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鸿章外交手段 为什么对内说假话对外说实话

李鸿章外交手段 为什么对内说假话对外说实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917 更新时间:2024/1/17 16:27:57

大家对鸿章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在当时的国家实力下这是李鸿章唯一能做的事情。纷纷扰扰的历史说都说不清,因此对于李鸿章的评价kk历史网的小编尽量的做到客观中肯。

一、 对内,李鸿章慈禧光绪抱怨:战败主因乃器械悬殊,非战阵不力

晚清学者严复,曾赴伦敦皇家海军学院求学,归国后长期服务于北洋水师学堂。民国七年,池仲祜撰《海军大事记》,请其作序。严氏其时垂垂老矣,回首前尘往事,念及所教导之海军学生,在中法、中日两战中,“为国死绥者殆半”,悲从中来,痛定思痛,不由想起三十年前,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一番良言:

“海军之于人国,犹树之有花,必其根干枝条,坚实繁茂,而与风日水土,有相得之宜,而后花见焉。……今之贵国海军,……终必当于根本求之,徒苛于海军,未见其益也。”

严复感叹:今日政体虽异,但赫德之言,仍足以使国人警醒。赫德之意乃是:欲建设强大之海军,犹如求树开花,须先有相宜之政治土壤,造就相应之政治环境;仅一味苛责北洋海军不如人意,而不从“根本求之”,必徒劳无功。

在北洋海军的成军过程中,赫德曾有极深入的参与(如对外购舰),自然了解从硬件上来说,北洋海军已是一支近代化舰队。除基本购自西方的船舰主体外,既有威海、旅顺这般远东第一流的海军基地;亦有练饷局、支应局、军械局、水师煤厂、工程局、征信局、医院等一整套较完备的后勤机构;更建设有数千公里先进的海防电报通讯;中法战争后,认识到军事运输能力在海陆联防中的作用,铁路事务亦被归入海军衙门;其余如海军学堂等,亦已略具规模。

然而,李鸿章在战后,向慈禧、光绪总结败因时,仍竭力强调武器之不如人。其奏折称:“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倭人于近十年来,……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至陆路交锋,……固由众寡之不敌,亦由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也。”埋怨朝廷之意,至为明显。

图注:日本水兵在俘获的“济远”舰前主炮炮位上操作

二、对外,李鸿章向日本人表示:此役证明了欧式军事体制的优越性

北洋海军成军后,因清流掣肘,确曾长期未购入新舰。但就硬件而言,日本海军在甲午年亦未必处处胜于北洋。最典型者,如其高薪聘请法国造舰专家白劳易,所建造之专门针对北洋“镇远”、“定远”的“三景舰”(严岛、松岛、桥立三舰合称),即存在严重设计失误。黄海之战中,三景舰三门主炮共发射13次,但因军舰弊病甚多,发射悉数落空,没有击中任中方舰只,“松岛舰”反被“镇远舰”击中两次。

由此,海军史学者马幼垣感叹:“国人论甲午海战,恒把日方写成胸有成竹有备而来。其实日海军是在主要作战工具所存严重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时,便仓皇上阵的。”由此,也可知,李鸿章战后将主要责任推给“器械之相悬”,乃是诿词。就硬件而言,北洋绝非毫无胜算。北洋全军覆没之根源,当从赫德之言中寻找。

仅以军事体制为例:日人自明治维新后,即设立海军省,统一筹划管理海军事务;其后又设立军令、军政机构,以完善统一指挥体系;再颁布征兵令,实行普遍义务兵制,进而确立现役与预备役结合的近代常备军制度;为适应出洋远征,陆军亦效仿德国改为师团制。

反观清廷,虽于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作为海军最高机构,但诡异的是,该衙门之五大臣:奕譞、奕劻、李鸿章、善庆、曾纪泽,全都另有要职,无一人在海军衙门担任专员。海军大臣中,既无人专门研究与建设海军,也无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所谓“海军衙门”,不过虚设,清国海军,仍区隔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等诸多派系,以至于甲午战后,降将牛昶昞曾请求日军将“广丙舰”拆掉武器后“虚舰交还”,理由竟是“广东军舰不关今日之事”。

事实上,李鸿章面对慈禧与光绪,虽将战败主要责任推给了军舰、器械不如人,但其内心,却相当明了问题更主要是出在本国落后的军事体制上。1895年3月20日,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

“此次战争,……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之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⑥

至于何以日本能积极改用西式军事体制,而中国连一个“海军衙门”都不能实质性成立,其根源,如赫德所言,乃在政治土壤日本学者藤村道生解释道:“北洋陆军装备瑟枪和克虏伯炮,所以在武器方面,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的日军优越。但它不过是打内战用的、示威用的军队。”⑦其职能定位如此,自然缺乏主动近代化的动力。

最后,值得深思的是:如此内外两套面目,究其根源,是李鸿章奇葩,还是清廷体制奇葩?

标签: 李鸿章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人没钱娶老婆怎么办?有一方法让女性却不堪其辱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野史秘闻

    在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原因,很多的女子社会地位地下,她们没有办法享受自己的权力,但是反观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在这种极度不平等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女子深受其害。但是很多人其实对三妻四妾有一个误会,在中国古代,并不是很多男人都娶得起的,很多人甚至连老婆都娶不到。中国古代社会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方

  • 袁恕己:唐朝时期宰相,发动“神龙政变”的五王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风云人物

    袁恕己,唐朝时期宰相,曾发动神龙政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袁恕己出身汝南袁氏后裔。早年曾任司刑少卿、相王府司马,后与桓彦范、敬晖、张柬之、崔玄暐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中书令。后遭到韦皇后与武三思的排挤,被夺去实权,进封南阳郡王。706年(神龙二年),武三

  • 宋朝党争最初因政见不同而起,后来却演变成什么夺权之争?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党争,文史百科

    新旧党争是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围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新政虽切中时弊,然朝中守旧大臣极力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唯有引用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

  • 探秘十三陵守陵部队:新兵夜遇绣花鞋脸吓白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探秘十三陵守陵部队自古以来,皇陵地宫都是盗墓贼眼中的首选目标。北京昌平燕山脚下的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帝王最多的墓群。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我武警官兵在上世纪80年代进驻十三陵,担负皇家陵墓守卫任务。他们三十年如一日,在朦胧而又神秘的面纱下,忠实履行着“守陵人”的使命。记

  • 古代夫妻行房时,为什么小妾还必须得待在旁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代,历史解密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条件特别好,相对于古代已经是很幸福的了。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但是在现代我们国家的法律要求我们必须是一夫一妻制,所以现在有很多的夫妻经常会吵架,动不动就闹离婚,如果生活在古代,他们就可能不会有这么多的矛盾了,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男人可以有三

  • 赵匡胤赐给大将一个锦囊,为何里面只有一张白纸?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赵匡胤,北宋,野史秘闻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一月赵匡胤兵分两路南下伐蜀,次年正月后蜀皇帝孟昶投降。宋朝这次南征非常顺利,从出征到灭国仅仅用了66天时间,但是灭蜀之后王全斌部队却在成都大肆烧杀抢掠,这引起了后蜀百姓的公愤。随后全师雄等人聚众十余万宣布起义,宋朝镇压这次起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更重要的是宋军的这种行为让尚未

  • 孝德显皇后是怎么去世的?她又是怎么被封为皇后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孝德显皇后,清朝,风云人物

    在后宫中,能帮皇帝繁衍后代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历史上,还存在一类比较特殊的人,她们从来没有进入后宫,但是却拥有不错的名分。像乾隆的一个皇贵妃,在皇帝登基之前就去世了,她最后能获得皇贵妃的称号,也是由于她给皇帝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女人,不但从来没有进入后宫,而且一生都没有给皇帝生下

  • 通过哪些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李时珍更加主张人定胜天?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时珍,研究方法,文史百科

    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时珍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

  • 雍丘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雍丘之战对唐朝有什么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雍丘之战,唐朝,战史风云

    雍丘之战背景是什么?雍丘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雍丘之战的结果如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朝雍丘之战简介雍丘之战发生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唐真源令张巡率领军民坚守雍丘(今河南杞县),牵制安禄山叛军数万人的著名作战。雍丘之战背景安禄山攻占洛阳后,派张通

  • 清朝统治全国268年,为什么没有让百姓学满语?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公元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建立后金政权。公元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后金的基础上改国号为大清,清朝诞生。公元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从1644年入关到1912年灭亡,清朝作为统治全国的政权,一共存在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