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地宫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秦始皇地宫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928 更新时间:2024/1/19 2:10:48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

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当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 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 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 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

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晚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

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 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

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地宫有没有空间

当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当前还是个谜。

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

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北击匈奴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秦攻匈奴之战又称北击匈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巩固了秦朝时期北方的边防,抵御了匈奴的入侵,而且还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秦始皇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5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战国时期,居住在中国北部的匈奴,已经进入

  • 秦攻匈奴之战的战前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秦攻匈奴之战就是秦始皇最著名的成就北击匈奴,这场战役巩固了秦朝时期北方的边防,抵御了匈奴的入侵。在战争开始之前,秦始皇嬴政就做了多番准备。战前情况中原混乱,秦国忙于统一六国,各国都没有精力对付北边的匈奴人,匈奴人乘机南下,重新占领了北部边郡的许多地方,并以河南地(今内蒙、河套地区)为据点,直接威胁着

  • 秦攻匈奴之战的详细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秦始皇的成就之一北击匈奴就是历史上的秦攻匈奴之战,嬴政派蒙恬将军作战,蒙恬的大军攻占了河南地(今内蒙古境内位于黄河干流以南的河套地区)、占据阳山(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麻池古城)。战后,秦朝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措施,包括对秦、燕、赵三国原筑的长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临洮、东至

  • 冰凌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冰凌是水在0℃或低于0℃时凝结成的固体为冰,积冰为凌。冰凌可分为水成冰、沉积冰、冰川冰三大类。水成冰是由水直接冻结而成,包括河冰、湖冰、海冰。沉积冰是由大气中降下的雪沉积而成。冰川冰是由积雪经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冰。其中水成冰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水利建设及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关系最密切。主要冰凌状态和

  • 新疆出现罕见冰凌奇观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近日大家有看到报道新疆出现罕见冰凌奇观,并且这个冰凌奇观持续近5个小时,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现象,相信很多人对于冰凌奇观是不太了解的,不知道冰凌奇观是什么意思,那么在以前有出现过些什么样的冰凌奇观景象呢,接下来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看看~新疆出现罕见冰凌奇观 近日,新疆布尔津县217国道路边的城北绿化地的

  • 二战最先进的战斗机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机械化时代特有的典型战争形态,其军事上的成功与失败和战争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内燃机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群与作战理论、战术的结合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两类新兴技术的悄然发展,决定了机械化战争的来临。一类是飞机、坦克、大型舰船制造技术,另一类是电子通信技术。坦克和飞机广泛密集的

  • 冰凌奇观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冰凌是水在0℃或低于0℃时凝结成的固体为冰,积冰为凌。冰凌可分为水成冰、沉积冰、冰川冰三大类。水成冰是由水直接冻结而成,包括河冰、湖冰、海冰。沉积冰是由大气中降下的雪沉积而成。冰川冰是由积雪经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冰。其中水成冰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水利建设及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关系最密切。当气温继续下降

  • 二战步枪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

  • 二战冲锋枪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世界上第一种冲锋枪是德国MP18冲锋枪,3000支MP18冲锋枪在一战中居功至伟。它在欧洲的传奇刚开始便结束。一战后,作为德国剩余物资,毛瑟手枪和MP18一起流入了中国。当时中国管MP18叫花机关,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连发,而枪管外的散热套为多孔式。在侵华战争中,日军也少量装备有MP18冲锋枪,一般装备

  • 立冬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马上快到立冬节气了,2020年立冬之后天气就会变得更加寒冷,冬天的气息也会更加明显,很多人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到一个节日就会发个朋友圈,立冬节气大家在发朋友圈的时候也可以问候一下朋友圈的好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立冬发朋友圈早安说说,立冬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立冬发朋友圈早安说说1、立冬到,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