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晋之前,门阀士族虽然拥有大片土地和人口,垄断官场。但在贤明的君主和军事势力强大的军阀面前也只能选择依附,不能做到一家独大。到了东晋,士族达到鼎盛,在中央把持朝政,在地方独霸一方。桓温桓玄父子甚至废立皇帝,改朝换代。
西晋亡国后,北方大批士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北方士族(乔姓)和南方本土士族互相结合,催生了“王、谢、陈、庾”四大士族。以王导、王墩兄弟为首的琅琊王氏拥有大片土地、大量人口,还拥有军队。这些南方士族,一是不想当胡人的奴仆,二是互相制约不能建立王朝,干脆推举一个没落的皇族当傀儡皇帝。所以整个东晋王朝一百多年都处在被士族的裹挟之中,互相利用互相牵制。
北方士族有一些投靠了胡人政权,有一些不得已在胡人那里当下层官吏。为了笼络北方士族,胡人也采用九品中正制,与士族联合,依靠他们来治理人口占多数的汉人。
强大的南北士族再辉煌再鼎盛也终究会没落直到消失。在淝水之战后南方士族开始没落,原因有三
第一,士族子弟大多不爱进入军队,一些在军中任职的将领又是夸夸其谈缺乏军事才能的子弟。导致士族的地方武装战斗力低下。
第二,淝水之战后,在东晋由北方流民组建的北府军成为中流砥柱,涌现了大批优秀出身底层的将领,比如“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寒门将领和士族大家逐渐对立起来。庶族出生的孙恩、卢循叛变以及候景之乱,大批士族惨遭杀害。宋齐梁陈也在不断启用寒门人士,以来打压士族;
第三,最致命的原因往往来源于内部。士族之间互相倾轧,让皇族有机会利用他们的矛盾而进行打压。
在北方王朝更换更是频繁,但每个政权又不得不依靠士族来提供资源和维护安定。所以有“百年王朝千年世家”之说。后来大一统的隋唐也是得势于关陇贵族的支持。
唐太宗为了集中中央政权,采用了三步。第一继续完善隋朝的科举制,第二重用关陇新士族打压关东的崔、卢、郑、王四个旧士族,第三与开国的庶族功勋结为儿女亲家。但依然打压不住七望五姓。宰相房玄龄因大儿子娶到世家女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二儿子房遗爱娶了高阳公主却反应一般。唐太宗也不得不感慨:自己的女儿嫁不出去,士家大族的女儿却挑着嫁。
唐太宗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士族问题,直到千古女皇武则天掌权。大量任用寒门任要职,扶持酷吏来俊臣等,大肆诛杀士族比如关陇长孙氏(长孙无忌)、太原王氏(高宗第一任皇后)、兰陵萧氏(高宗萧贵妃)。完善了科举,又开创武举对士族进行釜底抽薪。从此士族大家走向没落。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对士族灭门灭族,五代十国军阀混战。士族失去了土地和人口。一蹶不振。到了宋代,随着活字印刷术普及,生产力的提高,读书成本降低。大量饱读诗书的寒门庶族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社会,士族大家最后彻底消失。
当选拔人才不再以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主观意志来决定时,更多的底层人才才会有机会施展报复。当活字印刷术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可以读到书籍,阶层就不会固化在富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