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18年05月16日: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1918年05月16日: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457 更新时间:2024/1/10 1:21:22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日本也参与干涉并趁机扩大在华利益。1918年初,日本参谋次长田中义一和北京政府驻日公使章宗祥商谈中日军事行动问题,不久,日本外务大臣本野和章宗祥交换了关于“共同防敌”的照会。5月16日和19日,中日两国政府代表先后在北京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日本签订该协定的目的,一方面是干涉苏俄革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借此进一步控制中国,特别是为巩固其在北满的统治。日本政府的一份内部件中这样写道:“根据日中同盟,帝国将取得绝大利益,即在军事上以协同作战为理由,可在中国领土内之必要方面,自由出动帝国的军队,而且在军事上当然以相互支援之名义,参与编练中国军队;尤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我控制掌握军火制造的原料。

在政治上,基于同盟关系,积极参与其内政,以便于从各方面扶植帝国的政治势力。在经济上,以同盟协作之名,开发其丰富的资源,努力开拓市场,以利于帝国经济的发展。”(《日本外交文书》大正六年第1册,第594页。)这里,日本企图利用中日结盟的关系,将中国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完全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侵略野心,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概述

所谓“防敌”,是指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当时,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革命。日本企图乘机侵略俄国,并独占中国东北地区。“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与日本采取“共同防敌”的行动;日本在战争期间可以进驻中国境内;日军在中国境外作战时,中国应派兵声援;作战期间,两国互相供给军器和军需品。

通过“协定”,日本派出大批军队进入中国东北,日本迅速取代了沙俄在东三省北部的侵略地位。中国面临被日本独占为附属国的危险。留日学生彭湃等在东京游行抗议,继而罢学归国,在各地组织救国团体,进行爱国宣传。北大等校学生2000人赴总统府,要求废约。天津、上海、福州等地学生也起而要求废约。全国各地工人和工商业者,也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卖国。

原文

基于中日两国政府协商之结果,依据两国政府交换之文件,经两国军事当局互派委贝,协定事项如下:

第一条中日两国陆军,因敌国实力之日见蔓延于俄国境内,其结果将使远东全局之和平及安宁受侵迫之危险;为适应此项情势及实行两国参加此次战争之义务起见,取共同防敌之行动。

第二条关于协同军事行动,彼此两国所处之地位与利害,互相尊重其平等。

第三条中日两国当局,基于本协定开始行动之时,对于各自本国军队及官民在军事行动区域之内,当命令或训告,使彼此推诚亲善,同心协力,以期达成共同防敌之目的。

凡在军事行动区域之内,中国地方官吏对于该区域内之日本军队,须尽力协助,使不生军事上之窒碍:日本军队须尊重中国主权及地方习惯,使人民不感受不便。

第四条为共同防敌,在中国境内之日本军队,俟战事终了时,即由中国境内一律撒退。

第五条中国境外派遣军队时,若有必要,两国协同派遣之。

第六条作战区域及作战上之任务,适应於共同防敌之目的,由两国军事当局,量各自本国之兵力,另协定之。

第七条中日两国军事当局,在协同作战期间,为图协同动作之便利起见,应行左记事项:

一关于直接作战上军事机关,彼此互相派遣职员,充当往来联络之任。

二为图谋军事运动及运输补充敏活确实起见,陆海运输、通信诸事宜,须彼此共谋利便。

三关于作战上必要之建设,例如行军铁路、电信、电话等项。应如设备,由两国总司令官临时协定之。俟战事终了,凡临时之建设工程,均撤废之。

四关于共同防敌所需之兵器及军需品并其原料,两国应互相供给,其数量以不害各自本国所需要之范围为限。

五在作战区域之内,关于军事卫生事项,应互相辅助,使无遗憾。

六关于直接作战上之军事技术人员,如有互相辅助之必要时,经一方之请求,应由他方辅助之,以供任使。

七军事行动区域之内,设置谍报机关,并互相交换军事所要之地图及情报,关於谍报机关之通信联络,彼此互相辅助,图其便利。

八协定共用之军事暗号。

本条所列各项其须预先计书及应先施行者,在作战未实行之前,另协定之。

第八条为军事输送使用中东铁路之时,关于该铁路之指挥、保护、管理等,应尊重原来之条约;其输送方法,临时协定之。

第九条本协定实行上所要详细事项,由中日两国军事当局指定各当事者协定之。

第十条本协定及附属本协定之详细事项,中日两国均不公布,按照军事之秘密事项办理。

第十一条本协定中中日两国陆军代表者签名盖印,经各自本国政府之承认时,发生效力;其作战行动,俟适当之时机,经两国最高统率部商定开始之。

本协定及基于本协定所发生之各种细则,俟中日两国对于德奥敌国战争状态终了时,即失其效力。

第十二条本协定以汉文及日本文各缮二份,彼此对照,签名盖印,各保一份为证据。

中华民国7年(1918年)5月16日大正7年5月16日中华民国陆军军事协商委员:委员长果成将军靳云鹏……日本帝国陆军军事协约委员:委员长陆军少将齐藤治郎……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778年03月17日:唐宪宗李纯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805-820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孙子、唐顺宗李诵长子。贞元四年(788年),册封广陵郡王。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立为太子,改名李纯,监国理政。同年八月,继承皇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

  • 1917年04月14日:柴门霍夫病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Zazarz Ludwik Zamenhof,1859年12月15日—1917年4月14日),波兰籍犹太人,语言学家,世界语的创始人。他出生在比亚韦斯托克,当时波兰正受沙皇俄国统治,根据俄国的户籍规定,取名为拉扎鲁·马尔科维奇·柴门霍夫。世界语简介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

  • 2008年06月17日:著名赛车手徐浪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徐浪(1976年11月11日—2008年6月17日),浙江金华武义人,郑州日产帕拉丁车队赛车手,在国内赛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2008年6月17日于穿越东方越野拉力赛中不幸身亡,英年32岁。电影《乘风破浪》主角的名字叫徐太浪,身份是不被家庭理解的小青年,又综合了其他细节,可以确定,徐太浪的原型正是中国

  • 2021年06月17日:许渊冲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2021年6月17日,许渊冲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0岁。人物简介许渊冲,男,汉族,生于江西南昌。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

  • 1918年04月14日:周汝昌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

  • 2021年06月17日:卡翁达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尼思·戴维·卡翁达,赞比亚国父、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国务活动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元老和非洲社会主义尝试的代表人物之一,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的资深领导者,赞比亚共和国前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赞比亚联合民族独立党主席。2021年6月17日,肯尼思·卡翁达在首都卢萨卡因病去世,享年9

  • 1983年05月16日:迈克尔杰克逊太空步首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1983年5月16日,迈克尔·杰克逊参加了一档Motown唱片公司成立25周年纪念的电视节目,首次展现了他Moonwalking(太空步)的特殊舞步。此后“太空步”的热潮迅速席卷全球,时至今日不少流行歌手仍孜孜钻研“太空步”。所谓“太空步”(也译“月球漫步”,Moonwalk)其实可分为四大类(后滑

  • 1901年03月17日:崔步青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崔步青(1901—1969),著名养马学家。我国现代马政建设和马匹育种改良事业的奠基人。擅长相马和育种。他率先从国外引进良种马在我国开展纯种繁殖和杂交改良工作,后来转入高等教育工作,对我国现代马政建设、马的育种改良和畜牧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基本情况崔步青,又名亦平,河北省滦县西区大齐庄人。生于190

  • 1930年0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俄语:Влади́ми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Маяко́вский,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苏联诗人、剧作家,代表作长诗《列宁》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

  • 1842年06月16日:抗英名将陈化成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陈化成(1776年—1842年6月16日),字业章,号莲峰,汉族,福建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抗英名将、民族英雄。出身行伍,历任嘉庆间参将、道光间总兵,鸦片战争爆发时任任福建水师提督,后改任江南提督,在鸦片战争时期保卫吴淞(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与英国侵略军力战,英勇牺牲殉国。早期经历陈化成(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