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武将单挑是真的吗

古代武将单挑是真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977 更新时间:2024/1/20 7:29:54

看古代演义小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武将单挑”。

两军交战之际,士兵排好阵型。双方的将领,乘白马或红马,持长枪或大刀,着银盔或金甲,纵马出列,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尔等鼠辈!谁敢出阵与吾交锋?”

这时,对方的阵营里,既不用乱箭射他,也不用群起殴他,竟然也是一样,闪出一员骁将,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汝是人?速速报上名来,吾枪下不死无名之辈!”

接着,就是两个人的单挑。

单挑的结果:不一合,或三五合,或数十合,一方将领被挑下马来。而士兵们也不做任何反扑,就立即拱手认输,于是,战争结束。

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只要主将战胜,则全军皆胜;只要主将一输,则全军皆输。整个战争的胜负,竟完全取决于两个主将的武艺高低。士兵们仅仅只起摆设作用,并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细细想来,总有些不可思议。既然是这样,那还要那么些士兵做什么?难道士兵们只是站在一边看热闹么?难道士兵们不会一拥而上,把单枪匹马的敌将捉住么?

于是,就有人说了,在真实的战场上,武将单挑是完全不存在的,因为这根本不符合战争的基本规律。之所以在演义小说中会有武将单挑的情况出现,那完全是小说家的一厢情愿,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写的精彩好看,吸引读者罢了。

其实,也不尽然,在历史上的战斗中,武将单挑的事情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小说中那样戏剧化,出现的次数也要少得多而已。

还有就是,正史上所记载的单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最多也就是“决斗”而已。

那么,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中,究竟有没有出现过以主将单挑来决定整个战争胜负的情况呢?答案还是有的,那就是在古老的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经流行过“车战”。

车战,即是武将单挑的原始雏形。

我们知道,在大规模的集团军作战中,主将是不允许亲临第一线杀敌作战的。因此即可反知,凡需要主将亲自上前线杀敌的战争,其战争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

春秋时期,一城即一国,一家族即一国,两国冲突发生战争,其兵力都很有限,“主将”只好身先士卒亲临前线。这种早期的原始战争,比较近似于“群殴”,谁叫来的人更多,谁就更容易在群殴中获胜。

但是有的部落人员并不十分多,在战争中总是落于下风。于是,为了在群殴中获胜,也就发明了“战车”。

战车,由四匹马拉着,车上一般载三个人。主将持长戈居左,副将持长戈(或其他辅助武器)居右,中间是负责驾车的驾驶员。

三个人四匹马,都要裹上皮革,罩上铠甲,一应护具到位,全副武装,这样才不至于冲进敌阵时轻易受伤,(有时甚至马头还要带剑)。

长戈,有多长呢?一般是人体的3倍,大概至少也是5米开外的超长家伙!敌人根本难于近身。戈头前面那个既像矛又像镰刀的东西,可以刺、可以割、可以勾。

作战的时候,无论对方召聚了多少人也不怕!战车驾驶员熟练的赶着马儿专往对方人群最多、最密集的区域猛烈地冲了进去!

紧接着,战车上的两个身材壮硕臂力过人的将领,一左一右,同时挥舞着超长的长戈,狂刺乱扫,就像在乱茅草堆里割草一样。所有的敌人,都被视为草芥,将会在瞬间内,搠翻在地!

主将冲锋在最前沿,口里大喊着“跟我上!”马上,紧紧跟随着战车的众多士兵们,手持刀枪剑戟,快速地赶上前来,将那些搠翻在地的受伤敌兵们,一个个的就地处决掉!

一辆战车如果只带着一千个士兵进行冲杀,那么,干掉五六千甚至上万个敌人也不在话下。如此强大的威力,完全取决于战车及两个操戈的将领。

而紧跟战车的士兵们,则只能起到配合作用。他们心情紧的紧紧地跟随着战车,既不敢冲的太前,也不敢落的太后,战车胜,他们就杀敌立功,战车败,他们就鸟兽散。

因此,在古老的车战时代,作战的主力是将,而不是兵。

当双方都有战车的时候,就要比谁的驾驶技术更高,谁的将领武艺更强!而双方的士兵都会自觉的躲在双方的战车之后,谁也不敢轻易冒头。

这样一来,两军决战,士兵在后,主将在前。两边的主将都在高呼:“跟我上!”两边的主将也都冲在了战场的最前沿。

战车,专寻敌人的战车去冲。

将领,专寻敌人的将领去杀。

于是,整个战争就变成了战车与战车的较量,将领与将领的过招。

如果某方的战车翻了,或将领死了。那么,胜败立见,战局立定,士兵们很自然地也就会或逃或降或死。

主将专找主将决斗。主将胜,则整军全胜;主将败,则整军全败。这大概就是武将单挑的雏形吧。

后来,随着时光的推移,当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武器越来越先进的时候,将整个战争的胜负系于主将一人之身的做法,就是非危险与愚蠢的了。

作战方法在不断的淘汰与更新,主将也从原先最前沿的危险位置上,逐步后移,一直移到了最后面的安全位置上。那种雄性的号召“跟我上!”也最终演变成了酷的命令“给我上!”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PK的全称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PK,PK"源于网络游戏中的"PlayerKilling"。是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并且用法于网络中更加广泛。不同缩写的含义也不一样,流传较广的是Player Killing源于MUD,该缩写英文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基本定义PK,乃是最流行的词汇之一,该词缘于

  • 霰是什么天气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霰[xiàn]:从云中降落至地面的不透明的球状晶体,由过冷却水滴在冰晶周围冻结而成,直径2—5mm。霰又称雪丸或软雹。是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形(有时呈圆锥形)的、有雪状结构的冰柜粒子组成的固态降水,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通常在地面气温不太冷时降落,常见于降

  • 人的染色体有多少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染色体(chromosome)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人类的常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人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其中22对为男女所共有,称为常染色体(autosome);另外一对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男女不同,称为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男性为XY,女性为XX。在生殖细胞(gene

  • 一秒结冰什么原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过冷水是这样形成的:是因为水中缺少凝结核,或其它原因,在0℃以下还保持着液态,这样的水叫过冷水。其中过冷水的温度低于饱和温度,饱和水、湿饱和蒸汽、干饱和蒸汽的温度等于饱和温度,过热蒸汽的温度高于饱和温度。区别于上述概念,在工程热力学中,当水温低于饱和温度时(常压下为100摄氏度)称为过冷水。简略定义

  • 张仲景大药房和张仲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他的著作千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世医学发展。很多人留心就会发现有这样一家药房叫张仲景大药房,它与张仲景有关系吗,是张仲景的后人开的吗?其实二者并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用的医圣张仲景的名号而已。张仲景大药房是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大型医药连锁企业,张仲景是南阳人,宛西制药是成立

  • 名伶杨月楼奇案梗概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名伶杨月楼冤案案发于清朝慈禧垂帘听政期间,即同治、光绪之交,曾间发生无数的奇情冤案,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文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这四个案件,案情复杂,过程曲折,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引人入胜,至今仍为世人所相争论。某京剧戏班演小生的名伶杨月楼,由于演技扮相俱

  • 大清三大未解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清朝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按理说清朝的历史是被我们了解的最清楚的。但是清朝也留下了很多的秘密,我们来看看清朝历史上三大未解之谜,每一个都让人摸不着头脑,你知道答案吗?第一个:后金为何改国号为清?我们都知道,清朝原来是女真建立的后金政权而来的,但是,后金为何改成“清

  • 押韵有什么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押韵由于押韵的文字一般在诗词的结尾,所以结尾押韵的文字因此又叫做“韵脚”。由《说文解字》中说:“韵,和也。从音员声。”可见,韵就是和谐的意思。押韵的作用,一是令诗文读起来顺口、悦耳,二是令诗文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感。从《诗经》可以看出,中国人在2500年前就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押韵技巧。例如:《国

  • 诗词曲押韵有什么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诗、词、曲押韵规则各有不同,概述如下:一、古体诗(包括古风、歌、行、吟)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二、词和曲因词牌、曲牌不同,押韵规则不同。有的规定较严,只能押平声或仄声韵,中间不能换韵;有的规定平仄韵可以通押;有的规定中间必须换韵等等。三、近体诗押韵规则较为严格,概括如下:1、偶句押韵律

  • 稻城亚丁在哪个省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稻城亚丁一般指四川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稻城县香格里拉镇,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中段,南部与云南省香格里拉毗邻,东南连泸沽湖和丽江。四川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面积560平方千米,有维管束植物1126种、脊椎动物291种。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山峰10余座,海拔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