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汪精卫的一生是怎样的,汪精卫儿女都是什么结局?

汪精卫的一生是怎样的,汪精卫儿女都是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066 更新时间:2024/1/28 2:54:35

说起汪精卫,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汉奸非他莫属了。汪精卫的一生都是在斗争中度过的,自小就与自己悲惨的童年斗争,长大成年后就与人家在学识与觉悟中斗争。为了报效党国,与腐败的晚清政府斗争,为与改良派斗争,与蒋先生斗争,消极思想影响他成为汉奸后与人民斗争。而他与他的后代们都有着怎样的人生境遇呢?

民国美男子斗争的一生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1883年5月4日生于广东三水一户商人家庭,“精卫”是他初出社会后给自己起的笔名,取自于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故事。在他十三、四岁时期遭遇父母相继去世。

幼时寄人篱下,并饱受家族之气。童年境遇导致他的性格自卑,为争口气他勤于学习,19岁的汪精卫养精蓄锐参加广州府试,不负众望考中秀才,且是秀才中的头筹。他在此时与自己的较劲斗争中取得初步成果。

1903年的他获得公费赴日本留学机会,1905年便凭自己努力得以谒见孙中山先生,并以此机会很快加入同盟会。此后,他成为同盟会的重要骨干,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立志跟随孙中山先生推翻清廷,恢复中华。

当时年轻气盛的汪精卫,预备做件大事证明自己能力。1910年他与黄复生暗中策划刺杀清摄政载沣,参与此事的同僚,还有他未来的妻子,一直追随他的陈璧君

但是刺杀计划败露,汪被捕入狱。他如此大胆的举动给当时的满清朝廷带来当头一棒,举国上下一片哗然,更是让当时的满清贵族人人自危。

按清朝律法,汪应判死刑。身在狱中的汪精卫也意识到自己必死无疑,主审他的肃亲王对汪精卫颇有同情,死罪能免活罪难逃,判他处以终生监禁。就在汪精卫绝望中准备把牢底坐穿时,此时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将其开释出狱。

汪精卫经此一役,虽然重获自由,但优柔寡断与自卑心理作祟,在此时更是越发地明显。生命毕竟只有一次,此次绝处逢生,以后绝无机会。

汪精卫害怕得而复失,在事情判断上越发的退缩。同时,因对肃亲王有感恩之心,于是他渐渐陷入左右为难和消极妥协之中,与自己的斗争更甚了。

全面抗战爆发后,汪在与蒋的反复斗争中,被自己恐日情绪笼罩,在纠结与错误判断中降日投敌。因为他的一系列卖国求荣的举动,最终成了抗战中的大汉奸。

最终“大汉奸”汪精卫61岁因病去世。汪精卫夫人陈璧君,一生为其留下6个子女,一人夭折,其他5个均成人。这5人如今现状如何?

子女现状

1、长子汪文婴,1913年生于法国,是汪精卫夫妻留法时期爱的结晶。由于战争爆发,孙中山先生紧急召集夫妇二人回国,为不让年幼的孩子跟随自己到处四处奔波,无奈之下将其托付于友人照顾长大。

汪文婴青年时曾留学德国,学习政治经济学,曾跟随父辈脚步,担任过汪精卫政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军需处处长。在战争结束后,他因参与错误政权被关进了监狱,经历了一段孤独悲情的时光。等出狱之后便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定居,在此终老。

2、二儿子汪文悌,1928年出生,就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因被成为汉奸的父亲牵连,后被判汉奸罪进行关押,出狱后的他前往香港从事桥梁建筑行业工作,晚年往返于大陆和香港参与许多项目。

3、长女汪文惺,1914年生于法国。由于是早产儿,小时候身体虚弱。在战争时期,汪精卫夫妇将她与哥哥汪文婴一同交给了方君瑛、曾醒照顾抚养长大。

汪文惺曾在无锡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学习,不知是否不了解自己父亲的情况,读书期间参与大量爱国活动,还与其同学一同前往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门前请愿,自愿要求参与抗战活动,为国效力,并严惩卖国贼,讽刺的是,当时的汪精卫已经是大众眼中的大汉奸了。

抗战胜利后,她与丈夫何文杰选择生活在香港,并在此工作生活了30多个年头。在港期间汪文惺曾于多所小学任教,因其三个女儿都在美国,汪文惺与丈夫晚年赴美,定居在新泽西州,晚年幸福平淡。

4、二女儿汪文彬,1920年生,早期远赴南洋,成年后隐居印度尼西亚,在印度尼西亚当地政府的医药部门做过高级主管,也许是见惯了官场与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也许是看透悟透了人生经历,后来的她抛开尘世成为一名修女;

5、三女汪文恂,于1922年出生,早年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成年后为其父亲汪精卫工作,工作内容多为整理文稿整理资料等。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只身前去香港,为此逃避掉牢狱之灾,后来在香港大学教育系工作,并成为知名教授,再也没有回到过内陆,后逝于2002年,享年80岁。

汪精卫在他一生的斗争中,从先锋革命家、伟大的政治家最后堕落成人人喊打的大汉奸,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子女都非常优秀,在各自的领域具有出色的表现,除去父亲在选择上的错误,是汉奸这一身份,他的儿女并未有大的过错或者不足。

儿女不能选择父母,在战争年代,无论是追随父母脚步也好,撇开世事独自生活也好,他们或多或少都为自己的出身付出了代价。

相较于行事作风都十分高调的父亲汪精卫,他的五个子女的为人处世都异常低调,也许是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心怀愧疚,几乎都很少与内陆有过密切接触。

随着汪精卫的去世,前一辈的轰轰烈烈与恩怨已随风而去,汪精卫的子女大都隐姓埋名低调地在国外生活,再无人涉及政治,在工作与生活上竭尽所能静默低调,晚年的生活都及其安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半老徐娘是什么意思,“徐娘半老”中徐娘是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经常会用到“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这句话来形容中年妇女风韵尚存。大家一定很好奇,这句话中的“徐娘”到底是谁,为什么这句话会流传至今呢。其实这句话是有典故的,“徐娘”可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位皇后。那么“徐娘半老,风韵犹

  • 马谡是如何失街亭的,马谡失街亭是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马谡失街亭,一直都被认为是因为马谡骄傲自大,完全没有把诸葛亮的话放在心上,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的北伐最终也失败,千百年来马谡一个人将所有的骂声都担着了。但其实也有很多人认为,其实街亭失守并不能全部怪是马谡的罪,如果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不管换做是谁,最后都不能守住街亭,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呢?1.马谡是

  •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典故出自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句话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因为不管是在课本里还是影视剧当中都会经常的出现。但是你知不知道“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句话背后的典故又是怎样的呢?其实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东吴的,吕蒙和鲁肃之间的对话产生了这一个金句。其实吕蒙的一生还挺

  • 陶谦的儿子有几个,陶谦为何把徐州给刘备不给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城)人。汉末群雄之一。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剌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

  • 展昭的老婆是谁,展昭娶了丁月华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丁月华,中国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的人物,丁氏双侠的妹妹,南侠展昭比武联姻的妻子。个人档案姓名:丁月华别名:丁女侠丈夫:展昭兄长:丁兆兰、丁兆蕙出场年龄:20岁武器:湛卢剑,后与展昭比武订姻时交换为巨阙剑。丁月华是双侠之妹,雄关总兵之女,松江豪门千金,与五鼠有一江之隔的交情,出身大家。月华长得秀美端

  • 岳飞几个老婆几个子女,岳飞有几个孩子分别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岳飞生平拒绝纳妾,但也不是一生只有一个妻子。岳飞有几个妻子呢?岳

  • 尉迟恭的武器是什么,尉迟恭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尉迟恭(公元585年658年),字敬德,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座驾:踏雪乌骓马。传说其面如黑炭。尉迟恭与秦琼为中国两位传统门神。以”勇“字出名。关于尉迟恭的武器,看门神像就知道,是紫金鞭,单鞭!但是,他的武器实际上是”槊&ld

  • 赢驷是个怎样的君王,赢驷是秦始皇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孝公到秦昭襄王是秦国崛起到成为霸主的一段关键时期。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崛起,秦昭襄王征战东方确立秦国战国霸主的地位。秦惠文王和秦武王就是一个积蓄力量的时期。秦武王在位时间短早死,秦惠文王为秦昭襄王成为霸主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是秦惠文王的出现,对秦国的强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秦献公时期,秦军与战国初期的超级

  • 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郑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期的画家,除此之外,他还是诗、书也不差,被人称为是“诗书画三绝”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代表人物,而相比其他画家,郑板桥先生只画兰、竹、石,想知道如此有个性的郑板桥是哪朝朝代的人吗?还有,郑

  • 出恭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出恭的由来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恭”是个褒义词,无论是恭候、恭谨、恭请,还是恭贺、恭维、恭喜,都是尊敬的意思。那么,怎么把含有恭敬之意的“恭”字与具有入厕如厕之意的“出恭”一词扯到一起呢?这要从明代的科举考试开始说起。明朝盛行的科举考试,要比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