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巢起义最后的结局

黄巢起义最后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301 更新时间:2024/2/5 12:58:15

唐朝末年,曾经爆发过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黄巢

874年,河南地区连年发生水旱灾害,老百姓饥无食,冻无衣,到了“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的境地,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揭竿而起。贩卖私盐出身的黄巢曾几次应进士不第,内心早就有“冲天香阵透长安”的想法,见到这种形势,遂举旗起义。

在他的带领下,农民起义军纵横中原,转战南北,于880年攻占长安,建立起了大齐农民政权,黄巢自称皇帝,封妻为皇后。此后,义军受到了唐朝各地武装的包围,虽然想尽办法,但军事上出现了节节败退的局面,义军得不到充足的供给,长安粮食严重不足,许多将士只能以树皮野草充饥。

883年四月,唐王朝纠集的方镇武装从四面八方向长安发动进攻,黄巢力战不胜,率义军15万撤离长安。唐军在后面紧追不舍,经过数十次大小战斗,义军损失惨重,黄巢率残兵败将从河南撤到山东。884年六月,黄巢退至河南和山东交界处时仅有散兵千人不到。

对这样一个几乎已彻底推翻唐王朝统治的杰出人物,黄巢最后的结局,一千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黄巢究竟是被杀还是自杀,或者是逃脱后当了和尚,人们十分热切地盼望学术界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然而直到今天,学术界的意见仍然无法统一,几种说法都有事实依据,难以速下一个定论,所以黄巢的最后下落仍然是个历史之谜。

有一种看法认为黄巢是兵败被杀的。这年的六月十五日,黄巢义军被唐军追至山东瑕丘(今山东兖州),黄巢与唐军殊死激战,手底下的士兵几乎全部战死,黄巢与其外甥林言退至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这时,林言见大势已去,想保住自己的性命,乘机杀了黄巢及二弟邺螂、黄揆等七人。林言拿了黄巢等人的首级打算向唐军将领时溥献功,在路上却遇到了一支唐军,他们杀了林言,将林言和黄巢等人的首级一并献给时溥。根据这种说法,黄巢是兵败被外甥杀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旧唐书》,今人的一些著作也采用这种说法。

第二种观点认为黄巢是自杀而死的。宋代欧陽修《新唐书》说时溥派将领李师悦领兵万人尾追义军不舍,在瑕丘一战,黄巢身边人马丧亡殆尽,退至狼虎谷。黄巢感到自己无路可走,遂对外甥林言说:“我本想讨伐奸臣,洗涤朝廷,但现在看来已经不行了。你如果拿了我的首级献给唐朝皇帝,一定能因为奖励取得富贵,这个好处就不要留给他人了。”言毕,黄巢转过身来等待林言动手,然林言实在下不了手。

见林言没有动静,黄巢就举剑自刎,但割了几下并不成功。林言不忍心看到黄巢这样痛苦,进一刀将黄巢杀死,并将黄巢的几个兄弟和妻子的首级—一割下,全部盛在盒子里,打算献给时溥。半路上碰到唐军,林言自己也被杀身亡,至于好处,根本就没有拿到。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也看到了这类讲法,但没有直接采用,而是放在《考异》中。他看到的书叫《续宝运录》,内容大致一样,但黄巢外甥的名字成了朱彦。

黄巢是自杀而死的观点,受到了当代一些学者的怀疑和否定。方积六先生在《黄巢起义考》一书中认为黄巢起义前后有10年,始终是英勇顽强地抗击唐军,即使到了局势十分危急时,仍是率领义军向当初起义的发源地山东地区撤退,企图保存力量。说他在撤往以前根据地的途中突然改变主张,让别人拿了他的头去向敌人乞求富贵,是缺乏可信程度的。

一些学者认为有关资料在谈到追杀黄巢的唐军首领时前后不一,杀死黄巢的外甥姓名也不尽相同,一会儿说他是时溥的将领,一会儿说他是黄巢的上将,极其混乱。至于杀死黄巢的时间、地点也出入较大,说黄巢是死在战场,不管是被杀还是自杀,都有很多疑点。

第三种观点是黄巢兵败后遁逸为僧。这种说法主要以宋朝的野史、笔记小说为主要依据,认为义军战败后,黄巢没有死,而是虎口脱险,做了和尚,并得以善终。宋朝人王明清《挥麈后录》转录五代王仁裕《洛城漫录》说五代张全义为洛陽留守时,在一批僧人中看到了黄巢。

又转引宋初陶穀的《五代乱离纪》说黄巢逃跑后,剃发当了和尚,曾经写过一首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危栏看落晖。”当时人认为后来黄巢住在明州雪窦寺,人称雪窦禅师。雪窦寺有黄巢的墓,每年当地官府派人前去祭扫。邵博的《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17中也谈到了黄巢当和尚的事情。他说时溥献给唐僖宗的那个黄巢头是假的,东西二京的老年人都说其实黄巢没有死,从泰山狼虎谷逃了出来,装扮成僧人投奔到河南尹张全义处。

张全义原是黄巢的旧部,这时假装不认识,为黄巢造了南禅寺居住。邵博多次到洛陽南禅寺游览,见到墙壁上画着一个僧人,状貌与一般人相差不大,但两眼像蛇眼一样凶狠,这人就是黄巢。庙里的老僧人对邵博说有黄巢以前写的绢本十分稀奇,上面有黄巢的一首诗。据邵博记载,诗的内容与上面陶穀所记基本相同。

黄巢逃脱后当了和尚,投奔张全义,或说后迁居明州雪窦寺,这样的述说在吴曾《能改斋漫录》、张端义《贵耳集》、罗大经《鹤林玉露》、周密《志雅堂杂钞》等书中都有,被描绘得十分生动细致,因而有许多人认为是值得信赖的。对此,宋代人也有不同意见,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指出,流传的黄巢诗作,是后人取唐朝大诗人元稹的两首《智度师》诗拼合而成的,属于伪作,但他对黄巢遁逸为僧并未加以直接否定。

黄巢出家当了和尚的这种说法在今天的学术界也很有市场,一些人认为时溥送到四川给唐僖宗看的黄巢头肯定是假的。林言杀黄巢后,先将头送到徐州的时溥处,但狼虎谷到徐州相距五六百华里,快马也要三天路程,而徐州至成都行在所,相距三四千里,即使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也需20天。

当时是六月盛暑,放在盒子里的首级恐怕早已腐臭不堪,唐僖宗怎么能认得出?更何况黄巢兄弟六七人,难言其中没有长相差不多的头颅。他们认为黄巢逃跑也有现实条件,围剿义军的唐军之间相互矛盾重重,还不断发生火并。一些地方势力为了要挟朝廷,在围剿时真真假假,有时谎报军情,有时围而不剿,甚至有时还故意放走义军,将义军击散了事。

黄巢在几次面临灭顶之灾时都能安然无恙,化险为夷,都与当时唐末军阀之间、军阀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有关。即使到了义军主力被歼后,对那些潜逃和躲藏起来的义军将领,在军阀割据的局面下,也根本不可能穷追猛打。

一些学者认为唐朝是一个佛教非常发达的时期,黄巢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早就有遁入空门的思想根源。在韶州的南华寺,保存了黄巢于877年写的《斋僧文》,自称是率土大将军。在安徽歙县昭庆寺,也有黄巢的《斋僧疏》碑文,讲到他打算舍银六锭,斋一千僧人。当黄巢确信起义失败无疑时,他的意志消沉了,甚至对他的过去表示怀疑,他就完全有可能选择出家寺庙的这条道路,这是历史给他的安排。

在那些官修或钦定的史书中,是决不敢直书黄巢遁逸逃脱之类的事情,他们对义军总是极尽诽谤歪曲,为以儆后人,总要说义军是被官军追尽杀绝的。在当时有的人为了向唐王朝邀功请赏,虚报战功,首级的真假根本是无法辨认的,即使说这些史书所记不误,但谁能保证黄巢是真的死了?

黄巢究竟是被杀还是自杀,是死还是逃走当和尚了,至今还没有一个能使人彻底相信的答案。前二种说法,大体一致,仅是被杀的细节上有差异,但见于比较严肃的历史书上;后一种说法比较戏剧性,尽管记载的都是笔记小说,但数量很多,如王明清的书,历来被认为是实录,他自称是“无一事无一字无所从来”,实在让人不能视而不见。看来黄巢的下落。依然没有谜底,仍是无法解释得清楚。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唐朝男人怕老婆的原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唐代惧内之风盛行于中唐以前,而且大多集中在上层社会的男子中,其程度在历史上堪称惧内的典型,而当时的社会舆论也并不以惧内为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中唐以前,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妇女的地位也较高,尤其在上层社会的家庭中,夫妻的地位往往不相上下,甚至,在一些家庭中,妻子的地位要高于丈夫

  • 韩国为什么姓金和姓李的多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我们对韩国再熟悉不过了,首先是距离近,我国山东省距离韩国最近的还不到二百公里。再次是历史渊源深,朝鲜半岛上的很多王朝都臣服于我国的中原王朝,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朝鲜这个国号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定的,朝鲜王朝的第一位君主是李成桂。说到李成桂,这就引出一个话题,韩国(以下包括朝鲜王国时期)人的姓氏为何

  • 嘉庆必杀和珅的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89岁的乾隆寿终正寝,权臣和珅的靠山倒了。当天,嘉庆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丧仪大事,并召朱硅迅速回京。正月初四,嘉庆谴责在川镇压白莲教的将帅冒功请赏,并解除对这件事负主要责任的和珅与福长安的军机大臣职务,命他们昼夜在大内守灵,隔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正月初五,官员纷纷上疏,弹劾

  • 苗族蛊术是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偏远的苗族聚居地区,如果小孩吃食硬物,不小心嘴里起了血泡,做母亲的便一边慌忙找针把血泡扎破,一边愤愤地骂道:“着蛊了,着蛊了。挨刀砍脑壳的,谁放的蛊我已知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随后叫小孩到大门口默念着某某人(被认为有蛊者)的名字,高声喊叫:“某某家妈有蛊啊,她放蛊着我,我知道了,她不

  • 历史上君王如何感动民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很多历史人物,靠着“感动”别人去赢得支持、帮助,成就一世英名,其“感动”别人的技艺之高,称得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了,真要排出个座次的话,皇叔刘备恐怕算得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了。刘备刘备感动的人实在太多了,刘备为救陶谦的徐州,问公孙瓒借赵云,事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为别”,此时的赵

  • 古代人主要吃什么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猪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非高大上的肉食,“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只有牛羊才是上等的肉,到了宋朝,这种饮食特点被最大限度地发挥,时至今日牛羊肉在市场上仍比猪肉昂贵。先秦时期牛羊肉便是高大上肉食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就懂得驯养“马牛

  • 2020年央视3·15晚会延迟播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经批准,为了全力做好防控新冠肺炎工作,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延迟播出,具体播出时间提前预告。3·15晚会是由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政府部门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在每年3月15日晚共同主办并现场直播的一台大型公益晚会。第一届晚会于1991年3月15日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播

  • 古人催婚手段到底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古人会被催婚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古人面临的催婚比现在还要令人“头秃”,不仅父母催,国家也催你结婚。古代的统治者对男女婚姻年龄进行严密监管,对大龄未婚青年的婚姻状况可能比你父母还要更关注,甚至强制性地举行“相亲大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我们都知道古代

  •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1944年,金庸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

  • 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