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木堡明军为什么不堪一击

土木堡明军为什么不堪一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45 更新时间:2024/2/7 13:37:48

土木堡之变,本是一场明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战争,但出人意料的是,数倍于瓦剌的明军却最终败北,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就连御驾亲征的皇帝朱祁镇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战争结束后,亲历战争的李贤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的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

20多万人,死了三分之一,而且还有一半多受伤了,骡马损失也超过了20万,衣甲兵器无数。每次看到这儿,很多人疑问,明军失败的根源在哪儿?为什么正处于最强时代的明朝却如此不堪一击?实际上,明军的失败一是因为对瓦剌的实力估计有误,二则是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祁镇个人的问题。第一、明朝对瓦剌实力估计错误明朝建立之后,元朝退居大漠,之后在明朝的打击下逐渐分裂成为鞑靼、瓦剌两部。最初,鞑靼相对强盛,因此瓦剌不得不向明朝称臣,力求合击鞑靼。经过长期的战争,鞑靼逐渐势弱,瓦剌成为了草原上的霸主。

到了明英宗初年,瓦剌势力更加强盛,不仅征服漠南诸部,而且向东威胁到了女真,向西已经降服了明朝嘉峪关以外的诸多小部落。此时,瓦剌也先几乎重现了当年蒙古统一时的盛况。那么,当时的明廷在干什么呢?为什么会坐视瓦剌发展壮大呢?实际上,明廷也有自己的活儿。

当时,云南麓川土司思任发叛乱,明廷派遣了十余万大军,前后四次出兵平乱。虽然最终平定叛乱,但也搞得明廷国库亏空、大军疲惫,使得北方的防御出现了空虚。因此,对北方草原的变化没有来得及应对。当瓦剌也先率军南下时,明廷内部以为瓦剌还是曾经那个不堪一击的弱小部族,根本无法与大明军队抗衡。

也正是这种迟滞的信息和想法,造成了明英宗朱祁镇在内的明朝君臣盲目自信,让朱祁镇有了御驾亲征的想法和行动。【注;此次瓦剌也先率军犯边,是明廷首次面对元朝灭亡以来最强的一次蒙古骑兵南下】第二、明廷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前面我们说了,面对也先率军南下,明廷估计不足,但偏偏此时明廷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军队的问题。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创立了军屯,把士兵编为军户,分给他们一定的土地。这些军户战时打仗,平时务农、训练,自给自足的同时两不耽误。理论上,这种制度是可行的。也因此朱元璋曾骄傲地说自己不用一粒粮食就能供养百万大军。

但这项制度有一个要命的缺点,不能容纳任何因素的改变。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户的家庭人口会增加,另外官绅豪强也会兼并土地。甚至到了后来,各级官员、将领会直接让军户给他们做杂役。如此一来,军户食不果腹,最终只能选择出逃,另谋生路。到了明英宗时期,明朝军户在籍者不足一半,逃亡者竟然达到了160余万人,而且,留下来的绝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失去了战斗力。

这就是明英宗时期军队的状况,他带领的25万大军之中,有多少老弱病残无法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支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弱。另外,明廷内部官僚阶级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古代封建社会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按权力分配社会财富。因此有背景、有靠山、会拍马屁的人才会节节攀升,而有能力却不善拍马屁的人却经常被冷漠。

这种事在当时的代表性事件就是张辅被霸占宅院的事情。张辅是靖难名臣张玉之后,还曾为明朝平定安南,将其纳入版图,是一个久经沙场且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在军队中有极高的声望。然而,在土木堡之变前几年,太监王振的亲信喜宁曾经侵夺其宅院,张辅告到了朱祁镇那里,朱祁镇竟然拉偏架,没有处罚太监喜宁。

就连张辅都这样,普通的将官更是可想而知了。出现这种事情代表制度病了,有能力的人逐渐被埋没,整个朝廷上下已经充斥了给朱祁镇拍马屁的人,而拥有真才实学的人却无法登上高位。

第三、朱祁镇的问题公元1449年7月16日,朱祁镇带着一帮会拍马屁的太监,以及满朝的文武百官,再加上25万没有战斗力的士兵,浩浩荡荡的杀向了大同。此时,也先已经兵分四路,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遣其他将领攻甘州。中路分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统领,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自率领,围攻大同。当时,也先率军3万,在大同和明军发生大规模野战。

此战,明军在士兵数量几乎对等的情况下被也先歼灭,总督大同军务的宋瑛和总兵朱冕战死,监军太监郭敬趴在草丛躲过一劫。此战实际上已经暴露了明军的不足,然而当朱祁镇赶到前线得知情况后,却一意孤行,执意进军。但当明军抵达大同,看到满地的明军支离破碎的尸体后,瞬间感觉到了恐惧。

接下来,恐惧的气氛很快蔓延到了整个明军的军营,朱祁镇也感到了害怕,因此商议撤军。本来商议的决定是经蔚州、过紫荆关回北京,然而,大军程之后,朱祁镇又改变决策,决定返回宣府。这一来一回导致被也先追上,而且阿剌知院统领了2万骑兵也和也先会和,蒙古军队达到了5万之众。

现在,战争变成了逃亡战。此时,为了狙击也先追赶的脚步,朱祁镇派遣了早年投降明朝的蒙古人,久经沙场的吴克忠率军迎战,但最终战败被杀。接下来,朱祁镇又派遣了成国公朱勇率军4万迎敌,结果4万部队很快就被也先全部歼灭。

就这样,一点点的送人头,导致也先部队士气大振,明军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当然,即便接连失败,明军依然有十几万之众,自保应该是没问题的。之所以被也先全部歼灭,问题就出现在了朱祁镇接下来的决策上。当时,兵部尚书邝埜极力要求迅速返回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朱祁镇却决定驻扎在土木堡。(史书中说是太监王振的原因,但明朝太监权势再盛也斗不过皇权,因此该决策可以肯定是朱祁镇自己的主意)接下来,大家就清楚了,由于土木堡之上没有水源,导致明军饥渴难耐。

后来瓦剌诈和,主动撤军,明军一哄而上去河边喝水,瓦剌趁势攻击,明朝50多位文武大臣丧生,数万士兵死亡。面对惨烈形势,朱祁镇也不想突围了,竟然悠哉悠哉地盘腿坐在了地上,等着瓦剌军队抓到他去邀功。结果,瓦剌以朱祁镇为人质,差点打进北京城。

综合来说,土木堡之变,明军的失败不是偶然。当时的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军队没有战斗力,将官不需要靠能力升官,再加上对瓦剌的不了解,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即便没有土木堡,也有会水木堡、火木堡事件。当然,意外的是朱祁镇做了俘虏。朱祁镇作为最终决策人,朝令夕改,不听劝告,导致明军陷入重围,是损失数十万军队、物资的元凶。

另外,朱祁镇在战争中坐等被擒,也让也先在后来的事情中占尽了先机,增加了明朝的损失。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卡迭石战役到底谁获胜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卡迭石战役虽然是双方主力大军之间的最大规模碰撞,却不是一次决定性的会战。不过,此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运用军事计谋调动敌军,步兵与战车兵协同,要塞守军出击与野战部队配合等是这次会战的主要特点。卡纳克神庙壁画中的埃及史诗作者彭陶尔里歌颂了这次战役,这些壁画描绘了战争的全部过程。被

  • 卡迭石战役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作为古埃及最后一位鼎盛时期的大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90多岁高龄去世,在他之前,他的许多位王后和儿女都已先他而去。拉美西斯二世不得不多次挑选王位继承人,最后麦伦普塔(Merneptah)继承了王位。然而,古埃及和赫梯两强围绕迦南及叙利亚地区的争霸战争,双方长达数十年的军事较量,使双方的实力都受到严重削

  • 三国司马家为什么长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三国才智当世者绝不在少数,但司马家能笑到最后,和他的长寿密不可分。杨修(公元175-219)看他不对付,熬,在司马懿40岁的时候看着44岁的杨修因为老作死,和领导耍聪明断送了性命和前程;曹操(公元155-220)一直想搞他,熬,在司马懿41岁的时候熬死了65岁的曹操;诸葛亮(公元181-234)是老

  • 拉美西斯二世是怎么让国人认为埃及赢了卡迭石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前1274年的5月,当时的世界两大帝国决战于叙利亚境内的奥伦特河畔。尽管有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亲自登场,也没有能让埃及军队完成预想的北进战略。与之对阵的赫挮帝国军队,则由共治的穆尔西利三世和哈图西利斯三世协同率领。他们之间的固有矛盾,让遭遇伏击的埃及人得以侥幸撤出战场。埃及军队仅仅在战斗的最后时刻才

  • 埃及是怎么宣传卡迭石战役的结果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关于卡迭石战役的专属纪念品也必不可少。拉美西斯就专门让弓箭制作了战场还原石碑,将自己连同座下战车进行同比例放大,以此衬托赫悌对手的渺小与无助。为了尽可能显示自己的无可替代作用,连万名为之殊死拼杀的埃及将士也大都被艺术家给故意省略。后人观赏石刻,只能目睹身姿伟岸的巨型法老,无情碾压那些扭头就跑的赫悌战

  • 卡迭石战役后银板和约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约公元前1269年,埃及和赫梯的和平条约规定:双方实现永久和平,“永远不再发生敌对”,永远保持“美好的和平和美好的兄弟关系”;双方实行军事互助,共同防御任何入侵之敌;双方承诺不得接纳对方的逃亡者,并有引渡逃亡者的义务。和约包括一个序言、九个条款以及一些说明性文件,主要的条款为:1、双方同意缔结永久性

  • 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有文字记载的会战卡迭石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卡迭石战役(Battle of Kadesh),是埃及第十九王朝与赫梯帝国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的系列战役之一,约公元前1274年5月底,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2000辆战车和近16000名步兵,与赫梯国王穆瓦塔里二世争夺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奥伦特河畔的卡迭石(今泰勒奈比曼德,位于叙

  • 三晋之地指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三晋在古时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和韩国;二是专指山西省。当时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后来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成为新的诸侯,所以此后就把赵、魏、韩三家称为三晋。而三晋的所在地是在山西附近,所以三晋也指山西。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山西东依

  • 古代行刑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平时我们在影视剧和小说中,经常的可以看到处决犯人的时候,宣判者的说辞基本上是一致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而且犯人被押赴刑场的时候,如果时间还没有到“午时三刻”的话,监斩官肃然危坐,等待“吉时”到来,多一分或少一秒都不可以。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为什么行刑一定要选择“午时三刻”,其他时间不可以吗?

  • 古代斩首为什么在菜市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其在古代,由于科学欠发达,人们都比较迷信,他们都觉得给死刑犯行刑是一件十分晦气的事情。这个时候,由于死刑犯马上就要死了,所以阴气特别的重,如果处理不好,后患无穷。因此,一般情况下处决犯人都要选在午时三刻,太阳最大的时候。这还不够,菜市口由于人流量巨大,所以也是阳气最为鼎盛的地方,选在此处行刑可以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