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于野人的历史记载和传说

关于野人的历史记载和传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14 更新时间:2024/1/21 2:52:53

神农架关于"野人"的传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到5世纪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山海经·中次九经》中提到"熊山(即今鄂西北神农架)中有一种身高一丈左右,浑身长,长发、健走、善笑的"赣巨人"或称为"枭阳"、"狒狒"的动物。

西汉时期成书的《尔雅》中记载:"狒狒"人形长丈,面黑色,身有毛,若反踵,见人而笑。"

战国时期,出生在神农架附近湖北秭归的、楚国著名的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在他的《楚辞·九歌》中,也曾经以"野人"为题材,写过一首《山鬼》的诗:

“若有人兮山之阿,彼薜苈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笔,予慕予兮善窈窕。”

其描写的"野人"形象是:似人非人,站在山梁子上,他披挂着薜苈藤,带系松萝蔓,多疑善笑,羞羞答答。

《山海经》描述:枭阳,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

《尔雅翼》中说:"猩猩如妇人,披发、袒足、无膝、群行,遇人则手掩其形,谓之'野人'。"

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由严恭纂修的《郧阳府志·房县》中记载道:"房山在城南四十里,高险幽远,四面石洞如房,多毛人,修丈,遍体生毛,时出山啮人鸡犬,拒者必遭攫搏,以炮枪之,铅子落地,不能伤……"

传说

原湖北省水利设计院副院长翟瑞生回忆:"1946年秋,五师突围,春节前我们走到兴山县与房县交界处(即现在的神农架林区酒壶坪)时,发现在靠坡边的树林旁,站着两个'野人'。它们满身是毛,身上的毛是黑红色的,头发较长,披散着,颜色是淡棕色的;个子比普通人高,块头蛮大。高的那个是母的,两个乳房很大,它还用树叶围着下身。"

原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冯明银说:"那是1960年,我正在盘龙搞中心工作。一天中午,我看到对面山上有一个'野人',头发很长,颜色很红,身子前面的毛是紫红色。"

在湖北省委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1977年组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野人"考察队。1977年6月19日晚,"野考"一队健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报告了房县桥上公社群力大队女社员龚玉兰和她的4岁的儿子杨明安在水池垭路遇"野人"。

黄石波等人立刻赶到现场,找到了龚玉兰了解情况。在龚玉兰的带领下,找到"野人"蹭痒的那棵大松树,并在那棵树上取下几十根棕褐色的毛。毛是从1.3米到1.8米高处的树干上找到的。

从形状、粗细来看,与人的头发十分相似。后经武汉、北京等科研部门用显微镜对长臂猿、大猩猩、黑猩猩以及现代人的毛发作了比较。这次毛发鉴定,首次使用了微观水平的实验方法,标志着我国"野人"之谜的研究已经开始从神话传说、目击者提供证词这样的原始初级阶段,科学考察阶段进展。

1977年6月中旬,"野考"队员沿着100里无人区阴峪河一线向海拔3000多米的主峰攀登。就在那残积的雪地上,考察队民工刘大个子发现了一行清晰的脚印,一左一右地排列着,每一步跨度都在1米左右,足印长25厘米,弧度30度,大脚趾与其它四趾分开,脚掌前宽后窄。显然是一种两足行走的动物脚趾。

在神农架板壁岩下,一次发现100多个脚印,最大的脚印长达42厘米。考察队首次灌制出5个石膏模型。经公安部门技术员鉴定,疑似"野人"的脚印。这个"野人"应该身高大约2米左右,体重约150公斤。

1977年8月30日,青年工人萧兴扬在林区泮水公社的龙洞沟发现了一个个子不高的"毛人"。这个"毛人"两足直立行走。考察队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赶赴现场,虽未捉到"毛人",但发现了“脚印”和粪便,拍了照片,并对脚印浇铸了石膏模型。

脚印全长24.5厘米,前宽后窄,大趾与其它四趾分开,缺乏足弓,脚掌微向内弯。这一脚印似乎兼有人和猿的特点。

1980年"野考"队发现近千只"野人"脚印,最大的脚印长度为48厘米,步幅最大为2.2米。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的刘民壮断言:脚印是"野人"的间接证据,脚印多证明神农架是"野人"的老窝,有"野人"的群体。

作为旁证,就是关于"野人"窝的3次发现,其共同点是用多根竹子束扭编成沙发状。1980年6月上旬,考察队员在红岩子西南坡海拔2680米的竹林中,发现用箭竹编成的窝,每束竹子约七、八根旋转编织,形成沙发椅。

长约89厘米,高约1米。同年6月5日,考察队员在枪刀山也发现了用竹子编织的窝,把90根竹子扭成一把,互相压在一起,成圆椅状,长1.5米,距离50米处又发现42厘米长"野人"脚印。没有用手劳动,是编不出这种窝的。

作为另一个证据,就是化验"野人"的粪便。1976年11月前,在靠近神农架的房县蔡子洼东侧,考察队对这里进行了搜索,在山梁半坡一个陡崖顶部发现了6堆粪便,都已干燥。经观察,有较多未消化的果皮,野栗皮等残渣。

在找到的粪便中,还发现大量昆虫蛹皮,粪便直径2.5厘米,这些粪便与熊、猴、猩猩的均不相同,且又与人的粪便有差异。人是不会吃昆虫与野果皮的。1980年考察队又多次找到疑似"野人"的粪便,经分析粪便内有未消化的竹笋、橡子和小动物的毛骨,粪便呈盘状,在2个呈八字形的脚印之间。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女野人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1915年,神农架边缘地带的房县,有个叫王老中的人进山打猎,中午吃过干粮,抱着猎枪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不一会儿,他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朦胧中,他听到一声怪叫,睁眼一看,有一个2米多高、遍身红毛的怪物已近在咫尺。他的猎犬已被撕成了血淋淋的碎片。王老中惊恐地举起猎枪,没想到红毛怪物的速度更快,夺过猎枪

  • 如何不节食减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一味地节食不仅不能减肥还会伤身体,尤其容易伤胃,不节食的减肥才是健康减肥。不节食就减肥的方法有很多,像健身、喝白开水、吃蔬菜水果等等。1、吃对正确的热量如果将人比喻为一台汽车,那么每天摄取的食物就是提供给身体的燃料,而新陈代谢的作用就是将这些燃料转化为汽车可以使用的汽油。而基础代谢量就是指人体在完全

  • 天柱山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天柱山又名潜山、皖山、万山、万岁山、古南岳、皖公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等。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境内,早在汉武帝时就封为“南岳”,历代都有人文活动,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名列省三大名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之一。天柱山主峰(天柱峰)海拔为1489.8米,地理坐标东经116°27′,北纬30°4

  • 如何健康减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减肥法是指依据某种的科学方法(多指最佳科学节食),达到健康的减少体重的目的。近年来,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对减肥方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柑橘减肥法柑橘中充满着帮你净化体内,苗条全身的成分,果胶等膳食纤维、维生素、钙质·铜·磷·钾·铁等的矿物质,这几种营养素特别丰富,充分调理

  • 吸血动物卓柏卡布拉长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卓柏卡布拉(义:吸食山羊血的怪物),一种被怀疑存在于美洲的吸血动物。最早被发现在1990年代初波多黎各出现,后来在墨西哥及美国南部(尤其在拉美裔社区)也传说出现,据说会攻击并吸食牲畜的血。发现历史它最早被发现在1995年的波多黎各,一个女子宣称自己看见一个古怪的吸血动物,这种动物身高在半米左右,长着

  • 卓柏卡布拉目击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虽然卓柏卡布拉这种怪物行动敏捷,至今没有一只落网,但是奥伦堡州一位名叫德米特里马季诺夫斯基的人还是拍到了它的脚印,马季诺夫斯基表示,自从听说怪兽的消息后,他就非常想找到这种动物,于是便经常带着相机到人们所说的怪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去。2008年08月9日美国德州警察拍下吸血怪兽美国德州真的出现吸血兽吗?

  • 黄金比例是几比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黄金比例是一个定义为(√5-1)/2的无理数。所被运用到的层面相当的广阔,例如:数学、物理、建筑、美术甚至是音乐。黄金比例的独特性质首先被应用在分割一条线段上。如果有一条线段的总长度为黄金比例的分母加分子的单位长,若我们把他分割为两半,长的为分母单位长度,短的为分子单位长度则短线长度与长线长度的比值

  • 亚特兰蒂斯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亚特兰蒂斯这个传说中的文明,除了对话录的这些记载,我们几乎无据可考。虽然从对话录的记载,我们能推测亚特兰蒂斯也是因为拥有高度文明,国家富强,反而导致人民的生活开始腐败,最后整个文明在大灾难中消失。目前世上有一位能追忆起自己前世在亚特兰蒂斯生活的人——埃德加·凯西,她的记忆留存在亚特兰提斯时的一些生活

  • 黄金分割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在古希腊时期,有一天毕达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经过铁匠铺前他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这个声音的比

  • 卓柏卡布拉的样本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在一系列的袭击事件之后,不少动物学家已经对神秘的卓柏卡布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研究,也得到了不少好奇的人们的支持。智利北部二区的玛丽亚埃列纳城,科雅广播电台的导播,阿尔图罗米内和决定将一只,受到卓柏卡布拉袭击的猫的尸体,送到兽医那里进行解剖,以便对肉趾间发现的一些毛发进行分析。这两位名叫阿里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