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663 更新时间:2024/1/16 11:57:20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队埃及军队。

战争对多个国家有深远的影响,相比六日战争埃叙约(约旦)联盟的惨败,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心理上感到安慰。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政策铺路。《维营和约》令以埃关系正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

这场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了解到他们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间的和平得以展开。在战争结束时签署的和平协议是自1948年的战争以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首次公开进行对话。

战争评价

这次战争的结果是阿拉伯国家赶上了以色列,扭转了过去接连失败的状态,使双方在战略上恢复了平衡。这一结果的形成是有着历史必然性的,经过三次中东战争,中东地区民族觉醒的进程加快,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的失败使中东国家对殖民者保护中东的幻想破灭,也是北非和阿拉伯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起因,埃及革命胜利和收复苏伊士运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失败,结果是美苏大国卷入中东取代英法,但是美苏干涉中东同样不能保证中东各民族的利益,在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中的失败让中东人民意识到要获得胜利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

埃及萨达特总统对苏联的态度从过去的附从,转变成为合作,增强了民族自主权,把苏联操纵的装备收归埃及使用也加强了独立的地位。自行制定军事发展政策,防止出现六五战争被苏联抛弃的局面。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的经过也体现了萨达特政策的进步,他首先团结了阿拉伯国家,建立了统一战线,在战争中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支持和参战,并且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胜利,而且萨达特总统也能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不仅使西欧各国保持中立,也得到了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同情,使以色列陷入空前的孤立状态,几乎在这次中东战争中遭到失败。

从军事角度看,这次战争没有彻底战胜以色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质是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没有扎实、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不能自主生产战争物资,无力应对长期消耗战争;其次是在军事体制上,没有以色列那样完善的全民预备役动员体制,投入的军事武装力量多是雇佣职业兵,在最初的胜利后不能迅速扩大战果,让以色列紧急动员,使兵力优势迅速丧失;另外就是战术呆板,让以色列发现防御漏洞渡过运河西岸,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尽管这次战争最终依然以平局而结束,但是阿拉伯国家依然取得了成果。首先是打破了美苏共同发表的中东问题“冻结在冰箱二三十年”的立场,把解决中东问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削弱了美苏主导中东的地位。交战双方脱离接触,在经过联合国等斡旋后,埃及收复了西奈半岛部分领土,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大部。随后萨达特主动与以色列友好,开了土地换和平的政策,收复了全部失地,奠定了中东和平的基础。

从国际环境看,当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无力长期支援远离自己的以色列同整个阿拉伯世界战争,以色列也无力长期在多条战线打消耗战;阿拉伯国家联合用石油禁运武器同西方斗争,也让西欧保持中立不支持以色列,萨达特奉行的自主、灵活的外交、军事战略,获得了国际社会多数拥护,他推行的土地换和平战略也得到以色列在内的中东多数人民拥护,符合中东地区的长远利益。

战争结果

“如果我们能在西奈夺回10厘米的土地,并站稳脚跟不撤退,那么我们就能彻底改变东西方对我们的态度,改变一切、特别是1967年失败后我们生活中的耻辱。”——埃及总统萨达特

作战时间:1973年10月6日至24日

作战地点:中东地区,主战场位于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

参加兵力:阿拉伯国家:正规军57万人,坦克4000辆、作战飞机1000余架。

以色列:常备军11.5万余人,预备役20余万人。坦克1700辆、作战飞机500余架。

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死亡8500余人,损毁坦克2200余辆,损毁飞机约440余架。

以色列:死亡2800余人,损坏坦克850余辆,损毁飞机约110余架。

主要指挥官:埃及国防部长伊斯梅尔元帅;以色列装甲师师长、陆军少将沙龙。

五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5日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29日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1967年6月5日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1973年10月6日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552年10月6日:利玛窦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教皇国马切拉塔(今意大利马切拉塔)人,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

  • 2008年10月6日:庞祖云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庞祖云(1941年7月-2008年10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重庆表演艺术家、川剧演员。1988年出演首部电视剧《凌汤圆》。1992年出演四川方言剧《傻儿师长》。1993年出演古装喜剧《九根毛》。1995年凭借方言喜剧《山城棒棒军》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男主角奖。1999年主演四川方言幽默喜剧

  • 1902年10月6日:刘坤一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刘坤一(1830年1月21日-1902年10月6日),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宿将。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出身,1855年参加湘军楚勇与太平军作战。累擢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1862年,升广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抚。1874年,调署两江总督。1875年9月,授两广总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

  • 1831年10月6日:戴德金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尤利乌斯·威廉·理查德·戴德金(Julius Wilhelm Richard Dedekind,1831.10.6-1916.2.12)又译狄德金,伟大的德国数学家、理论家和教育家,近代抽象数学的先驱。据《辞海》,戴德金还是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柏林科学院院士。人物生平1831年10月6日生于德国下萨

  • 23年10月6日:王莽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西汉权臣、政治家、改革家,新显王王曼第二子、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朝开国皇帝(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王莽原为西汉外戚世家魏郡王氏的重要成员。在朝野素有威名。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代汉建新

  • 恐怖分子是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恐怖分子(Terrorist)是对恐怖组织中的成员的普遍称谓。恐怖组织是指:(一)以暴力恐怖为手段,从事危害社会安全,破坏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恐怖活动的组织。(二)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或分工体系。(三)符合上述标准,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1)曾组织、策划、煽动、实施或参与实施恐怖活动,

  • 英国大猫的目击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在英国,从苏格兰到英格兰的荒郊和乡村,经常有一种英国本土没有出现过的大型猫科动物在游荡着,这就是传说中的“英国大猫”。现在,人们基本上已经肯定的确有一种大型猫科动物出现在英伦两岛,因为目击大猫的人实在太多了,2002年有千宗目击事件发生,2003年更是多不胜数,其中大部分都发生在苏格兰。有关证据也在

  • 恐怖主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略和思想。一般的表现形式为有意制造恐慌的暴力行为,意在达成宗教、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而故意攻击非战斗人员(平民)或将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这类行动一般由非政府机构策动。在刑事法律上对恐怖主

  • 尼斯湖水怪的八大猜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尼斯湖水怪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也最为离奇是一个水怪,科学家至今还没有发现它的踪迹。有关尼斯湖水怪的目击者,照片层出不穷,使之成为地球上最神秘也最吸引人的谜之一。一直以来尼斯湖水怪之谜有很多版本,且流传甚广,有的人相信所谓的“尼斯湖水怪”是真实存在的,也有的人相信只是恶作剧。根据那些声称见过水怪的人们

  • 鸮人的三次目击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鸮人,有时候被人称之为康沃尔鸮人,或者莫南鸮人,据说是在1976年中旬前后于康沃尔莫南村发现的神秘生物,有时候鸮人时常与美国天蛾人相提并论。鸮人的故事始于超自然现象研究员托尼与一名男“医生”的接触,这名男子叫做唐米尔林,他从米开斯特来到这里度假。首次目击米尔林说1976年4月17日,他的两个女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