笔下成了富有情调的妙事。蜡烛的使用从西汉著名文物长信宫灯可见一斑,所以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之说。

长信宫灯是盏青铜制作的艺术灯,造型是一个双膝跪地的宫女,皇室成员使用,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灯盘中心有插蜡烛的钎,最独特的是有防污染的环保设计,说明古人的理念很先进:宫女膝下的水盘用来过滤灯烟中的尘埃和异味,从而达到减轻室内污染、避免熏黑墙壁和器物的作用。

东汉晚期的墓葬出土文物里出现了蜡台。汉代蜡烛短粗状,是黄蜡制作的,即蜂蜡,注定产量不高。据说土豪石崇家“用蜡烛作炊”,做饭烧的不是柴禾而是蜡烛,这也是炫富的一种手段!

到了唐朝,蜡烛身材变得修长起来,呈长管型。不过蜡烛仍是达官贵人使用的,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唐诗里写到的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有情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等等,可能更多的是诗人的遐想。蜡烛奢侈难得更易催生古人对蜡烛所营造的浪漫气氛的追求。

宋代蜡烛携带、使用都方便,燃烧时间较长,亮度大于油灯。北宋开初的“烛影斧声”之谜中就有蜡烛的身影。这时的蜡烛是白蜡做的,取自蜡虫的分泌物,而且是中国特产,所以被称为“中国蜡”。白蜡的优点是可塑性强,又有一定硬度。蜡烛可以做得长长的,中间有烛芯。成亲时点的那种细长“花烛”让洞房充满情趣。《水浒》中武松去鸳鸯楼复仇,他踏入楼时只见“只见三五枝画烛荧火,一两处月光射入,楼上甚是明朗”,蜡烛和月光让他能清楚看见仇人们坐席的方位。

宋人制作蜡烛的原料还有乌桕油脂、石油等,尤其是石油为原料制作的“石烛”,和今人石蜡制作的差不多。石烛的照明效果更好,而且一支能顶三支普通蜡烛,缺点是烟太浓。

宋代蜡烛有贵的也有便宜的,贵的每根售价大概在150至400文不等,够一个下层平民吃两三天的。普通大众使用的是20文一根的蜡烛,用白桦树皮裹着蜡油做的。元宵节灯展在宋代很流行,“东风夜放花千树”、“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宋江就有看灯的爱好,从清风寨看到汴京城。花灯里点的廉价的蜡烛,要是150一根,这免费灯盏的成本也忒大了吧?

《红楼梦》里黛玉曾送宝玉一盏玻璃绣球灯,“黛玉笑道:‘这个天点灯笼?’宝玉道:‘不相干,是明瓦的,不怕雨。’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递与宝玉。”贾府里的这种灯具是富贵人家才有的,普通老百姓点个灯笼就足够了!

古装剧里常见到打更人巡夜时敲着梆子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古时照明工具使用的同时,要求人们的防火意识也得绷紧了弦。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腊八遇上大寒文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是过年前比较重要的节日了,而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很重要。今年腊八遇上大寒,都是1月20日,一起看看有什么相关文案吧。腊八文案1、朵朵白云飘,腊八节来到,美食爽口没得挑,唯有粥不能少。2、腊八节在老家吃上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3、又是一年腊八,天天娃哈哈,日日

  • 美国为什么不要庚子赔款却要培养中国留学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庚子赔款,是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给列强的赔款,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这个数字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而美国所得的赔款在其中占7.32%,总体来说占比并不大,大概也只有俄国所得赔款的的四分之一左右,但美国有一个不要赔款,还要帮助中国培养留学生的举动,这究竟是为什么?美国这样做绝不可能是出于好心,那

  • 为什么山西人爱吃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山西人爱吃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山西老陈醋畅销全国。在感慨山西人爱吃醋的同时,人们也不禁思考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呢,什么原因导致醋在山西广受欢迎?历史原因有史可查,在周朝出现了最早的食醋。我国最早称醋为“醯”,“醯”字最早出现在周朝。《周礼·天官冢宰》中有“醯人”(皇室专管制醋的官),“醯人”底下从事

  • 山西人有多爱吃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提到醋,不可能忽略山西,山西的老陈醋享誉全国,甚至山西人都有专门的歇后语。对于山西来说,醋是十分重要的东西,没有醋甚至不知道如何过年了。又是一年腊八节,山西太原一老醋厂门口,不少市民提壶拿桶,排长队来打醋,等着腌制腊八蒜,队伍甚至排到了街对面。工作人员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人来打醋,大家要从早上

  • 小米米聊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米聊(MiTalk)是小米科技出品的一款免费即时通讯工具。支持多手机及电脑操作系统即安卓、iOS、Windows、Mac、Linux系统;跨通信运营商的移动端版本,通过手机网络(WiFi、3G、4G、GPRS),可以跟你的米聊联系人进行实时的语音视频对讲电话、信息沟通和图片视频收发。2021年1月1

  • 特斯拉是什么类型的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特斯拉(Tesla),是一家美国电动汽车及能源公司,产销电动汽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总部位于帕洛阿托(Palo Alto),2003年7月1日,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共同创立,创始人将公司命名为“特斯拉汽车”,以纪念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2004年埃隆·马斯克进入公司并领导了A轮融资。

  • 腊八蒜有什么营养价值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腊八蒜通常是指用醋腌制的蒜,成品颜色翠绿,口味偏酸、微辣。因多在腊月初八进行腌制,故称“腊八蒜”。泡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节日食俗。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制作方式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

  • 假酒的危害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市场上所谓的假酒主要包括两类:一、小酒厂为了销售业绩而仿冒名酒,这类假酒主要发生在大城市或城镇地区;二、用工业酒精勾兑成食用白酒销售,主要发生在农村。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而甲醇是剧毒物质,饮用4~6g就会使人致盲,10g以上就可致死。甲醇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特别是气味、滋味、比重等和乙醇相似,仅凭

  • 腊八蒜为什么是绿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我国很多家庭有制作“腊八蒜”的传统,在腊月将大蒜去皮、洗净、剥瓣,倒入米醋,封入小坛,除夕时开封,就做成青翠宜人、蒜香可口的“腊八蒜”。“腊八蒜”制作过程不见阳光,产生的绿色并非叶绿素,而是大蒜绿色素。无论传统加工的大蒜制品,如腊八蒜、糖蒜等,还是现代加工的大蒜制品,如大蒜干粉、蒜片、大蒜浓汁、蒜泥

  • 假烟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假烟,顾名思义,即假冒伪劣香烟产品。真烟和假烟都有一定危害,但真烟的危害比假烟的危害要小。真烟的烟叶都要经过复烤,而假烟大多数没有复烤。假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属于违法产品。制造因为烟是有害物质,所以,国家一直进行量的控制,真烟的产量是国家控制的,但假烟都是偷偷生产,无法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