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2004年01月12日:斯霞逝世

2004年01月12日:斯霞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782 更新时间:2024/1/9 1:15:09

2004年1月12日,斯霞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斯霞(1910年12月-2004年1月12日),曾名碧霄,浙江诸暨人,当代初等教育专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因功勋卓著,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又名斯霞小学。

曾评为小学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庆龄基金会全国“樟树奖”获得者等光荣称号,并当选为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她还先后当任过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小学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和全国教育学会务理事还被聘为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1986年,斯霞老师把她的一笔稿费捐给学校,设立斯霞奖学金,奖励学校品学兼有的学生,以后又不断捐钱,至今奖学金已颁发21届。斯霞老师毕生从事小学教育,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贡献卓著。

主要成就

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

六十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新华社1963年播发的通讯《斯霞和孩子》国内外传扬了她的感人事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斯霞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精心培育青年教师。她主张通过生动活泼的授课,提高教学效果,来增加教学内容和识字量,反对延长教学时间,主张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尽可能的去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帮助他们打开知识闸门,点燃智慧火花。退休后,她仍一如既往地每天到学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学校、学生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母爱教育

斯霞不只是一个教书匠,在她的身上始终蕴藏着慈母般的温情,流淌着爱的暖流。她的床上学生们睡过,她的衣服学生们穿过。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温饱暖,无不牵挂在她的心上。

1962年深秋的一天,突然刮起了西北风,气温急剧下降,一些家长为孩子送来了衣服,可还有很多双职工子女仍然穿着单薄。下课后,斯霞回到自己家里,翻箱倒柜,把所有能穿的都拿了出来。大大小小的各种衣服虽然学生们穿得不很合身,但却温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第二天,一个姓吴的女学生拿着斯霞平时穿的红衣还给老师,说了声“谢谢”就离去了。斯霞打开毛衣一看,里边还包着一个鲜红的苹果。

南师附小的校门口原先比较低洼。每到下雨天,校门口便成了一个大水塘。这对于七八岁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上学时,斯霞早早地站在校门口,把他们一个个背过来;放学了,又把他们一个个背过去,直看着他们安全地离去。

那是1963年的晨会课,斯霞发现有个学生扒在桌上。她走到那个学生身旁,摸了摸他的额头,头上都是冷汗。斯霞轻声地问他是怎么回事,学生说他们家搬家了,刚才上学急呼呼地走了半个小时,感到浑身很累。斯霞让他安静地伏一会儿。下午放学后又亲自到这个学生家里去,他的新家离学校确实很远。

斯霞向学生的父母说:“如果你们放心,就让孩子住在我的宿舍里,行吗?”怎么不行呢,学生的母亲激动地握着斯霞的手,连连表示感谢。就这样,这个学生在斯霞的房间里住了几个月,直到毕业后才搬回家去。

斯霞撒下了爱的种子,学生们也都把她看成知心的母亲一样,爱戴她,尊敬她,有话愿意向她说,有事愿意找她讲。毕业离校了,学生们还保持着和她的联系。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就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个原则表明教师热爱教育、立志从事教育的态度,体现了人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斯霞丈夫逝世后,家务的重担都落在斯霞一人肩上,但斯霞无怨无诲,默默地承受一切。她挺起腰杆,坚定地走在教改的道路上,她在日记写道:“当我在党的教育下,逐步树立了一切为着孩子的成长,一切为着祖国的未来这样的信念时,我千方百计地去钻研我的工作,如饥似渴地去补充我的知识,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有了这个信念,个人的安逸、家庭的幸福,如有必要,我都能牺牲;

有了这个信念,什么样的屈辱我都能忍受,什么样的磨难我都不怕;有了这个信念,所有那些瞧不起“孩子”、瞧不起小学教师的世俗观念,都不能使我动摇,我都可以象抹去一缕蛛丝一般地把它丢在一边……有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执着的热爱,再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2019年01月12日:巴黎燃气爆炸事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2019年1月12日早上9时,法国巴黎第九区发生一起强烈的天然气爆炸事故,导致一条街道内许多住宅受损。截至2019年1月13日20时,事故已经造成4名消防员死亡,另有49人受伤,其中9人伤势严重。事故经过2019年1月12日早上9点,法国巴黎第九区发生一起强烈的天然气爆炸事故。在巴黎第九区离巴黎大歌

  • 1755年01月11日:汉密尔顿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1755年1月11日,汉密尔顿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尼维斯岛。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5年1月11日—1804年7月12日),美国政治家、军人、财经专家,美国开国元勋(美国国父)之一,美国制宪会议代表及《美国宪法》起草人和签署人之一,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美国政

  • 1919年01月11日:余粮收集制颁布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1917年11月到1922年,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苏联为抵抗外国武装干涉和消灭国内反动军队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粮食日益短缺,1919年1月11日,苏维埃政权,颁布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国家所需要的粮食数额就是必须征集的“余粮”数。农民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额交售全部余粮按规定价格给国家。国家实行对粮

  • 2008年01月11日:埃德蒙·希拉里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2008年1月11日,世界上第一位登上珠峰山顶的人、20世纪最伟大的传奇探险家之一埃德蒙·希拉里在新西兰奥克兰市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8岁。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Percival Hillary,1919年7月20日一2008年1月11日),世界最著名的登山家之一。1953年5月29日,希拉里

  • 2016年01月11日:大卫·鲍伊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2016年1月11日,大卫·鲍伊因肝癌而逝世,享年69岁。大卫·鲍伊(David Bowie,1947年1月8日-2016年1月11日),原名大卫·罗伯特·海伍德·琼斯(David Robert Haywood Jones),出生于英国伦敦布里克斯顿,英国摇滚歌手、演员。1967年6月,发行第一张个

  • 1916年01月09日:加里波利之战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1916年1月9日,当最后一名澳新军团士兵离开海滩后,加里波利之战结束,这次一战中最大的登陆战也就正式宣告彻底失败。加里波利之战(英文:Battle of Gallipoli),又称达达尼尔战役(Dardanelles Campaign),在土耳其此战称为恰纳卡莱之战(土耳其语:Çanakkale

  • 1896年01月09日:茅以升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英文名称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获

  • 1283年01月09日:文天祥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于大都就义。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

  • 2021年01月10日:中国人民警察节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2020年7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21年起,将每年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中国人民警察节”是在国家层面专门为人民警察队伍设立的节日,是对人民警察队伍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奋斗的充分肯定。庆祝活动公安部一是召开庆祝中国人民警察节电视电话会议;

  • 2002年01月10日:钟敬文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2002年1月10日,钟敬文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钟敬文(1903年3月20日一2002年1月10日),原名潭宗,字静闻,一字金粟。是中国“民俗学之父”和著名的人民学者、诗人、散文家。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海丰县公平镇九龙峒山下村,7岁随家迁入公平镇鱼街75号房屋居住并开始上学。少年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