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72年04月16日:川端康成自杀逝世

1972年04月16日:川端康成自杀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070 更新时间:2024/2/7 13:34:13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三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他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因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

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上。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最高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1961年,日本政府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他最高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人物思想

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热烈执着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

在川端康成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如在《不灭的美》(1969)一文里,他引用了诗人高村光太郎(1883-1956)的一句话“美在不断变化,但却不会泯灭”之后写道:“这句话渗透了我的心。”为什么他对高村光太郎这句话感触如此深刻呢?因为高村光太郎的话写于日本战败以后,他相信日本虽然战败,可是日本的美却不会泯灭。

川端康成颇有同感。他也认为美有时是和战乱、失败甚至亡国联系在一起的,越是这种美越有感人的力量;比起修建金阁寺(1397)的足利义满将军时期来,其后修建银阁寺(1489)的足利义政将军时期的文学艺术更有吸引力,因为后者京都处于长期战乱状态,仍然保存并创造美。所以,他进一步发挥道:“在日语里,悲哀一词是与美相通的。”他在战后不久曾经表示,自己今后只能吟咏日本的悲哀了。

据他解释,他当时所说的悲哀便包括美在内。又如在《日本美之展现》(1969)一文里,他指出平安时代(794-1192)的风雅和物哀成为其后日本美的源流。所谓“物哀”一词,本来含有深沉的感触、无名的伤感、多愁善感、人生无、浮生若梦等等意思,文学评论家本居宣长(1730-1801)将它用于《源氏物语》的评论,认为该小说之主旨即物哀。可见川端康成在这里仍然以为日本的美是与悲哀分不开的。此外,据《作家访谈—川端康成》(1953,中野好夫)一文记载。

川端康成承认日本风俗、习惯以及感受方法中的哀伤情调浓重地渗入自己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主义;他甚至觉得在战争时期的流行歌曲包括军歌中也往往充满悲伤的情调。川端文学的美的“物哀”色彩是继承平安朝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

川端继承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又渗透着佛教禅宗的影响力,以“生—灭—生”的公式为中心的无常思想的影响力,在美的意识上重视幽玄、无常感和虚无的理念,构成川端康成美学的另一特征。

另据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纪念讲演《我在美丽的日本》(1968)里的一段话,也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倾哀愁。在引用镰仓末期女歌人永福门院(1271~1342)的两首充满悲哀美的和歌之后,他表示:这些和歌“象征着日本纤细的哀愁,我觉得同我的心境颇为相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总是把美与悲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构成一种既美且悲、愈美愈悲、愈悲愈美、因美方悲、因悲方美的独特格调,抒情味浓,感染力强。在这个意义上说,川端康成的小说堪称悲哀美的颂歌。

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他认为汲取宗教的精神,也是今天需要继承的传统。他向来把“轮回转世”看做“是阐明宇宙神秘的唯一钥匙,是人类具有的各种思想中最美的思想之一”。所以,在审美意识上,他非常重视佛教禅宗的“幽玄”的理念,使“物哀”加强了艳的因素,比起“物”来,更重视“心”的表现,以寻求闲寂的内省世界,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但这不是强化宗教性的色彩,而是一种纯粹精神主义的审美意识。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2013年03月20日:国际幸福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2012年6月28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决议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简介2012年6月28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28日宣布,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意义联大当天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会议

  • 2020年03月20日:斯坦科维奇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博里斯拉夫·斯坦科维奇(Borislav Stankovic)(1925年7月9日-2020年3月20日),出生于前南斯拉夫比哈奇市。曾任国际篮联常务副秘书长,国际篮联第二任秘书长,国际奥委会委员、主席。2020年3月20日,前国际篮联秘书长博里斯拉夫-斯坦科维奇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4岁。人物生平

  • 245年03月19日:陆逊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

  • 1858年03月19日:康有为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 1792年05月17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在美国证券发行之初,尚无集中交易的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大都在咖啡馆和拍卖行里进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92年5月17日,当时24个证券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68号外一棵梧桐树下签署了梧桐树协议,协议规定了经纪人的“联盟与合作”规则,通过华尔街现代老板俱乐部会员制度交易股票和高级商品,这也是

  • 2003年04月16日:世界嗓音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交流日益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嗓音疾病逐年增多,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为加强对嗓音健康的了解与重视,美国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会于2003年正式将每年的4月16日命名为“世界嗓音日”每年的4月16日为世界嗓音日,是美国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会于2003年正式

  • 1996年03月19日:陈景润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 2019年04月16日:约尔格·德穆斯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约尔格·德穆斯(Jörg Demus,1928年12月2日-2019年4月16日),出生于奥地利的圣波尔坦。6岁开始学习钢琴,11岁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14岁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了首演。1956年,德穆斯在布索尼国际比赛中赢得金奖。是世界钢琴大师。约尔格·德穆斯被认为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 1865年05月17日:国际电报联盟成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国际电报联盟,是为了顺利实现国际电报通信,1865年5月17日,法、德、俄、意、奥等20个欧洲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国际电报公约》后宣告成立的机构。随着电话与无线电的应用与发展,ITU的职权不断扩大。1906年,德、英、法、美、日等27个国家的代表在柏林签订了《国际无线电报公约》。1932年,70

  • 2008年03月19日:亚瑟·克拉克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亚瑟·查尔斯·克拉克爵士,CBE(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年12月16日-2008年3月19日),英国作家、发明家,尤其以撰写科幻小说闻名。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克拉克最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品是《2001太空漫游》。本书由导演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