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鉴
伍秉鉴,又名伍敦元,字成之,祖籍福建泉州,1769年生于广州。伍秉鉴出身商人家庭,其父伍国宗是广州十三行之一-怡和行的创始人,专营对外贸易。1801年,年仅32岁的伍秉鉴接手怡和行,由于精明能干、经营理念超前,因此怡和行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与日俱增,最终竟成为十三行中最大的商号,而伍秉鉴也当上十三行的领导人-总商。
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专营对外贸易的中介机构(即“牙行”),属于官方特许的垄断性商业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协定出口货价,代替中外商人纳税,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号称“天子南库”。除了做生意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
由于从事着垄断性的事业,十三行各个商号的当家人都是富商巨贾,尤其以伍秉鉴的财力最为惊人。除大量的金银现金外,伍秉鉴在国内拥有大量的土地、房产、茶园、店铺等不动产,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保险等业务,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当时,东印度公司每逢资金周转不灵,便会向伍家借贷,由此可见伍秉鉴的财力。
伍秉鉴
根据保守估计,经过40余年的积累,伍秉鉴的总资产高达2800万两白银,按照现在1克白银约合5元来计算,其数值约等于70亿元人民币。要知道,当时的美国首富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的身价才只有2000万美元,按照现在的价值计算,约合人民币17亿,尚不及伍秉鉴的1/4!正因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伍秉鉴有多富
据统计,他的各种固定资产、投资、债券等乱七八糟的资产整合在一起,大概有2600万银元,折合约有2000万两银子。
当时清朝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为4000万两银子,也就是说,伍秉鉴的钱能顶的上清朝半年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