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讨伐董卓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讨伐董卓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641 更新时间:2024/3/14 4:13:55

讨伐董卓是东汉末年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国的开端之一。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那些后来三国的建立者都还是不出名的人物,令人感叹。不过,常见的文学作品描绘的讨伐董卓还是与历史有什么差别的。

首先,历史上号召诸侯共讨董卓的,不是曹操,而是桥瑁(《演义》中作“乔瑁”)。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说得明明白白:“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三国演义》将此事写成曹操所为,是为了突出其非同凡响的英雄气概及其在讨伐董卓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也可见罗贯中并未故意“丑化”曹操。

其次,历史上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并无“十八路”之多。

历史上联合讨伐董卓的诸侯,总共有十三家。《三国演义》在十三家之外,又增加了五家:北海太守(按:当作“北海相”)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按:当作“凉州刺史”)马腾、北平太守(按:当作“右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

再次,历史上的刘备与讨董之役的关系,仅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英雄记》中有这样一句:“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而《先主传》正文及《关羽传》、《张飞传》均无一字提及此事,可见刘备等人当时地位卑微,仅仅是追随他人参与讨董,在整个战役中并未建立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不过,在宋元以来的通俗文艺中,早已出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说法,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均写到“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而把刘关张写成战功最为卓著、最引人注目的英雄。

罗贯中吸纳了这一思路,并结合史实,剔除了以往通俗文艺作品中过分随意甚至荒诞的成分,进行新的艺术加工,描写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战役,在讨董联军中着重突出曹、刘、孙三家,不仅使曹操的雄才大略、慧眼识人,孙坚的豪迈敢战、勇于任事迥然高出众人;而且以曹操、孙坚为陪衬,通过“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虚构情节,使刘关张三人从此成为天下闻名的英雄。这样,就为后来三分鼎立局面的形成作了有力的铺垫,而刘蜀集团的英雄们则始终处于读者视野的中心。因此,这一情节单元成功地体现了罗贯中的总体艺术构思,成为全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最主要的,是会盟的情况与史实不符。

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各州郡起兵后,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酸枣,并没有像《演义》所说的那样,都在洛阳外围会合。这年春天,刘岱、孔伷、张邈、桥瑁、张超等五人在酸枣会盟,广陵功曹臧洪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将要盟誓时,刺史、太守们互相辞让,谁也不敢先登坛主盟,都推荐臧洪,臧洪便整衣升坛,歃血宣读盟词。他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无不激动。

臧洪所宣读的誓词,与《演义》所记的誓词基本相同,字句只有微小的差异,可见《演义》取材于史书,而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主持盟会的人偷换成袁绍了。本来《后汉书·袁绍传》说:在酸枣会盟时,袁绍并不在那里,众人“遥推”袁绍为盟主;而《演义》却写道:“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盟词略)读毕,歃血。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其实这都是臧洪的事,是和袁绍毫不相干的。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1944年初,当第一战区发现豫东北的日军大量集结并修复时,判断其可能南进,遂以4个集团军沿黄河南岸,由汜水经柴桥,再改沿新黄河西岸,经中牟以西尉氏、林沟、周家口及其以东河防,面对黄河铁桥、中牟方面部署防御,准备由正面迎击沿平汉路南进的日军。第一战区其他4个集团军及第40军,则由战区直接指挥,沿黄河南

  • 丹顶鹤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是鹤类中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0-160厘米。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形态特征丹顶鹤体长约160厘米,

  • 兖州之战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兖州之战发生在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东郡太守曹操在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地区击败黄巾军的作战。此战,曹操以少胜多,不仅取得了兖州根据地,而且收编精兵数万,成为曹操的基干部队,为曹操尔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公元192年,曹操与青州黄巾军在兖州(治昌邑,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东南

  • 易京之战是什么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易京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割据冀州等地的袁绍率军于汉献帝建安二年至四年(197—199)攻灭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公孙瓒军的作战。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袁绍率兵攻公孙瓒。公孙瓒只守不攻,袁绍遂设下伏兵。公孙瓒中伏后,心知必败,逃回城中自杀。背景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袁绍在界桥之战中击败公孙瓒

  • 宛城之战是什么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宛城之战,又称“淯水之战”,是197年汉末三国之前军阀曹操和张绣之间的一场战斗。张绣取胜,曹操败逃。曹操损失惨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等都被张绣所杀。“战宛城”成为京剧、豫剧、粤剧等著名传统戏曲。背景曹操将汉献帝迎奉到了许县,改名为许昌,又叫许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袁术在淮南将要称帝;孙策脱

  • 自行车不倒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对于一般人来说,骑自行车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早期的研究大多集中注意于如何加速的问题。事实已经证明,它是一种最省力最优秀的非机动交通工具。不过要讲清楚行进中的自行车为什么不倒的问题,即自行车的控制的问题,可不那么简单。这就是所谓的“自行车稳定性”的问题,即有两个轮子支起来的自行车,在行进时为什么居然非常

  • 东汉末年哪场战役是中原与少数民族打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平阳之战是汉献帝建安七年(202年),司隶校尉钟繇联合关中将领马超击破并州刺史高干和匈奴呼厨泉的战争。南匈奴单于在平阳公开起兵反叛东汉,曹操派遣钟繇去征讨,久战不胜,双方僵持。并州刺史高干和河东郡太守郭援率数万人马,呼应南匈奴夹攻钟繇。马超临危受命,奉诏讨贼。最终凭借马超的骁勇善战大破匈奴、高干联军

  • 平阳之战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并州刺史高干和河东郡太守郭援率数万人马,呼应南匈奴夹攻钟繇。马超临危受命,奉诏讨贼。最终凭借马超的骁勇善战大破匈奴、高干联军,斩杀郭援,平息这场叛乱。为朝廷(曹操)收复河北、平定辽东解决后顾之忧。平阳之战是汉献帝建安七年(202年),司隶校尉钟繇联合关中将领马超击破并州刺史高干和匈奴呼厨泉的战争。南

  • 豫中会战中民众为什么会反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虽然讲究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但是为了更好的侵略中国,采取了很多龌龊的手段。毒气战细菌战不用多说,扰乱华北经济市场的军用票也暂且不提,单单是河南发生的大规模缴械事件,就可以看出日本的毒辣。作为中原地带的核心,河南不仅是人口大省,更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因此对于日本跟中国来说,河南的意义

  • 陨石是怎么形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陨石也称“陨星”,是地球以外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的宇宙流星或尘碎块飞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未燃尽的石质、铁质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陨石在高空飞行时,表面温度达到几千度。在这样的高温下,陨石表面融化成了液体。后来由于低层比较浓密大气的阻挡,它的速度越来越慢,融化的表面冷却下来,形成一层薄壳叫“熔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