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的坐像雕刻完成,专家看后感觉不够威严,于是决定拆除,此时,一位主任却提出了一个更好的方法,众人听后连连称赞……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领袖,中共中央在10月8日便作出了关于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
为此,全国各地有100多名雕塑设计者和工人来到北京并组成创作小组。
在初步设计中,创作小组提出将毛主席纪念堂设为两层,第一层主要由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和4个大小不同的休息厅组成。
由于北大厅是举行纪念毛主席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设计者们决定在大厅正中央安放一尊毛主席的汉白玉雕像。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众人接连创作出100多件设计稿,其形态主要分为站立和坐着两种。
在审稿时,有人提到一尊站立的雕像放在广场上当然是非常合适的,但如果放在室内就会出现空间不协调的局面,因此,小组成员们一致选定了坐像方案。
可是,坐像的设计稿中又分为坐沙发、坐木椅、坐海边大石头上,坐在大梅花树根上……
就在大家不知作何选择时,雕塑家叶毓山先生的一副设计图出现了。在该作品中,毛主席坐在沙发上,左腿跷在右腿上,面部表露出潇洒又不失亲切的神态。
这一形象十分符合人们心中的毛主席形象,就连中央领导们看了之后也说:“这跷腿坐姿很自然,毛主席以前就是这样坐在沙发上与人交谈的。”
方案敲定之后,众人开始实施。建造这尊雕像需要用到大量的汉白玉,而石料的开采任务决定交给中共房山县。
不久,县委便接到上级指示:在4个月内开采出1500立方米汉白玉。要知道,房山县的汉白玉一年最高的开采量才2000立方米,而且,汉白玉又通常储藏在30米以下的岩层中,开采起来并不容易。
面对这一重要任务,县委并没有推脱,干部们紧急成立了开采汉白玉的指挥部,并立即召开会议进行采石工作的分配和部署。
在那段时间里,全县的农民,解放军战士,石矿工人以及机关干部都纷纷来到房山西南部的山区没日没夜的苦干。
最终,全县人民开挖出4.8万立方米的土方,4600立方米的石方,成功完成了任务。
汉白玉运到天安门广场工地后,创作组的成员们也投入到了忙碌的精雕细琢阶段。
众人先是在运来的1500立方米汉白玉中,挑选出最精致的40多立方米。随后,石工们再用手中的锤和錾,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毛主席的精神风貌。
经过众人不懈的努力,这尊3.45米高的毛主席坐像最终于1977年8月10日雕刻完毕。
可是,当石像被安放在大厅中央时,大家左看右看都感觉有些别扭,这是什么原因呢?
此时,有人直言不讳地说道:“这跷腿而坐的形象不旦和礼堂的庄严肃穆不搭,而且还凸显不出毛主席的勤政爱民。”
众人听后凝重地点了点头,经过商议,大家还是决定将其拆掉,再重塑一尊毛主席平腿坐像。
就在此时,时任纪念堂雕塑创作组的韩福裕主任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说:“这项决定执行起来将会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坐像重达数吨,挪动的话必须使用大吊车,除此之外还要拆门破墙,影响会很大,倒不如在交腿部分摆放一些鲜花,营造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意境!”
这一提议听起来很不错,但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但当鲜花摆放好之后,大家纷纷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不久,邓小平也前来视察建造情况,当他看到眼前栩栩如生的坐像时,点头赞叹道:“效果不错,不必换像了。”
从此,这尊毛主席坐像便一直安放在了纪念堂中,每当人们前来瞻仰时,都会觉得主席从未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