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苍生问鬼神一般指贾生。《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一首以古讽今的史诗,意在通过贾谊的经历来表达诗人的怀才不遇。
出生于洛阳的贾谊,十八岁就以博学多才而闻名。根据河南地方长官吴公的推荐,汉文帝把他召为博士。
在当时的贾谊,就像新时代所有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勇于进取。他认为汉建立至今已有20多年,是时候修正历法、订立新制度、确定官名、振兴礼乐了。因此,他起草了各种文件,但是汉文帝即位不久来不及实施。汉文帝非常欣赏他,想重用他,甚至想让他当公卿之职。然而,这让朝堂的一些重要官员纷纷嫉妒、诽谤他,认为他只是想垄断权力,从而把政治事务搞得一团糟。因此,汉文帝疏远了他,把他降为长沙王太傅。
李商隐诗中描述的事件发生在贾谊被贬长沙四年多之后,当时他重被召回京城,汉文帝正坐在祭神的地方,接受神的保佑。因为他对鬼神很,他问了贾谊关于鬼神的本源。贾谊详细讲述了关于鬼神的各种情况。到了午夜,文帝全神贯注,以至于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往贾谊身边移动,甚至忘记了君主和臣民的尊卑顺序。听完之后,他也由衷地感慨对方的博学。
对汉朝的历史略知一二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汉文帝可以看作是,而李商隐诗中的第一句“求贤访逐臣”,就是对君主最好的正面描写。贾谊的天赋无与伦比,正是在汉文帝寻找人才的过程中,他的光芒才会被发现。
然而,诗中第三句的“可怜”却在转瞬间彻底扭转了之前对汉文帝的肯定。不管汉文帝是不是明君,诗人都没有过多的笔墨,但显然,这一次他又召回了贾谊。但作为君主,他半夜还在关心鬼神,相反对苍生视而不见,这怎么可能不令人震惊呢?换句话说,诗人的最后一句话,“不问苍生问鬼神”,虽然是一句平实的语言,但何尝不是为贾谊的才华而感到可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具有治国才能的贾谊,却没有机会为天下的苍生倾尽全力,反而在鬼神的虚无中得到了君王的青睐。
李商隐写下《贾生》首诗时,“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在为贾谊叫屈,但与此同时,他也是在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