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台儿庄战役简介,台儿庄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

台儿庄战役简介,台儿庄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840 更新时间:2024/2/28 6:56:16

台儿庄战役是一场从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发生在台儿庄及其附近的战役。

战役由滕县战斗、台儿庄战斗等部分组成,战役期间,蒋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视察、督导、调配兵力。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同时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台儿庄战役一时轰动全国,抗日战争当中死去了许许多多的为国家效力的人民子弟兵,他们在战争一线上为保卫国家的安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1、台儿庄战役

又称台儿庄大捷、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战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将领指挥。战役期间,中国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视察、督导、调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蒋介石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并亲自勉励池峰城,前线将士因而士气大振,大大增强了前线将士的战斗力。

2、台儿庄战役的背景

(1)全局背景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按原定作战方案,徐州以北保卫战,由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指挥,岂知驻扎山东的韩复榘,大敌当前,还为保存实力打小算盘。1937年12月23日,日军一部攻陷归仁镇后,韩复榘未战而走,造成了严重后果。

27日,济南失守,日军由博山、莱芜进攻泰安。1938年1月1日,泰安落入日军北方军第2军矶谷廉介之手。韩复榘连连丧池失地,致北段津浦路正面大门洞开,使日军得以沿线长驱直入,给徐州会战投下阴影。

(2)地理背景

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位于枣庄南部,地处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西面毗邻南四湖,为山东南大门、徐州之门户,乃是南下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境,自古是南北漕运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

3、战役的前奏

(1)池淮阻击战

从1937年12月中旬起,南路日军华中方面军指挥第13师团从镇江、南京、芜湖渡江,沿津浦路北上,1938年1月下旬,日军第13师团主力攻占滁县、来安、明光、他河、藕塘,抵达池河东岸。日军第13师团另一部攻占扬州后,即进击邵伯、天长一线。日军第9师团一部攻占裕溪口后,循淮南铁路北进至巢县、全椒一线。

1938年2月16日,周祖晃之第7军由张桥镇、老人仓一线向池河、定远日军展开侧击,并一度攻人桑家涧,日军不得不抽调淮河地区主力6000余人增援考城、上窑、他河、定远。

当日军回援淮南之时,张自忠之第59军乘机向火神庙、新桥日军反攻,敌退向曹老集。第59军分向苏集、湖口子、曹老集、王庄之线推进,将日军驱逐至淝河南岸,并朝淮河北岸推进。日军腹背受敌,无力再向北进攻,乃全部退回淮河南岸,沿邵伯、天长、盱眙、临淮关、蚌埠、怀远、三十里铺之线与淮河北岸中国军队形成隔河对峙的局面。

(2)济宁、汶上攻击战

为确保徐州地区的安全,1938年2月6日李宗仁命孙桐萱部(原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向运河以东推进,袭击济宁、汶上的日军据点,以牵制敌人主力。命令邓锡侯(后由孙震代理)第22集团军主力向邹县,一部迂回曲阜、邹县间攻击日军,另一部控制在临城、韩庄之间。

命令庞炳勋第三军团于临沂附近在地方部队配合下,夺取蒙阴、泗水,然后向泰安、大汶口间及南驿、曲阜间威胁日军,并对日照、莒县、沂水北方要点派一部兵力与海军陆战队共同防守。孙桐萱部第22师于1938年2月12日晚由大长沟渡运河,14日晚有一小部攀登入济宁城,双方短兵相接,血战数日,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入城部队伤亡极大,17日晚撤至运河西岸。

4、台儿庄战役双方战略日军战略

日军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于3月上旬通过华北方面军向大本营申请"追剿眼前之敌,绝不是深入南进作战,为警备后方希望增加兵力"。得到日本大本营批准后,于3月8日向第十师团作了传达。

1938年3月13日,第二军正式命令第十师团消灭大运河以北之中国军队,第五师团以一部占领临沂后进入峄县附近配合第十师团作战。其企图是,"在达到以上目的后,大致在滕县、沂州一线,给以后作战作好准备"。

日军以五六万兵力,在华北方面第二军指挥下,分两路向台儿庄进发。一路为板垣第5师团,沿胶济路西进,进逼临沂;一路为矶谷的第10师团,该师团沿津浦路南下,直取台儿庄。日军第二军按计划实施的进攻,直接导致了滕县及临沂战斗,从而展开了鲁南地区的台儿庄战役。

中方战略

1938年3月21日,李宗仁电报蒋介石、何应钦、徐永昌,关于颁发作战命令如下:

"(1)临城、峄县、韩庄间之敌约步兵三联队、骑兵一联队、炮兵一联队、坦克车五六十辆,自14日以来在界河、滕县、南沙河及临枣各地与我邓集团(第22集团军)及王军作战。现分部南进,已达韩庄及峄县附近,其主力似尚在临城。

(2)战区以收复鲁中广大地域之目的,以一部在运河之线取攻势防御姿势,以主力由峄县东南方及东北方山地侧击南下之敌,聚歼于临枣支路与韩庄运河间地区。"这是日军濑谷支队占领滕县、临城后进占韩庄和峄县附近时,第五战区所发的作战命令中有关作战目的和计划的主要内容。这里明确决定作战目的是"收复鲁中广大地域;计划采取一部"以"攻势防御"主力"侧击南下之敌",将敌人消灭在"临枣支路与韩庄运河间地区"。

按照以上作战目的与计划,战区命令汤恩伯第二十军团集中主力于峄县东侧及枣庄东北方山地,击破峄县之敌,向临城、沙沟两地附近侧击,"压迫敌于微山湖东岸而歼灭之"。一部集结于台儿庄北方地区,准备协助对峄县及其西北地区之主力作战。命令庞炳勋第三军团迅速扫荡汤头附近之敌,以一部向莒县方面追击,主力集结于汤头附近布防,对沂水、蒙阴方面自行警戒。

5、台儿庄战役的战役详情

临沂大战的指挥张自忠、庞炳勋原本相识,更有一段仇怨。张、庞均是西北军冯玉祥旧部,中原大战时,庞炳勋暗降蒋介石,临阵倒戈,使张部大损,张自忠亦受重伤,此次临沂危急,李宗仁无可调之兵,遂派张自忠前往。

二人尽弃前嫌,共御外敌,方有临沂之捷,更有言若无战场决策失误,将可全歼板垣征四郎师团。"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此正是我八年抗战之依靠。

日方战史记载,日军攻击临沂的坂本支队6个步兵大队在临沂作战至1938年3月29日,由于攻打台儿庄的濑谷支队告急,只留两个大队牵制庞炳勋和张自忠部,其余4个大队和炮兵转至台儿庄作战。因此1938年4月1日蒋介石致张自忠电:临沂之敌,得自由转用于向城、兰陵镇方面,实该军之耻,应速派有力之部队向向城之敌猛烈追击,免致台峄之敌以届聚歼之时再行脱逸。事关抗战前途甚钜,务希努力为要。

6、台儿庄战役结果

历经月余,中国军队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中共《新华日报》1938年4月7日、8日报道称:歼敌万余人,坦克车被击毁30余辆,缴获大炮70余门,战车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汽车100余辆。

日方数据为第5、第10师团合计伤亡11984名,其中第五师团2月20日至5月10日共战死1281人,受伤5478人,第十师团3月14日至5月12日战死1088人,受伤4137人。此数据源自1938年6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第三课对台儿庄战役前后日军伤亡的一个统计。

史界如孔蕴浩先生认同《新华日报》数据,认为台儿庄一战中方"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而整个鲁南地区,"日军死亡的人数超过16000人"。

7、台儿庄战役的意义

(一)台儿庄战役的结局,是日军战役进攻中的一次败退。这对于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对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败。"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日军《步兵第10联队战斗详报》载文称对台儿庄战役评价到:"不识他人,徒自安于自我陶醉,为国军计,更应以此为慎戒"。

(二)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而李宗仁更是以偏师弱旅战胜骄狂不可一世之日寇强敌,更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精诚团结、拼死抵抗、艰苦奋战中国人民就是不可战胜的。

(三)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出,有的国家甚至不敢相信。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此战中国胜利的评论。显然,这次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条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淞沪会战简介- 淞沪抗战历史背景和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或上海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中国和日本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淞”是指吴淞江(发源于太湖,汇入黄浦江,后汇入长江,再注入东海。在中国上海市区内河段,吴淞江习称为苏州河,简称“淞”)

  • 禁欲主义是什么意思,禁欲主义名词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禁欲是一种生活型态,其特征通常是对若干俗世欢愉的禁绝,以达至宗教上及灵性上的目标。基督宗教(特别是修道运动)及印度宗教(包括瑜伽)的教导,涉及到“意志身体”转化的过程,此过程乃透过对身、言、意方面的控制。在某些宗教里,神职人员或其他的虔诚信徒,为了更接近神只或悟得宇宙真理,而

  • 阿房宫是谁烧的?阿房宫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一般认为阿房宫是被楚霸王项羽烧的。史书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进入咸阳后,看到如此奢华的秦朝暴君后大怒,一把火烧了阿房宫。从此人们一直认为阿房宫是项羽烧的。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专家认为,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根据考古队介绍,一年时间里,考古人员勘探的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

  • 张郃的死因是什么,张郃简介人物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张郃的死因是战死沙场。在司马懿偷袭卤城的战斗中,张郃杀性正起,追魏延入木门道,当时天色昏暗。正在此时,一声炮响,山上顿时火光冲天,大石滚滚而下,拦住魏军去路。张郃知道中计,于是急忙撤军,然而背后早已被滚木、乱石拦住了去路,两边皆是峭壁,魏军被困。突然两边的万张弓弩齐射,张郃和他的百余和部下,全部被射

  •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情节概括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算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但这个故事具体的经过是什么不妨看看这篇文章带来的故事梗概。杜十娘的故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杜十娘是一位名妓,为生活被迫为妓,但是人却非常善良,也一直想从良。所以自己一边卖艺一边积攒钱财。本以为就这样等到钱攒够了,就能获得自由,但是事情总是事与愿违。一次杜十

  • 东南互保什么意思,东南互保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时期的东南互保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在历史是确实记载的,而且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东南互保到底是什么呢?还是在当时对于清朝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和影响?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

  • 宁王之乱谁平定的,王阳明平叛宁王之乱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王阳明可以说是少有的历史奇人,文治武功,都是少有的拔尖人物。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宁王叛乱,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仅过四十三天,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五世孙,即朱

  • 明朝国本之争到底是什么,国本之争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万历十四年,明朝爆发了国本之争,这件事情,是当时的大事件,然而很多人对于这个事情就不太清楚,本篇就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下吧。1、明朝国本之争到底是什么首先要说明的是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并没有50年之久,而是前后持续了15年。要弄清楚国本之争所争何物,先得知道何为国本。所谓国本其实指的就是皇位继承人,通俗点

  • 蔡锷将军简历- 蔡锷将军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蔡锷将军简介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与梁启超,谭嗣同等结交。戊戌政变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次年到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及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后复返日本学习军事。1904年回国,先后到江西,湖

  • 秋收起义简介背景过程,秋收起义的内容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秋收起义的背景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内的反动势力开始背叛革命,特别是在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彻底失败了。为了挽救革命,消除党内右倾投降主义的影响,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召开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决定在革命基础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