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勇善战的战神白起,为何最终被秦王赐死?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
原因一:功高引发将相不和
白起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后,打算乘胜追击灭了赵国。赵王知道后,花重金收买了秦国丞相范雎,并提醒他,白起地位会超越他。
因此范雎就向秦昭襄王提议,秦国军队疲乏需休养,穷寇莫追的道理。秦王表示赞同,令白起收兵。这直接导致了范雎与白起的矛盾。
原因二:因果报应
老人们常说“没有底线的杀人会折阳寿”,有史考证,战国时期死了两百万人,白起一人就杀了一半,坑杀40万赵国士兵更是罪过。
几年后,秦昭襄王和范雎觉得灭赵时间到了,于是想让白起率军灭赵。但此时白起假装生病也不愿意前往,因为他认为没有胜算,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人,赵国人定会用生命反抗他。最后秦王一怒之下派使者持上方宝剑,让白起自尽。
白起的悲剧原因分析
①政治靠山倒台
白起属于宣太后、魏冉一派,自从宣太后去世,魏冉失势后,白起也就只能靠边站,几乎被雪藏了近10年时间,无仗可打的痛苦一定深深折磨了他很久。
政治斗争就是如此,败的一方只能接受现实。因为白起不是秦昭王的嫡系,所以秦昭王自然会对他保持戒心,毕竟当时世界那么乱,如此优秀的将领带着大军在外厮杀,拥兵自立的可能性非常大,不得不防。白起因此对秦昭王心生不满。
②与决策层矛盾尖锐
很多人把白起之死归结于范雎成天在秦昭王面前说白起坏话,一提起范雎,立刻给他打上“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标签。
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证实范雎因为私利迫害白起,但二人之间的不合显而易见。白起属于有多大能耐就有多大脾气那拨的,在朝堂之上估计没少怼人,从他被赐死时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也能看出来。
战国时代将相不合是常态,有时候帝王出于权力平衡的考虑,也不愿意见到将相和的场面。
白起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被范雎陷害,而是和大老板秦昭王矛盾太大。
就说秦昭王亲自上门两趟请白起出兵,白起梗着脖子拒绝服从命令,这要是换成暴脾气的秦始皇和汉武帝,白起绝对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初步形成君主集权制,王权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白起却视王权如粪土,一次次藐视践踏,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最后的下场只能是悲剧。
③性格缺陷
白起性格暴躁,这种性格在战场上可以所向披靡,在官场上却相当危险。
他以为自己气走范雎挺解气,可是却躲不开人家给他挖的政治陷阱。在政治谋略方面,白起就属于幼儿园水平,拿什么和人家专业的政客相比拼?
并且当前线战事不利,国内怀疑秦昭王执政能力时,白起不光没替君主分忧,还屡屡跑来打昭襄王的脸,对昭襄王的战略决策说三道四,甚至抗命。换做任何上位者,都不会希望有这样的手下。
我们在职场上也常常发现这种人的存在,自己有才华却不能为领导所用,长期坐冷板凳,天天各种抱怨,其实这种人更应该从自身查找下原因,别总是抱怨领导识人不明。
白起的结局还是与他过于执拗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他过于强硬,缺乏以柔克刚的韧劲,政治智慧上有巨大的短板,比起后来的王翦,差着不止一个档次。
而且白起极力主张先灭掉赵国,和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相抵触。随着秦国统一方略的确定,白起注定要被时代抛弃。
他的悲剧不能简单归结为国君的昏庸或者范雎的嫉妒,归结于性格决定命运也是有些片面,归根结底在于制度问题。
由于君主专制要求每位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王意志,就算君王做出错误决定,臣子也必须无条件服从。白起能为一场战争的胜利进行精密谋划,却对逼近自己的政治阴谋毫无察觉,更不具备绕过政治漩涡中激流和险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