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统和军统是什么意思,中统和军统哪个厉害

中统和军统是什么意思,中统和军统哪个厉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374 更新时间:2024/1/22 9:56:37

从暗杀和搞情报方面来看,军统比中统要厉害些。但军统毕竟还是“干脏活的”蓝领,其地位一直不高,戴笠到死也不过是个少将(死后追赠为中将),可见蒋介石从来只是把戴笠和军统当成听话的狗来对待。而中统则不一样,它更侧重于国民党的重要人员的“管理”,虽然没有军统轰轰烈烈,但在蒋介石的心中,中统地位明显要高于军统。

我们常在电视剧或历史书上看到中统、军统两个词,但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两个词具体指的是什么,本篇章便为大家介绍一下中统和军统

一、中统是什么?

蒋介石在“四·一二”武力清党,被汪精卫李宗仁给清下了台后,一直跟随蒋介石打江山的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四处奔走,联络人马,为蒋叔叔复职一事摇旗呐喊。

陈氏兄弟出头联络的这一批人马很快结成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有一个很响亮的代号CC。因为当时众人聚会的地点“CentralClub”的英文缩写是CC,而且陈(Chen)的首字母也是C,两个陈就是CC。

陈家兄弟的奔走相助,自是落在了蒋介石的眼里。1928年年初,蒋介石重新上台后,便把两兄弟放到了更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哥哥陈果夫先是成为监察院副院长,后又升为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弟弟陈立夫则成为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主任,后升为中央党部秘书长。

简单来讲,兄弟两人的职责就是替领袖把手伸向党务,负责管理国民党在全国各地的党组织,什么清党、解散、改组、重建,几乎都是他们说了算。

蒋介石让“二陈”整理党务的目的,可不是让他们发扬光大CC系,而是让其打击党内(重点是国民党左派)党外(重点是共产党)的其他势力,统一党权

搞党务工作,自然离不开阴谋诡计,而搞阴谋诡计,自然离不开特务性质的工作。更何况,蒋介石本就对暗杀、打黑枪等特务手段情有独钟。他甚至还过了一把“特工瘾”暗杀陶成章,要不是他自己承认,还真没人知道是他干的。可见其特务天赋之出色!

于是,1928年春,在陈果夫、陈立夫的建议下,蒋介石决定将调查科办成一个纯粹的特务组织。

时年28岁的陈立夫前后从黄埔军校中挑选了几十名优秀的学生充实到调查科,组成了最初的特工队伍,这就是中统的前身。后来陈立夫就在这个基础上对其进行扩编、重组,一直发展到成立中央党部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

打击国民党左派,抓共产党,陈立夫忙得不亦乐乎。陈立夫不是简单地抓完共产党就完事了,他还懂得劝服被抓的共产党人“悔过自新”,以便向共产党取经,学习对方优秀的组织制度,顺便更好地打击对方,所以他手下逐渐地聚集了一大批愿意“悔过自新”的共产党叛徒。

一年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主任陈立夫就高升为中央党部秘书长,他推荐CC系的核心人物张道藩接自己的班。张道藩在主任的职位上没支撑几天就下台了。他之后的两任吴大钧、叶秀峰也都是昙花一现,三个人绑一块儿都没有干够一年。

这种“走马换官”的情况直到徐恩曾出现才算结束。

二、军统是什么?

军统的前身是蓝衣社下面的特务处,特务处的一把手自然就是大家熟知的戴笠

大家都知道,军界和政界最讲资历,而戴笠的资历有点浅。前文交代过,戴笠岁数不小,却只是个黄埔六期生,而蓝衣社的其他骨干,几乎全都是戴笠的黄埔学长。既然如此,为何蒋介石将资历最浅的戴笠提拔为特务处的一把手?

有两个原因:

一、天赋。戴笠谨言慎行,有耐心,具备极强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思考能力以及人脸识别能力只要他见过此人一面甚至面部的某些器官,多年之后他仍然能够识别出此人。拥有这些好条件,不从事特务工作就是暴殄天物。

二、忠诚。这是决定性的原因。两人相识于微末都在上海滩混过,后在黄埔重逢,特别是在“四·一二政变”中,戴笠男士坚定地站在了蒋介石一边,积极检举揭发了几十名黄埔同学全都是他平日观察总结出来的共产党员,证明了自己对领袖的忠诚。

由此,戴笠进入了特务领域。

不过在大展特务才干之前,戴笠首先得应对来自内部的挑战。

同行是冤家,所以同属特务系统的中统老是针对特务处的同仁们。在对付共产党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中统,欺负“晚辈”军统自然不在话下,可戴笠也不是愿意服输的人,所以两家斗得不亦乐乎。发展到后来,双方甚至把工作放在一边,以跟对方制造摩擦为乐,某次设计捉弄了对方,或者假装误会把对方的人狠揍了一顿,都能高兴好几天。

为解决这种内耗,蒋介石决定成立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协调特务工作,这就是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注意,此军统不是后来众人所知的那个军统,此军统局的局长是陈立夫。

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下设三个处。

一处党务处,由中央党部调查科升格而成,处长自然是中统的带头大哥徐恩曾;

二处军警处即戴笠的特务处;

三处是新成立的邮检处,处长丁默邨。后来丁默邨落水当了汉奸,成了张爱玲《色·戒》中写的那位“易先生”的原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决定把三个处分开。

党务处升格为中央党部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

邮检处改为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维持原处级架构不变;

军警处升格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个军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洪秀全死得有多惨,身体被剁碎放入大炮灰飞烟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洪秀全(1814年-1864年),族名仁坤,曾用名火秀,他是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因为信仰的是拜上帝教,所以为了避上帝名讳而改为秀全。洪秀全是广东客家人,在清道光皇帝时期曾撰写《原道救世歌》等作品,后来因为清政府的腐败,致使洪秀全在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发动起义,并自封为天王,这

  • 霸王别姬的故事简介,霸王别姬真实历史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霸王别姬历史真实故事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被围,四面楚歌起。夜晚,虞姬夜巡,才听见这些扰乱军心的楚歌,忙进帐唤醒大王,一同出帐细听。大王听到了楚歌,不由惊道:“敌军中多是楚人,定是刘邦已得楚地,孤无退路,大势去矣!唉!前者我项羽如何能取胜,因为各路英雄各自为战,孤家可以消灭一处,再占一处。&

  • 成吉思汗的即位人是谁,成吉思汗以后的皇帝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把王位传给了能力最强的三子窝阔台。成吉思汗的正妻共生有4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按中原王朝的继承制,术赤是根正苗红的嫡长子,有天然的继承权,但蒙古不是中原,没有嫡长子继承制,成吉思汗最喜欢小儿子拖雷,最后传位的是能力最强的三子窝阔台,嫡长子术赤只是被分封的汗

  • 公车上书的公车是什么意思,公车上书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1、公车上书的公车是什么意思为何要叫“公车上书”?难道是“坐着公交车递上万言书”么?解释“公车上书”这个词,首先要说一说何为“公车”。汉朝时,很多地方用公家的车马,递送应征入京的士人,后来,人们就用&ld

  • 古代猫刑是什么刑,猫刑是什么刑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猫刑是什么猫刑是封建社会时代的一种异常残酷的刑罚。2、猫刑的出处猫刑最早是出自于青楼老鸨的手段,其核心就是为了惩罚这个花柳女子的,后来再渐渐的流入到民间和宫廷。3、猫刑实施过程这个猫刑是怎么实施的呢?下面内容可能引起不适,请注意防范。话说一个人如果要被处罚猫刑的话,会被放入一个比较大的麻袋里面,然后

  • 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火烧赵公馆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火烧赵家楼:火烧赵家楼,指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爱国学生因不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将一战时期德国租借山东半岛的权利交换给日本,而火烧曹汝霖个人官邸赵家楼的事件。1919年4月底,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来,国人大哗,群情激愤。5月4日,北

  • 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人,戚继光在哪里抗击倭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1、戚继光抗倭是哪个朝代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很早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便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戚继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明代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经常有倭寇从海

  • 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是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这是雷锋精神的一个典型的标识,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的一个崇高品德。1、雷锋把党比作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党和祖国人民的,无论遇到怎样艰难复杂的情况,都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对待工作要像夏

  • 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三元里抗英过程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三元里抗英事件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三元里是广州城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

  • 澶渊之盟的澶州在哪里,澶州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1、澶渊之盟的澶州在哪里澶渊之盟的签署地是在当时的“河南澶州”。2、澶州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澶州拿今天的地方来换算的话,就是“濮阳”这个地方。3、澶州的历史渊源澶州,又称开德府,一度成为北辅,是北宋时地名。公元997年,宋真宗赵恒以皇太子嗣位,曾经几次御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