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日本究竟是不是无条件投降?

揭秘:日本究竟是不是无条件投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775 更新时间:2024/1/19 12:22:26

对于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败,我们习惯性地称其是“无条件投降”。事实上,相对于德国而言,日本的投降其实是“有条件”的。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日本当局对于是否接受,意见不一。首相铃木贯太郎主张对其“置之不理”,“为战争到底前迈进”。随后美国对日本使用了原子弹。

日本军政首脑见战败已成定局,遂主张“护持国体”,即在保留天皇制的前提下,向盟国投降。军方不满足于此,还要提出自行处理战犯、自主解除武装、同盟国军队不进占日本本土或仅限于象征性驻兵等条件。在8月9日的御前会议上,最终由裕仁天皇“圣断”:“仅以确认皇室和天皇统治大权为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0日,日本通过中立国瑞士和瑞典,照会美、英、中、苏四国,表示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但“附以一项谅解:上述公告并不包含有损天皇陛下为最高统治者的权利的任要求”,“日本政府竭诚希望这一谅解能获保证,并切望迅速对这种保证予以明确表示”。

收到日本照会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命国务卿起草了一个答复草稿,并电告中、英、苏三国领袖。草稿中规定,“从投降时刻起,日皇和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即须听从盟国最高统帅之命令,以便采取他认为适宜于执行投降条款的步骤”,变相承认天皇政府的合法地位(盟军占领德国后,德国原中央政府即被解散);又规定“日本政府的最后形式将按照波茨坦公告,依日本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确定之”,为保存天皇制预留了空间。蒋介石回复杜鲁门,同意草稿中的“一切条件”。

8月14日,收到盟国回复的裕仁天皇在御前会议上说,“关于国体,敌方也是承认的,我毫无不安之处……如果继续战争,无论国体还是国家的将来都会消失,就是母子都会丢掉。如果现在停战,可以留下将来发展的基础。”在后来的“玉音放送”中,他再次强调,结束战争,“朕于兹得以护持国体”。

以上种种事实说明,日本是在获得了盟国不立即废除,甚至保留天皇制这样一个许诺后,才接受《波茨坦公告》的。

提前向日本告知“宽厚”的投降条件,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名义上,德国与日本都是对盟国“无条件投降”,但实际情况并不相同。1944年2月,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解释:“‘无条件投降’一词,并不意味着德国人民将受到奴役或灭亡。但是它却意味着盟国在受降时不受任何条约或义务的约束……如果说我们是受着什么义务约束的话,我们只凭着自己的良心对明负有义务。我们并不因订立契约的结果而对德国人负有义务。这就是‘无条件投降’的意义。”

在对德问题上,丘吉尔一直坚持上述观点,主张“没有必要把我们将来的政策告诉德国人——他们必须无条件投降,然后等待我们的决定”。在英、美、苏三国签署的《雅尔塔会议公报》上即规定:“我们已就共同的政策与计划商得同意,以便实施在德国武装抵抗最后被击溃后,要共同使纳粹德国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条款。这些条款,在最后击溃德国之前,将不使人知道。”

对日的《波茨坦公告》显然与此不同。盟国不仅向日本公布了具体政策,还给予了一些看上去相当“宽厚”的许诺。如公告第九条规定,“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返其家乡,得有和平及生产生活之机会”;第十一条规定,“日本将被允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须及可以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但可以使其获得原料,以别于统制原料,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可准许”。盟国最后承诺,“上述目的达到及依据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倾向和平及负责之政府后,同盟国占领军队当撤退。”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日本有条件投降”,有一种论据认为:“盟国在受降书上把原定要求‘日本国’无条件投降改为‘日军’无条件投降”,以表明“日本政府”没有“无条件投降”。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成立。首先,德国的投降书中说,“我们的陆、海、空军的所有武装力量以及现在由德军统帅部指挥的一切兵力向红军最高统帅部,同时向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无条件投降”,也仅说德军投降,而未言及德国政府。

其次,在日本给盟国的投降书上,虽只有“日本帝国大本营与所有之日本国军队以及日本国支配下任何地带之一切军队,对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的话,但在给中国的投降书上,则明确说,“日本帝国政府及日本帝国大本营已向联合国最高统帅无条件投降”。因此绝不仅是日军“无条件投降”。

总而言之,日本政府在“名义”上,确属“无条件投降”;但就其“实质”而言,这种“无条件”,是有其前提的。盟国对保留天皇制的暗示,以及在《波茨坦公告》中的“宽厚”,对日本投降起到了加速作用。

标签: 投降日本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秘:清朝的宫女们为何有一部分不能住宫内?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清朝宫女们,一般住宫内“集体宿舍”,为何一部分人不能住宫内?历史上的故事总是别样的精彩,让人总是觉得有探究不完的内容和看点,而且除了古时候帝王们的丰功伟绩还有嫔妃们的各种争斗事宜以外,也存在的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却很又吐槽点的东西,就比如说今天小编要讲的大清时期和宫女们有关的事情!或许大家都会认为

  •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没有儿子,娶了黑奴后生下一代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昱,晋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司马昱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我们都知道,古代医疗环境水平低下,因此新生儿存活的几率并不高,有的小孩顺利出生,可是在几个月,或者几年后就会夭折,在这时候,也就没有了皇家与平民家之分,有很多帝王家,他们的儿子甚至也会在出生不

  • 为什么说家丑不可外扬 这句话又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古代,家丑,历史解密

    俗语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丑:羞耻;扬:宣扬,传播。家庭内部不体面的事情不向外人宣扬。那么句话是怎么来的呢?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重视家庭血统,门第尊卑。官位高低、社会地位全由此决定。所以,门阀观念相当浓厚。另一方面“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也越来越严。由于一些名门望族的男女

  • 唃厮啰做出的成就有哪些 有关于他的评价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吐蕃,历史解密

    唃厮啰(997—1065年),清人译作嘉勒斯赉,唃厮啰政权的创建者。原名欺南凌温。吐蕃王朝赞普后裔,宋代青唐吐蕃首领。成就及评价主要成就吐蕃俗尚贵种,重血统,故诸族竞相拥之。后为宗哥族首领李立遵、邈川族首领温逋奇以武力挟至廓州(今青海化隆县群科古镇),尊为“赞普”。不久,将王城迁至经济比较发达的宗哥

  • 姜子牙的后人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被周王以残忍手段烹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姜子牙,周朝,历史解密

    有人问,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后人,为何被周王以残忍手段烹死?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周文王、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帮助下伐纣灭商后,建立了西周,周武王封姜子牙为齐国国君,姜子牙经商做生意不是那块料,但治理国家却是非常内行,他采取“因其俗,简其礼,通商之工业”的治国政策,为齐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结果后面

  • 金国被蒙古攻击的时候,为什么会迁都到到开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金朝,历史解密

    金国是从东北发迹的。女真族最早是靺鞨部落一部分。女真人的第一代先祖,起源于黑水靺鞨,生活在黑龙江地区。女真人最早建立的都城叫上京,也就是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会宁府。1153年的时候,金海陵完延亮把都城迁到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金国人称为中都。1214年的时候,金宣宗害怕蒙古人再次南下攻打中都,因此

  • 硫磺岛战役打得到底有多残酷 第一天的战斗中美军就消耗炮弹38550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日本,历史解密

    昭和十九年,位于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师团长栗林忠道望着从日本本土运过来的陆军士兵和大量的高射炮,以及远程火炮。他心里清楚,这个小岛会是他们这群人最后的归宿。来自太平洋的风吹到了栗林忠道的脸上,他觉得带着海腥味,不舒服。但是他更清楚,接下来的日子,这种海腥味会带着血腥味让他领略到真正地狱的味道。随着太平

  • 宋朝经济简介 该经济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南宋,宋朝,历史解密

    宋朝经济介绍的是中国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宋朝的时候中国很富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开封,位于豫东平原的中心,又称汴梁、汴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九帝,是当时著名的文

  • 曹魏不过三代帝王,为什么会被内部司马氏吞噬?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懿,三国,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的曹氏和夏侯氏同穿一条裤子,这是看过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氏夏侯氏是官宦世家,曹操父亲曹嵩在汉灵帝时期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不是因为曹嵩多厉害,而是他的养父曹腾是权宦,侍奉了汉室四代天子,名望颇高,曹嵩凭借着养父的香火情步步高升。东汉末年曹操参加群雄逐鹿,曹魏势力自此成。谁曾想,曹魏不过三代帝

  • 金朝灭亡时场景是什么样的?京师百万民众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金朝,灭亡,历史解密

    金朝灭亡时场景有多惨烈?皇帝自杀妃嫔全被俘,京师百万民众死亡,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从卫绍王完颜永济开始,蒙古持续对金朝进行猛烈的进攻,并迫使其将都城迁往汴梁,仅在中原地区苟延残喘。等到金哀宗即位后,面对风雨飘摇的局势,尽管他有匡复之志,但怎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