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44年10月2日:华沙起义失败

1944年10月2日:华沙起义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140 更新时间:2024/3/19 21:50:27

华沙起义(波兰语:Powstanie Warszawski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家乡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8月1日开始的。波兰家乡军的目的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战后由波兰爱国者联盟占据主导地位。50,000波兰地下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德军投降。

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

虽然华沙起义和华沙犹太人起义经被人混淆,但是这两个事件是没有关系的。华沙犹太人居住区起义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发,比华沙起义早一年。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华沙的犹太人的目的是宁愿死在华沙,而不去集中营,所以他们在还有能力时抵抗纳粹德国。一般认为,在整个华沙起义,波兰地下军没有得到苏军的任援助。虽然苏联红军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因为先前的攻击已经使部队疲劳不堪,在继续进攻造成了更多伤亡后不得不暂停。

波兰地下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结果85%的地方都被毁坏。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

战役过程

1944年8月1日,华沙起义爆发了。当天15点,大部分店铺都不约而同地自动关了门。16点50分,许多条街道上突然响起了枪声,随即,枪炮声在整座城市迅速蔓延开来。

傍晚20时,通过城里的扩音器系统,德军华沙警备区司令赖纳·施塔格尔中将用德语和波兰语发表了声明:“我宣布从即刻起,华沙全城戒严。平民不得上街,否则杀无赦。胆敢对德国公民所在建筑开枪者,将立即被从地球上抹掉。”

在头几天里,起义军夺取了华沙的一些地区,但在攻击德军的行政机构时,遭到了敌人的顽强反击。敌人不仅守住了各个机关大楼,而且还向城里的许多地区进行扫射。

1944年8月5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克雷布斯通知第9集团军司令福尔曼,增援华沙警备部队。党卫军一个团、外加一个营和德军控制下的俄罗斯解放军一个混成团,将火速赶赴华沙。但在华沙军民的拼死抵抗下,德国守军和援军都损失惨重。

克雷布斯在此后的通报中说:“起初即兴式的暴动还能控制,但仅靠现有部队已难以镇压了。这一运动正越烧越旺,有波及全国的危险。在城市街区进行的巷战中,我们的损失非常大。”德国的将军们向希特勒汇报说,华沙正在进行激战,叛军的抵抗激烈而顽强。同时德军在内部对特种兵和警察部队发出警告说:“如果俄国人不在城市东北部和东南部止步,华沙可能将不保。”

德国华沙守军指挥部要求多派援兵,尤其需要大量重型武器。各国情报机关报告说,纳粹在城里大肆枪杀平民,街道、院子和地下室堆满了尸体。德军在全城进行大搜捕,许多妇女和儿童被送进集中营或监狱。

这天晚上,希特勒还亲自打电话询问德军驻华沙部队司令埃里希·冯·巴赫,“华沙上演的大戏”还将持续多久。德军遵照希特勒夷平华沙的命令,开始疯狂地抢劫金银、贵重物品和绘画,炸毁桥梁,摧毁房屋。

1944年8月13日,冯·巴赫赶到华沙城,亲临一线坐镇指挥。起义军与德军的阵地犬牙交错,华沙全城混战成一片。德军利用起义军缺乏统一指挥的弱点,开始有条不紊地发起反击。在重型武器、装甲列车、坦克和火焰喷射器的掩护下,起义军的势头被死死压制住了。

德国情报部门的报告说:“叛军的情绪非常糟糕,原因是缺乏食物补给和武器,指挥也很差。这些匪徒从来没有当过兵,指挥官带的标志也五花八门。叛乱分子主要是25岁以下的人,生活经验丰富的年长者几乎找不到,而知识分子大部分都逃走了。据目击者称,叛军内部最近爆发了传染病,人员遭受了重大损失。”

1944年8月末,白俄罗斯第1和第2方面军试图击退位于华沙东北面的德军集群。9月10日,苏军第47集团军和贝尔林指挥的波兰第1集团军联手出击,开始向华沙发动进攻。但有十万之众的德军集群不甘示弱,双方在华沙东部地区展开激战。至9月14日晚,苏军取得一定进展,逼近维斯瓦河。

1944年9月16日,波兰第1集团军一部登上了维斯瓦河西岸,而起义军就据守在离河不远的华沙南部和北部。从9月16日至20日,苏军总共有6个加强步兵营突进了华沙。但因维斯瓦河仍掌握在德军手中,苏军的坦克和大炮等重装备运不过河,第1集团军的攻坚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同时原先和波兰起义部队接洽的联络点无法与波兰人取得联系,他们在接头之前就已经逃回城内了,即使那时他们没受到德军的攻击。到9月23日,波兰部队伤亡惨重,死伤达3764人,不得不后撤。

眼看战事毫无结束的可能,起义军的情绪越来越焦灼:盟军的援助在哪里?苏联的增援部队在哪里?

起义领导层称,已向苏联正式通知准备发动起义的情况,甚至还“挑明”了起义的起始时间,但到此时还没有得到任何援助。波兰流亡政府还提及了莫斯科广播电台1944年7月的广播,节目中曾号召在波兰举行人民起义。而在事实上,这些广播只是一般性地呼吁波兰人和欧洲其他国家人民拿起武器,在本国被解放领土上支援红军作战。1944年8月13日,苏联塔斯社发表了一篇声明,强调苏联与华沙起义无关,起义方事先没有和苏联商量过。

同时在华沙城内,起义军也并不是一块铁板,国家军不仅不信任前来的波兰人民军,而且在城内克扣波兰红色起义武装的补给并且恐吓要处决他们,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做出这类事情实在是令人惋惜。

有一种观点认为,起义军在筹备期间曾与克里姆林宫商议过,一个叫康斯坦丁·卡卢金的“苏联特使”就是证据。据说,卡卢金是跳伞进入华沙城的,是苏军派往救国军指挥部的联络官。但据有关件证实,苏军指挥部根本没有向华沙派遣过这类人员。那么这位“信使”卡卢金又是何许人呢?

1944年8月2日,救国军巡逻兵抓获了一个老百姓打扮的人,他自称是苏联的侦察兵,是红军指挥部委派来华沙与起义军建立联系的。此人就是康斯坦丁·卡卢金,他曾任苏军第337步兵师第1131步兵团团长助理,1942年5月在哈尔科夫城下的战斗中受伤被俘。1942年9月,他自愿参加了伪“俄罗斯解放军”宣传员培训班,结业后便开始了积极的反苏宣传活动,在集中营里鼓动苏联战俘“弃暗投明”。

1943年5月,卡卢金在波兰南部城市琴斯托霍瓦与波兰工人党(共产党)搭上了关系。1944年7月20日,波兰工人党派他前往华沙,被救国军巡逻兵抓住,押到了华沙地区指挥官安东尼·赫鲁斯采尔上校的指挥部。救国军指挥部对卡卢金的老底是有数的,却并没有戳穿他的谎言,而是继续与他玩下去:“红军特派员”卡卢金的亮相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救国军已经与苏联红军联系上了,胜利的曙光就在前头。

1944年8月6日,救国军司令科莫罗夫斯基决定利用一下这位“特派员”。卡卢金便签发了一份致斯大林的电报,请求向波兰首都的起义军提供援助:

“致莫斯科,斯大林元帅:1944年8月5日,我与华沙指挥员建立了个人联系。起义民众在与德国鬼子的斗争中表现英勇。我审视总体军事形势后得出结论,为加速战胜我们共同的敌人,除部队的英勇斗志以外,起义军还需要下列东西:自动步枪、弹药、手榴弹和反坦克炮……德国空军正在摧毁城市,炸死和平居民,但英勇的华沙人民相信,您不久就会给最慷慨的援助。华沙,1944年6月8日,华沙救国军指挥部。卡卢金·康斯坦丁大尉。”

科莫罗夫斯基将电报发到了伦敦,请求转发到莫斯科。收到这封奇怪的电报后,莫斯科有关方面深感困惑,不知电报中的卡卢金究竟是什么人。数月之后的1944年9月19日,卡卢金领受救国军的任务穿越前线时,在华沙郊外被苏军抓获。

卡卢金在审问中说,他自华沙起义爆发后,因害怕与德国人和波兰工人党有瓜葛而被杀,他在被救国军抓获时便谎称:自己是苏联情报官,是在1944年7月被派到敌后的。卡卢金向审讯人员详细交待了电报一事:“今年8月5日,当着救国军华沙指挥官蒙特上校和其参谋长的面,我草拟了这封发给斯大林的电报……我发往伦敦的电报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让人觉得它出自苏军指挥部驻华沙特派员之手。”

1944年9月9日,科莫罗夫斯基在起义军胜利无望的情况下,致函德军华沙城南指挥官京特·汉斯·罗尔,表示起义军准备投降,但要保证所有战斗人员的战俘权利,并要其对华沙平民做好安排。罗尔将军承诺确保战俘的全部权利,同意将波兰平民和行政机关疏散到作战区域之外,但必须在9月10日16时前投降。而科莫罗夫斯基还指望德军东线速败,并幻想能坚持到英美的援助到来,便想尽量拖延时间。

直到1944年9月27日,见起义军迟迟不肯缴械,德军对起义军占领的城区发动了决定性攻势。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形势下,科莫罗夫斯基拒绝了向进逼而来的苏军靠拢的建议,没有向维斯瓦河对岸突围。9月28日,起义军就放下武器事宜开始与德军举行谈判。1944年10月2日,救国军司令科莫罗夫斯基向德军华沙部队司令冯·巴赫签下了投降书。

德国各家报纸和电台报道说:“历经许多个星期的激战,这座城市几乎全部被毁。”战斗是那么惨烈,德军士兵古斯塔夫·维德哈兹回忆说:“我慢步行走在街上,到处都能看到一派狼籍的景象。在这里,每一栋房屋都成了战场。”华沙起义中,有20多万波兰人死亡,其中只有1.6万为起义军。而接受投降的起义军达到1.7万人,里面的922人为救国军军官。华沙起义失败后,华沙所有的平民都被赶出了城,有8.7万华沙人被送往德国强制服苦役。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96年10月2日:秘鲁航空603号班机空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秘鲁航空603号班机是一班从迈阿密开往智利圣地亚哥的阿图罗·梅里诺·贝尼特斯准将国际机场‎的定期航班,于1996年10月2日坠毁在秘鲁利马,该事故造成61名乘客、9名机组人员共70人死亡,事故原因为静压孔护条未除去。飞行过程1996年10月2日,刚过午夜,603号班机机起飞之后没有多久,机组员便发现

  • 2007年10月2日:国际非暴力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联合国在2007年6月15日的第61届联合国大会15日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10月2日,即印度圣雄甘地的诞辰,定为“国际非暴力日”。订立非暴力日的目的是希望各国反对任何的暴力行为。简介每年的10月2日是国际非暴力日。2007年6月15日,第61届联大通过决议,决定将今后每年的10月2日,即印度圣雄甘

  • 1949年10月2日:国际和平斗争日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国际和平与民主自由斗争日(The international peace(with democratic freedom)struggles the date),简称国际和平斗争日,1949年7月29日,世界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把10月2日定为国际和平和民主自由斗争日。每到这一天,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将同

  • 2008年10月2日:崔真实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崔真实(최진실,1968年12月24日~2008年10月2日),出生于韩国首尔,韩国女演员,毕业于韩国先日女子高中。1988年初次出演影视作品,凭借历史剧《朝鲜王朝500年》正式出道。1995年凭借电影《杀妻秘笈》获得第33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女主角奖及第31届韩国百想艺术大奖人气明星奖,以清纯、开

  • 1869年10月2日:甘地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甘地1

  • 亚特兰蒂斯使用的能源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在亚特兰蒂斯史前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学成就是能源系统。能源系统的中心是磁欧石,能吸收阳光并将其转变为能源。虽然磁欧石这个词本身是中文翻译时的自创,原文能源系统的载体只被称为“水晶石”。埃德加·凯西留下十分详尽的催眠透视记录。能源系统的中心是磁欧石,其为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柱体状的玻璃样

  • 亚特兰蒂斯为什么会毁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亚特兰蒂斯是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柏拉图的《对话录》据称其在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关于亚特兰蒂斯毁灭的原因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地震海啸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岛,从那里你们可以去其它的岛屿,那些岛屿的对面,就是海洋包围着的一整块陆地,这就是‘亚特兰蒂斯’王国

  • 传统月饼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传统月饼传统月饼就是,中国本土传统意义下的月饼,按产地、销量和特色来分主要有四大派别:广式月饼、京

  • 亚特兰蒂斯塞浦路斯说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神话,柏拉图只不过借它比喻雅典社会的价值观,但不少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希望找到,还它一个真相。罗伯特·萨马斯特提出塞浦路斯说。一名自称神话学及古代研究专家的美国探险家罗伯特·萨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书《发现亚特兰蒂斯》中则认为有其事,并以柏

  • 非传统月饼和传统月饼的不同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非传统月饼是新出来的月饼品类,与传统月饼相区别。较之传统月饼,非传统月饼的油脂及糖分较低,注重月饼食材的营养及月饼制作工艺的创新。非传统月饼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于月饼的看法。非传统月饼在外形上热衷新意,追求新颖独特,同时在口感上不断创新,相对传统月饼一成不变的味道,非传统月饼在口感上更加香醇、也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