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木之变发生的原因

土木之变发生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585 更新时间:2024/2/10 10:37:25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

瓦剌即漠西蒙古,也称卫拉特蒙古。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投降,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蒙古叛犯

明朝兴起后,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大部分退回大漠,北元分裂成东、西蒙古(明朝称东蒙古为鞑靼,西蒙古为瓦剌),彼此互争雄长,内斗不休。即便如此,终明一朝,也无法根除来自蒙古的巨大威胁,蒙古骑兵始终对明朝北方边境进行袭扰和掠夺,双方冲突不断。史书记载:“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云。”指的就是明朝政府长达200多年对北边蒙古的防御。

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别遣使与鞑靼、瓦剌(又名卫拉特)“谕之通好”。瓦剌首领马哈木为借助明朝力量对付鞑靼,就向明朝称臣,明成祖亦分别封之为王。经长期征战,鞑靼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

永乐十六年(1418年),马哈木之子脱欢袭父爵为顺宁王。几年之间,脱欢攻破鞑靼,兼并其众,又统一内部,其势日张,雄视漠北。脱欢立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受明朝封为太师,掌瓦剌部实权。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位后,不仅漠南诸部全被征服,且东胁朝鲜,西略哈密,草原大半,尽为其所制。也先每年冬遣人贡马于明。起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贪朝廷厚赏,岁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不遂,即制造事端,明廷所赐财物,不得不岁有所增。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英宗亲征

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竟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他又排斥异己,陷害忠良。

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和王振带领约25万大军(号称50万)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百官护驾从征。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北京保卫战发生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北京保卫战或称京师保卫战、明京师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保卫京师之战,是指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开始的一场首都保卫战。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英宗也被俘,土木之变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危急之时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加强战备。

  • 夺门之变为什么会发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明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明代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被瓦剌胡人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被众臣推举为皇帝,是为明代宗。后来,兵部侍郎于谦成功抗敌,并与瓦剌议和,瓦剌首领也先眼见朱祁

  •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因利而散姑侄反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排他性是政治权力的几种特性之一,而权力越大,排他性越强。所以李隆基诛杀自己曾经的政治盟友、帮助其父李旦登基立有大功、同时也是自己亲姑姑的太平公主,无非还是为了权力二字。这种骨肉相残的人伦惨剧,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刚开始太平公主对侄子李隆基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认为李隆基还太年轻稚嫩。后来不知道是自己想明白

  •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政治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唐隆政变后,李旦把太平公主的封邑提高到一万户,而且突破“异姓不王”的规矩,把她三位年纪大一点的儿子都晋封为王。公主家的田园遍布京师,奴仆千人,牧马万匹,奇珍异宝、古玩玉石数不胜数。一句话,凡皇宫里有的,公主家一定有;皇宫里没有的,公主家未必没有。可太平公主并不满足。她想要的不仅是富可敌国,更希望权倾

  • 太平公主借星象逼睿宗废李隆基储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太平公主认为太子李隆基还很年轻,因而起初并未把太子放在心上;不久之后又因惧怕太子的英明威武,转而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长期保住现有的权势地位。太平公主屡次散布流言,声称“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长子,因此不应当被立为太子。”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己亥(二十二日),李旦颁下制书晓谕警

  •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因宫颈癌病逝,年仅40岁。梅艳芳(1963年10月10日—2003年12月30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广西合浦,中国香港女歌手、演员,香港演艺人协会的创办人之一及首位女会长。1982年获“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推出了个人第一张专辑《心债》。1983年,唱片《赤色梅

  • 1884年12月30日:东条英机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东条英机1884年12月30日(明治17年)出生于岩手县的一个武士家庭。在其出生后不久,便举家迁往东京。其父东条英教中将是日本陆军大学第一期首席毕业生,德国梅克尔少校的得意门生。参加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著有兵法《战术麓之尘》。东条英机是家中的长子,但事实上,他是东条英教与妻子德永千岁所生的第三个儿

  • 斜封官:太平公主卖官敛财聚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墨敕,是从内廷禁中直接发布诏令,一般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盖朱印,是一种灵活的授官形式;斜封是一种通行的封缄文书的方法。所谓斜封官,就是指皇帝书写或签署墨敕,然后将此敕书用封皮纸斜封之后送中书省(令其下牒文给相关部门,再由相关部门制作授官牒文)宣付施行。斜封官亦属墨敕授官,墨敕授官唐代前后期均有,只是中

  • 1972年12月30日:猛龙过江首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猛龙过江》(Way of the Dragon)是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出品的动作片,是由李小龙自编自导,李小龙、苗可秀、罗礼士、小麒麟等主演,该片于1972年12月30日中国香港首映。描述了一名香港青年受亲友之托,前往意大利的一家唐人餐馆,帮助老板对付黑社会分子威胁的问题。电影剧情唐龙(李小龙饰)是一

  •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太平公主丈夫薛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他的第一段婚姻是武则天安排的,武则天将太平公主下嫁薛绍,薛绍是唐高宗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也是皇室宗亲,地位显赫,但是好景不长,太平公主正怀孕时,武则天却将杀太平公主丈夫薛绍活活饿死。这是为什么呢?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之女,681年,太平公主约16岁时,下嫁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