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重用文官,明朝为何也重用文官?

宋朝重用文官,明朝为何也重用文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09 更新时间:2024/2/14 5:08:46

重文抑武或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建立了宋朝,且当时五代时期下属推翻上司夺权称帝的现象相当普遍,所以对武将非常不放心,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用丰厚的待遇以解除他们对中央皇权的潜在威胁。

到了明朝时期,明朝的军事制度,一直以来也有一个槽点,那就是:文官带兵。甚至,连金庸老先生都忍不住感叹道:明朝文官带兵并非运气原因,而是文官确实有这方面的军事才能。那么,明朝为何也有这一传统,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就来挖掘挖掘其背后的真正深意。

其实,这一现象是和明朝的军事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它主要呈现于明朝的中后期。自明朝建立以来,就实行“专征”制度,尤其是卫所制度发展的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所谓的“专征”,就是指受命自主征伐,或者擅自进行征伐。

由于,明朝打仗的时候,都是从卫所中挑出来兵员,组成军队之后再由大将率领出征。这样一来,士兵与将军互不相识信任感下降,军队的战斗力肯定会受到大大的影响。并且,“专征”对领军者的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明朝早期“专征”均是由能人异士担任,可是,到了建文帝朱允炆时期,就明显的不行了。朱允炆由于用人不当,靖难之役的时候,近百万的士兵败倒在燕王朱棣的十几万人面前,最终,朱允炆的结局可想而知,成了成王败寇。

朱棣登基后将“专征”的重任交予国公邱福,在征讨鞑靼中邱福全军覆没而归。朱棣只得自行担起大任亲自北征,当然他成功了,也成为人们口中的“马上皇帝”。而之后,其重孙朱祁镇为效仿他这一壮举却光荣“牺牲”,土木堡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成为俘虏。

从以上的历史事迹,我们也能看出“专征”有利有弊:

一方面需要避免将领拥有威胁皇权的资本;

另一方面却对将领的选择要求很高,否则,一旦看错人了的话就真成千古恨了。

明朝中前期,多是武将担任,可是,后来却发展成清一色的文官。

那么,这怎么又给倒回来了呢?

其实,这一转变,与明朝的政治制度也有着很大相关性。明朝实行分权制度,在中央,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在地方,地方兵权与行政权分开。但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在地方设置巡抚和总督,且这两个职位都由中央文官兼管,主要负责管辖兵马,司法大权等。

所以,原本安享太平生活的文官,也就慢慢的被推向了军事重地。

那么,文官怎么会突然掺和到这种事呢?

一是、明朝政治稳定,在太平时期,武将的作用就大大减弱了;

二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壮大,武举要求武将需精通兵法策略,而且,选拔权也是由文官担任;

三是、帝王本人为巩固自己的皇权,文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刻,一般不会做出挑战皇权的行为,而武将则是帝王忌惮的对象。

因此,文官变成了“专征”的最好选择。

其实,文官“专征”也存在一定的顾虑,明王朝便设立了一套监督制度,给了武将“总兵”的职务。总兵常驻在地方,既可以统一事权,又可以提升军队的战斗能力。当然,总兵之上有巡抚的制衡,之后,又设置太监来镇守地方。

于是,就形成了宦官——文官——武将相互制约的局面,这就是明朝的“三位一体”模式。

三位一体模式其统领者称为“总督”,要运转好这一模式,需要由极有能力者方能做到,在明朝历史上除了王骥外,还有一个典型人物,那就是于谦。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兵部尚书,执着推行“以文制武”的观念。到后来,无论是对外御敌还是对内镇压,文官都发挥着很大作用。

这里,我们也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明朝时期的文官“专征”比宋朝时期的文官“专征”更据效力。

那么,明朝文官“专征”为何会吊打宋朝?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

明朝文官“专征”要通过层层磨炼和考核,才能拥有这个头衔及权力。首先“专征”者要有一定的军事基础,比如:于谦从小便喜读兵书;王阳明更是文武双全,不仅熟读兵书,还勤加练武,在后来遭遇质疑时,才凭本事,也就是三箭全中靶心来征服众人。

当然,仅仅靠军事素养还是不够格的,在登顶期间还要经过层层考验,淤血奋战,真正地从下往上爬。比如,王越就是从一个小小的参谋长参与到军队的作战之中,慢慢积累经验再到后来的独当一面,因此,想要在明朝成为“专征”的领导者,也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

可以说,明朝的这种模式,也培养了不少卓越的文官。

但是,明朝最终走向覆灭,也与这种模式的破坏有着很大的关联。

其一、明朝党派的争斗愈演愈烈,这就造成了许多军事才能非凡的文官受到迫害,成为党派之争的牺牲品。

其二、“三位一体”的模式,在明后期成为军队打仗的掣肘,由于,权力的分散,各职位之间相互的不信任,这也导致了明朝在战争中屡屡受挫,最终,成为其走向灭亡的重要点。

标签: 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有关于崔护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记载着他的野史逸闻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诗人,历史解密

    崔护(772 — 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主要作品《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郡斋三月下旬作》春事日已歇,池塘旷幽寻。残红披独坠,嫩绿间浅深。偃仰卷芳褥,顾步爱新阴。谋春未及竟,夏初遽见侵。《五月水边柳

  • 林徽因的母亲:可怜的富家女,看着女儿离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林长民,清朝,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民国才女林徽因,可谓是才貌双全,身边不乏才子的围绕,很多人也是对她爱的如痴如醉的,不能自拔。但是林徽因的母亲却没有从她的男人那里得到过真爱。林徽因的母亲叫何雪媛也是个富商的女儿,她嫁给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时候,林长民已经娶了一个老婆了,第一个老婆没有生育,所以他的父亲就娶了她。当时林长民对何

  • 明清朝对皇族成员是怎么管控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相信大家也都很清楚,大清和大明因为统治者思想和观念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实际上实行的政策也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就比如说今天我们主讲的这件事,那就是明代皇帝一直以来都不允许王爷入京做事。但等到大清的时候亲王们却都不能出京!当年朱元璋刚继承皇位之际,第一时间就将自身家族的子孙们分放到各个地方去做藩王,也

  • 面对黄忠斩杀夏侯渊的喜事,刘备为何不喜反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备,历史解密

    汉中之战黄忠斩夏侯渊刘备为什么不喜反忧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在这个天下九州都在发生战争,也有几场经典的战役被载入史册,编著到了兵书上。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刘备第一次和曹操正面对抗的汉中之战。战个战役是继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之后最大的战役,这场战役究竟谁胜谁

  • 乃颜之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乃颜之乱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元朝,黄金家族,历史解密

    乃颜之乱是指中国元朝初年黄金家族成员乃颜所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乃颜为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塔察儿之孙,所继承的分地以今呼伦贝尔地区为中心,控制辽东大部分地区。因元廷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东京等处行中书省,损害了乃颜的既得利益,遂于1287年起兵反叛。元世祖忽必烈闻讯后,亲自统率蒙汉两路军队由

  • 春秋时期:巴国十几万百姓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巴国,周朝,历史解密

    如果说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当中躲避秦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隐居人真的存在,那这些人一定就是巴国人。我们一直称四川盆地一带为巴蜀,就是因为在先秦时代哪里存在这两个国家,巴国和蜀国。巴国是一个曾经创下过辉煌青铜器文明的奴隶制国家,在被后来的秦国击败并吞并之后,巴文化消失直至湮灭。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

  • 清朝当初没有闭关锁国的话 清朝最后会成为一个强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清代闭关锁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当初没有闭关锁国的话,清代又会是什么样的?清代会不会成为一个强国?其实早在明代的时候就开始实行海禁了,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宣扬大明国威,但是面对沿海地区严重的倭寇问题,海禁就慢慢的变得更加严格执行了,正是由于大面积

  • 他是韩信的曾孙被汉武帝召入宫中,最终却给家族抹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嫣,汉朝,历史解密

    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虽然他后来背叛了大汉投靠匈奴,但是他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韩嫣是韩信的曾孙,一度是汉武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但韩嫣最终却给家族抹黑,他成为了历朝历代史官们口诛笔伐的对象。汉武帝是个男女通吃的主,他不仅喜欢女人,也喜欢男人。当时汉武帝有两个男宠,一个是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另外一个就是韩嫣

  • 此人犯了死罪,皇帝知道他名字后竟免他五次不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范仲淹,宋朝,历史解密

    提起范仲淹,可能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著名诗人。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脍炙人口的名句。实际上,范仲淹流传后世的作品少得可怜,寥寥数首。但是,在文坛外的他,花了一生的时间创下无数功业,是一名真正的为国家着想的“完人”。历史上的范仲淹,身份是多样的,他不仅仅是一

  • 揭秘:为何张飞的两个女儿都成了刘后主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后主刘禅,三国时期风云人物刘备的儿子,蜀汉政权的第二位皇帝,也是蜀汉的亡国皇帝。史载,刘备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虽出身布衣,但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英雄,以“仁德闻名天下”,一生戎马征战,最后奠定了与魏、吴鼎足而立的蜀汉政权,用曹操谋士荀彧的话说:“刘备,英雄也!”《三国志》对刘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