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仇池政权历史介绍

仇池政权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522 更新时间:2024/1/19 19:27:50

仇池是东汉建安年间氐人杨腾率领部众迁入的定居地,他的后人在晋朝及南北朝时期在那里建立了氐族政权。杨氏家族本来是略阳清水氐人,在秦、汉时期一直定居陇右。[1]东汉建安年间,杨腾率领部众迁到仇池。三国时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氐王阿贵汇合共同反抗曹操。后因战败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其余部众被曹操迁至扶风、天水一带。

1、前仇池

西晋武帝时,杨飞龙受晋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以外甥杨茂搜(原名为令狐茂搜)为养子。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杨茂搜率部落四千家迁到仇池,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氐族部众拥戴称王,始建前仇池国,称仇池公,其辖地有武都、阴平二郡。

317年前仇池分裂,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号左贤王,屯下辨。其弟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徽县),今陇南地区大部都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其后兄弟内斗,国力日弱。371年,前秦皇帝苻坚遣将杨安攻仇池,城破之后,将氐族人迁徙到关中一带,前仇池国灭亡。

世系

杨茂搜:296年-317年,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

杨难敌:317年-334年,前赵封为武都王。

杨毅:334年-337年,自号龙骧将军、左贤王、下辨公。

杨初:337年-355年,东晋初封他为仇池公,后改封天水公。

杨国:355年-356年

杨俊:356年-360年,东晋封为仇池公。

杨世:360年-370年

杨统:370年(有争议)

杨纂:370年-371年

2、后仇池

前秦瓦解时,苻坚女婿杨定率部众返回陇右,385年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招纳氐、汉民自立。4年后占领了天水、略阳、陇城、翼城等地,自号陇西王。 394年与西秦乞伏干归战,失败被杀。堂弟杨盛继位时,辖区只有武都、阴平两处城池,不久国土又扩张至汉中、祁山。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后仇池国为北魏所灭。

世系

武王(杨定):385年-394年

惠文王(杨盛):394年-425年,宋封为武都王。

孝昭王(杨玄):425年-429年

杨保宗:429年,逃到北魏后被封为武都王。

杨难当:429年-442年,在436年自称大秦王,440年复称武都王。

杨保炽:442年-443年

氐族散亡

杨茂搜的后人在仇池一带相继建立政权,被称为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及阴平国;580年沙州氐族首领杨永安因出兵帮助北周益州总管王谦起兵声讨权臣杨坚,被杨坚派兵灭亡,部众遂散处各地,氐族逐渐消失。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命其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九品中正制是由

  • 东晋算正统王朝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西晋灭亡的前后,西晋宗室子弟司马睿在江南士族的支持下,在吴国故地重新开张,重建晋朝朝廷,历史上,将这个晋朝称之为东晋。东晋虽然偏安南方,但是却从来没有丢失掉自己的气节,也从来没有向异族低头俯首称臣。为华夏文明保留了最后一点血脉,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意义是巨大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被忽视和低估的王朝,它虽

  • 西晋军事制度与军事力量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西晋国祚51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西晋代魏后,灭刘蜀、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那么西晋时期的军事制度、军事力量如何? 晋朝的军事制度沿袭曹魏,采用世兵制。晋武帝颁布去州郡兵及封国制,并任众王都督诸州军事。东晋兵制袭用世兵制,并以募兵制补充兵力。由于中央衰落,军力外重

  • 东晋门阀政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八王之乱后期,惠帝子孙全都死亡,惠帝兄弟成为其时司马皇统中血统最近的亲属。成都王颖抢得了皇位继承权,称皇太弟,居邺城遥制洛阳朝政。东海王越是八王之中最后参与乱事的藩王。按血统关系说,东海王越是司马懿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王司马泰之子,于武帝、惠帝皇统是疏而又疏,同成都王颖居于惠帝兄弟地位者大不一

  • 唐朝时期西边大国吐蕃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噶氏家族的专权与衰落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孙芒松芒赞(《新唐书》作乞黎拔布)继位,国事由大相噶·东赞代行,是为噶氏家族专权之始。噶·东赞当政期间,抚服边地,规定赋税,区分“桂”(武士),“庸”(奴隶)等级,清查户籍,促进了吐

  • 中国古代回纥汗国历史介绍 回纥民族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回纥的名称与起源回纥一词为维吾尔这一名称的古译。在传世的古突厥文碑铭,如回纥《磨延啜碑》(《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 碑》)中,作Uyghur(音),一般认为其意为“联合”。汉文译名最早见于《魏书·太祖本纪》登国五年(390)春三月的记载,作“袁纥&r

  • 唐朝在边疆设置的六大都护府分别是?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王朝建业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不仅改郡为州,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还逐步确立了府制。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为三种类型:府、都督府、都护府。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

  • 唐朝的科举竞争究竟有多激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的录取比例相对偏低,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到唐高宗时,录取比例开始上升,特别是在

  • 隋朝的政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1、中央制度隋文帝杨坚即位后,首先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监,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府。”以强化中央集权和

  •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大运河,这个名字,仔细划分,下面有两个系统:一个叫京杭大运河,另一个叫隋唐大运河。它们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运河,时间不同,地理不同,总之,虽然都叫大运河,但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系统。迄今为止,许多人都弄不懂,一提中国大运河,就以为是京杭大运河,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个什么隋唐大运河。 这就需要细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