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海上丝绸之路为何最终走向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最终走向衰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877 更新时间:2024/1/19 2:31:17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福建省泉州市出土了一艘宋代古船,据考古专家测算,这条船长约三十米,宽十米,吃水将近四米,排水量大约四至五百吨,载重量为两百吨,值得一提的是,这艘船采用了先进的水密隔舱技艺,意思就是说,整个船舱被隔舱板分成多个舱区,各个舱区互不相通。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在航行过程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进水,也不会影响其他舱区,使整艘船不至于沉没。这项技艺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西方国家至少先进了八百余年,然而这还只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

宋代的船不仅制作精良而且还装配了指南针。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最早人们用它来看风水,直到北宋末年,指南针才开始应用于航海。这项伟大的发明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来说,贡献是极为巨大的。

有了它,宋朝的货船就能走出中华,发展海上贸易。汉唐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大都是通过陆路进行。汉武帝数次派人出使西域,唐太宗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都是为了打通陆上商路,此后波斯、大食等国的客商云集长安,长安得以发展成了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

史进入宋代,我国的对外交流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海运贸易逐渐取代陆路贸易,成为了对外交流的唯一途径。宋朝的统治者们非常有商业头脑,他们公开鼓励甚至推崇人们经商,在以往的朝代,商人往往都是最被人看不起的,士农工商,商人在最后一等。但宋朝不同,因为有了皇帝的推崇,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从此人们对这个职业不再另眼相看,很多普通百姓开始经商,结果就造成了一个现象。

宋朝商人们开始乘船出海,外国客商们也开始云集中国,将中国盛产的丝绸和瓷器等物,经东南亚,穿印度洋,运往东非和欧洲,由于商品主要以丝绸和瓷器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又叫做海上陶瓷之路。

随着海上航运的日益繁荣,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海港城市。其中最大的贸易港当属福建泉州,王安石变法后,北宋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外商和征税,市舶司的税收极为丰厚,用《宋会要辑稿》中的话来说就是,市舶之利最厚,动以百万计,远胜取之于民。

不过,宋朝的税也不是白收的,他们也为商人们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比如说当时有一位东南亚的外商突发重病,不幸在泉州去世,留下了一大笔财产。很多人觉得这就是无主财产,完全可以充公。但宋朝市舶司的官员们,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外商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已经非常不易,如今又遭遇不幸,怎能再占有他的财产呢?

于是官员们从市舶司的登记表中查到了这位外商的国籍和住址,派遣专人将这笔钱送到了外商家人的手中。家属收到钱后,非常感动,为了表达谢意,还专门修造一座佛塔,为宋朝祈福。

这些小事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宋人的口碑也正是在这一点一滴中得到了外商们的认可。慢慢的,泉州港发展成了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财大气粗的泉州因此一举超越扬州,成为了当时全国最繁华的一座城市,以至于很多南宋皇族都纷纷离开临安跑到了泉州居住。

南宋灭亡后,元朝仍维持了宋朝制度,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并没有随着宋朝的灭亡而消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就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港。泉州从此成了元朝的摇钱树和聚宝盆,为元朝贡献了大笔的赋税。

明朝时期,虽然朱元璋撤销了市舶司,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但明成祖朱棣继位后,郑和七次下西洋,又开创了一个海运的新时代,将航路拓展到了全球,标志着海上丝路达到了极盛时期。

然而到了清朝,统治者对海禁的管理更加严格,甚至到了片板不得下海的地步,对外贸易只局限在广州一地,东南沿海大批港口纷纷衰落,在加上鸦片战争后,海权的丧失,西方列强利用鸦片肆意掠夺中国资源,最终导致繁荣的海上丝路在清朝走向了衰落。一条海上丝路,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非遗瑰宝,需要每个人的力量一起来守护。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01年4月20日:梁思成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 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于当时奥匈帝国的因河畔布劳瑙,1914年8月,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9月,加入德国工人党(纳粹党)并担任党主席

  • 268年4月20日:王元姬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王元姬(217年-268年4月20日),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人。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王朗之孙女、王肃之女,晋文帝司马昭妻子,晋武帝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的生母。王元姬出身东海王氏,幼时便通《诗经》、《论语》,嫁司马昭后竭尽妇道、谦虚谨慎。其人颇有远见,曾预言钟会谋反之事。泰始元年(265年),司马

  • 1893年4月20日:胡安·米罗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和毕加索、达利齐名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一。在1920年代中期,他在他的新天地中,探索了非常困难的一些方面,从《哈里昆的狂欢》的复杂性,到《犬吠月》和《

  • 2010年4月20日:多萝西·海特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多萝西·海特(Dorothy Height,1912年3月24日-2010年4月20日),美国“民权运动教母”。1912年3月24日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她的父亲是一名建筑承包商,母亲是个护士。人物生平海特小时候患有哮喘,家里人甚至没有指望她能活着长大。但是,体弱多病并没有阻止海特走上为黑人弱势

  • 大萧条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这一危机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力强的特点,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大萧条是现代社会持续时间最

  • 234年4月21日:汉献帝刘协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东汉王朝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幼为董太后抚养,举止端庄,时称“董侯”。汉少帝即位,封为渤海王。经历宦官之乱,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九月初一甲戌日(189年9月28日),在司空董卓拥立

  • 1910年4月21日:马克·吐温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

  • 1782年4月21日:福禄贝尔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德语: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1782年4月21日-1852年6月2日),德国教育家,被公认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几个教育家之一。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他的教育思想迄今仍在主

  • 1999年4月21日:苏雪林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苏雪林(1897年3月26日—1999年4月21日,享年102岁),女,原名苏小梅,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笔名瑞奴、瑞庐、小妹、绿漪、灵芬、老梅等。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由法回国后,又以字为名,即苏雪林。籍贯安徽太平县岭下村,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