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风歌》的第四句存在么

《大风歌》的第四句存在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845 更新时间:2024/1/3 9:26:55

在我们的印象中,诗歌一般都至少是四句。就算在远古时期,一开始的诗歌,至少也是四句,比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算是在刘邦那个时代,一首简单的诗歌,也至少是四句。比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是四句。

之所以诗歌至少是四句,那是因为文意有这么一个规律,只有四句及以上,才能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后人甚至因此总结出诗歌的结构应该是“起、承、转、合”四部分。就算发展成了八句的律诗,甚至是长诗,也是“四部分”这样的机构。不仅仅在诗歌中,在其它文学体裁上,也大致是“四部分”。比如我们说讲一个故事,应该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也说的是这种“四部分”的结构。

但是刘邦写的《大风歌》,却只有三句,让人觉得非常遗憾。那么,刘邦为什么只写了一首三句的诗歌呢?有没有第四句呢?如果有第四句,那么第四句是什么呢?他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刘邦想写的这首《大风歌》,肯定是有第四句的。确实也是有难以言说的原因,最终他没有完整地写出来。那么,这个难以言说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邦写的这首《大风歌》的这三句。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讲的是天下大势。就是说当时处于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暴政,造成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接着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响应,六国旧诸侯后代,也趁机招募军队,想要复国。因此一时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这里刘邦讲的是一个背景。这一句,相当于诗歌中的“起”。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讲的是刘邦打天下的过程。虽然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实际上非常狼狈,整天被项羽打得疲于奔命。但不管怎么说,他最终取得了胜利。取得了胜利,自然就应该嘚瑟一下。“威加海内”,衣锦还乡。在那个年代,礼教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衣锦还乡”就是成功的标志。项羽说,要是发达了不回故乡,如“锦衣夜行”。刘邦当然也得来这么一出,回故乡去嘚瑟一下。这一句,相当于诗歌写作的“承”。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讲的是天下虽然打下来了,但是并不表明就很太平了。项羽当年就打下了江山,可是接着大家就反叛。他刘邦现在也打下了江山,但说老实话,他刘邦还不如当年的项羽。因为由于刘邦一直打败仗,相当于这江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打下来的。刘邦只有把他们消灭了,他心里才踏实。于是,他掀起了一场“杀功臣”的运动。结果把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大臣都杀光了。

但是,杀光以后,却并不让刘邦心里平静。因为在他打江山的过程中,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韩信这样的人,才确实是能战善战的。要让身边那些发小哥们儿,比如樊哙、周勃曹参灌婴等人来保江山,显然是不可能的。

前不久,刘邦刚和匈奴打了一仗,结果被围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这事充分证明,没有韩信等人,他确实很难保住江山。所以,新的忧虑又起来了。这一句,在诗歌写作中,相当于是“转”。“转”以后,诗歌其实还没有写完,还有一句“合”。而且,很显然,刘邦确实也需要来一句“合”。

对于刘邦来说,打下江山,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接着是保江山的问题。只有把江山保住了,并顺利延续下去,一世二世乃至万世,他的目标才算达到了。这样“合”,才算“合”得漂亮。但实际上,刘邦想要实现这个“合”,却非常困难。除了没有人能为他守住江山以外,还有一件事让他忧虑不已。就是他的太子刘盈,能不能把江山传下去。

他一直对刘盈不满意,想要换一个太子,让刘如意当接班人。但是,让刘如意当接班人,其实也不是更好的选择。一来,吕后在朝中的实力太强大,很多老臣都支持他。二来刘如意又太年幼,戚夫人除了会跳舞外,似乎别的又不行。究竟该选刘盈为接班人,还是选刘如意为接班人,他其实一直举棋不定。如果接班人不落实,很难保证江山能够延续下去。

而这一点,甚至是比无猛士守四方,更让他焦虑。不过,所谓“家丑不可外扬”,这个话涉及他儿子的问题,他又怎么敢说出来呢?再一点,古人讲究“君权神授”,也就是说,他的江山是上天给予的,是肯定能够传下去的。不管哪个儿子继位,都肯定能传下去。也就是说,这件事是不用讨论的。既然是不用讨论的,用得着写出来吗?

左右为难的刘邦,左思右想,真正要写的话,恐怕只能不痛不痒地来一句“惟愿江山兮万年长”了。

不过这种大白话,相当于画蛇添足,没什么意义。所以,刘邦最终也就只写了一首三句的诗歌。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太监为什么能贯穿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太监制度为什么能贯穿历史?但是接着我们可能就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何古代皇宫中,皇帝总是钟情于太监?偌大的皇宫中除去皇帝和女人就剩下太监了。有些观众可能就想到了某些原因,那么来汇总讲一下。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洪秀全当年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在其声势达到顶峰的时候,他们占据了南京,而且洪秀全还建立了气

  • 太监最后都去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清朝灭亡后,皇宫中的“下人”基本上都被遣散了。这些“下人”主要指的是太监和宫女。由于太监和宫女没有一技之长,被遣散之后,如何生存就成了问题。或许宫女还要稍微好一点,毕竟年纪不大的话,还可以嫁人过日子。但太监就不一样了,本来身体就有缺陷,

  • 古代寺庙的收入来源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在古代当一个和尚可是不容易的,起码在唐代就要有“证件”才行,这个证件就是“度牒”。如果那么多人去当和尚了,谁来种田养活国家?皇家自然要控制僧尼的数量,只有有了度牒这个证件的人才能享受朝廷给予的优待。即使这样一个大的寺院少说也有几百个僧人,这些人都不事生产,那么他们靠什么生活呢?皇家的赏赐首先是土地了

  • 战场上的尸体为什么不能随便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都说战场是最无情的地方,到处充斥着杀戮与危机,尤其在现代拥有枪炮等武器的战场,也许前一秒还在跟你一起冲杀的战友,下一秒还没看到敌人可能就已经死了。你永远也不知道子弹会什么时候穿过你的身体,你也永远不知道,你在战场上到底能挺过多久。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真正的战士,只有战死,没有吓死,即使战争留下的只有

  • 皇帝选妃哪项检查最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中国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代表。而一国的皇后,则是天下女人最大的梦想。皇后统领后宫,为世间所有女子所景仰。更不用说那些厉害的皇后了,光是半边天,和皇帝平起平坐还不够,甚至还能只手遮天。不过皇后这位置并不是那么好坐的。三个女人一台戏,更不用说后宫之中那千千万万的女子了。皇后不但要为老公挑选妃嫔,还要管

  • 1898年3月12日:田汉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寿昌,乳名和儿,笔名有田汉、陈瑜、伯鸿、汉儿倚声、首甲、绍伯、漱人、陈哲生、明高、嘉陵、张坤等。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他创作歌词的歌曲

  •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

  • 1824年3月12日:基尔霍夫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古斯塔夫·罗伯特·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4年3月12日~1887年10月17日),德国物理学家,出生于柯尼斯堡(今天:加里宁格勒)。他提出了稳恒电路网络中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两条电路定律,即著名的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解决

  • 1084年3月13日:李清照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

  • 1999年3月12日:梅纽因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年4月22日-1999年3月12日),美国小提琴家,犹太人。7岁在其师帕辛格指挥的旧金山交响乐队伴奏下演出拉罗《西班牙交响曲》,被誉为20世纪音乐史上“罕见的神童”。曾在纽约交响乐队伴奏下演出贝多芬小提琴家的行列。与欧洲、美国的主要交响乐队伴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