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末年革命党 揭秘清政府制造革命党内幕

清朝末年革命党 揭秘清政府制造革命党内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989 更新时间:2024/3/29 10:18:45

辛亥革命无疑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进程,因为受到西方制度的影响,民主立宪的道路在一些革命人士心中生根发芽。辛亥革命那些革命党是怎么来的?其幕后的推手是谁?在顽固派与激进派对抗的清王朝中竟然有人敢进行革命的道路,现在先来看看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即将揭秘清朝的革命党是谁制造的?

领导者发动辛亥革命的革命党无疑是激进的,然而,开始只是人数极少、原本很难成气候的革命党,最后竟能一举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几千年帝制,确实出人意表。这种天翻地覆之变当然有许多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其中还有一点或许不那么深刻、但也不能不注意的原因,就是实际上是清政府“制造”了革命党。

1894年夏,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阐述自己改革观念被拒后,立即走上了激进的革命道路。1895年底他发动的广州起义尚未正式起事便被镇压,用他自己的话说,此时“风气未开,人心锢塞”,“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底,他又发动了依然以失败告终的惠州起义。不过,五年之后,舆论开始有所变化,已“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此话很可能有夸大之处,但同情革命党的较以前多了不少,却是事实。因为在这五年中,清政府不是越来越开明、宽容,反而越来越愚昧、专制:血腥镇压了温和的维新变法,又为了慈禧的一己之利而以全民族的灾难为代价向“万国”宣战。这种倒行逆施,恐对革命党博得更多“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帮助不小。

众所周知,留日学生是革命党的主要力量。但留日学生开始对政治的兴趣有限,更不倾向革命。所以孙中山等人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时,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在日华侨而不是留日学生。但维新失败,梁超亡命日本,议论国是,对留日学生触动很大,他们自此开始关心政治。这时,留日学生就成了革命党与立宪派争夺的对象。由于康、梁的地位名声与学识水平,学生中倾向康、梁者自然居多。为争夺青年学生,本不居优势的革命派于是主动挑起论战。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革命派即以此为阵地向立宪派猛烈进攻,而立宪派则主要以《新民丛报》为阵地奋起反击,双方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激烈论战,持续了十五个月之久。论战涉及清王朝的性质、种族与民族问题、国民素质、中国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政体、土地制度、革命会不会招致列强干涉引起中国崩溃等许多方面。但是,最紧迫、最核心、最重要甚至决定论战双方胜负的却是要不要暴力革命的问题。

简单说,革命派认为,只有用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才能共和立宪。立宪派则认为,暴力只会导致血流漂杵,带来巨大的灾难,得不偿失。他们写道:“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人乱民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而同葬耳。”他们相信,只要人民要求立宪,清政府“终必出于让步之一途”,可以实现代价最小的和平转型。

纯从道理上说,立宪派无疑更有道理。然而,它的理论前提是清政府在压力下必能让步,实行立宪。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则无论说得多么有理,终将无济于事,“有理”会被人认为“无理”。这一点,梁启超其实十分清楚,所以他在1906年给乃师康有为的信中承认:“革命党现在东京占极大之势力,万余学生从之过半;前此预备立宪诏下,其机稍息,及改官制有名无实,其势益张,近且举国若狂矣。东京各省人皆有,彼播种于此间,而蔓延于内地……”清廷刚宣布预备立宪时,革命派的力量就“稍息”;而当人们认识到清廷的立宪有名无实时,革命派就“其势益张”。显然,革命派力量的“息”与“张”,与清廷所作所为大有干系。所以,论战不到半年,梁启超就通过种种关系,私下托人与革命党讲和、表示希望停止论战。1907年初,他在《新民丛报》发表了《现政府与革命党》一文,更是承认:“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端的是一语中的。

这场论战,以往说革命派“大获全胜”,肯定夸张。双方各有道理,实难分胜负。但经此论战,革命派的影响、声势空前壮大却是事实。主要原因,还在拒不进行实质性改革的清政府是“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梁氏一直反对激进革命,反复论述暴力将带来灾难性后果,极力主张温和改革,却能正视不利于自己观点、主张的事实,确实难得。因此,此话格外值得所有“反对激进主义”者重视。

事实一再证明梁氏所言不虚。且看清廷1908年秋公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君上大权”的十四条: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三、钦定颁布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议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君上将遣全国军队,制定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涉。七、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八、宣布戒严之权,当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九、爵赏及恩赦之权。恩出自上,非臣下所得擅专。十、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司法之权操诸君上,审判官本自君上委任,代行司法,不行诏令随时更改者,案件关系至重,故必以已经钦定法律为准,免涉分歧。十一、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惟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十二、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十三、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决定,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十四、皇室大典,应由君上督率皇族及特派大臣议定,议院不得干预。

总体而言,基本是抄袭皇权至高无上的日本明治宪法。不过日本宪法规定,在议会闭会期间,君主所发布的紧急敕令可代替法律,但下次会期在议会提出时若得不到议会的承诺,则政府应公布敕令失效。而清政府的《钦定宪法大纲》则改为“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议”。日本议会对君权本就不强的事后否决权在此变成了更弱的“协议”权。明治宪法规定:“天皇宣告戒严,戒严要件及效力,由法律规定之。”《钦定宪法大纲》则明确改为皇上有“宣布戒严之权,当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对于“臣民权利义务”,明治宪法共列有十五条,而清廷的《钦定宪法大纲》却根本未将其作为正式宪法条文,仅将其作为“附录”,足见其对“臣民权利义务”还不如明治宪法那样重视。并且,又将其简化为九条,删去了明治宪法中臣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书信秘密不受侵犯”、“信教之自由”、“遵守相当之礼貌并遵照所定规程,得实行请愿”等条款。

在这种君权比明治宪法扩大、民权比其缩小的宪法框架下,再加清政府的“立宪”实际步骤一拖再拖,连以温和的士绅为主的立宪派都指其为“假立宪”、“伪立宪”,更不必说广大民众和“逢清必反”的革命派的反应了。现在,有不少论者极力想搞清楚清政府究竟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并有论者认为此时的清政府是“真立宪”。这种探索自有其意义,但对于研究清王朝为何灭亡、激进的革命党为何成功而言,更重要、更有意义的探索不是清政府此时的立宪究竟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而是它的行为给被统治者何种印象、何种感觉及他们最后的主观认识是“真”还是“假”。如果他们认定清政府是真立宪,则激进的革命党的活动空间将十分有限,更难成功;如果他们认定清政府是假立宪,温和变革的前提就全然而失,激进的革命党就能轻易得逞。

事实说明,清政府在巨大压力下的让步妥协非常有限;它的立宪无论是“理论原则”还是“具体实践”,都远未达到温和的立宪派的要求,更未能让社会各界相信其“真立宪”。当一个政权的统治基础都对其动机大表怀疑、毫不信任,对其所作所为大表反对时,这个政权就面临着严重的合法性危机。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恰为激进的革命准备了条件。此时,清政府就面临着这样严重的合法性危机;一场暴力革命,恐怕已难避免。还是旧话一句,如果真要反对、消解激进,重要的不是指责、批评革命党的激进,而是研究分析何以产生激进、激进何以能够成功。“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一直坚决“反激进”、“反革命”的梁启超,一语道破此中玄机。饮冰室主人一百年前言之谆谆,吾辈今日岂可听之藐藐!

标签: 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秘:杀死曹操父亲的“张闿”后来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张闿,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曹操的父亲路过徐州,徐州牧陶谦为徐州计,想要款待曹嵩以讨好曹操。但是,不料派去护送曹嵩的陶谦部将“张闿”贪图钱财,于是就杀了曹嵩、夺了钱财跑了。于是,曹操报父仇而伐徐州……那么,贼将“张闿”后来怎么样了呢?“张闿”本为黄巾余党,勉强降顺陶谦,为陶谦账下都尉。曹操的父亲曹

  • 历史上最辉煌的十大家族,陇西李氏排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陇西李氏,唐朝,历史解密

    一、陇西李氏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言必称陇西李。”秦代陇西郡守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孙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灭燕赵,生擒太子丹的陇西侯大将军李信。汉有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然而,当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后,陇西以李氏为羞耻。于是这个家族自李陵后,

  • 弟弟侵吞亲哥哥的家产,知县是怎么结局这案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清朝嘉庆年前,时任湖广总督百龄治下发生了一宗颇为棘手的奇案。有个名叫张弘的江西赣州人,在汉口经商多年,挣了不少钱,就在老家购置了几年田宅,经过数年的经营,家境变得越来越富裕。张弘过完六十岁生日,觉得身体状况不如以前了,决定回到赣州老家去颐养天年,以免常年在外饱受奔波劳累之苦。张弘有一个兄弟名叫张弢,

  • 清朝皇宫的饮食文化,慈禧太后也爱吃火锅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立秋一过,秋风渐起,火锅又回到了大街小巷——当然,对于无辣不欢的四川、重庆人来说,火锅一直就在身边,从未远离。现代人对火锅有着近乎狂热的喜爱。其实,古人也是火锅的忠实粉丝。据考证,早在战国时期,火锅就出现了。只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以陶罐为锅。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火锅不仅在民间十分盛行,而且已

  • 孙权是刘备的盟友,为什么要夺荆州杀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权,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孙权和刘备是盟友。面对虎视眈眈的曹魏,孙权没有选择进一步巩固和蜀汉的关系,而是选择夺走荆州,杀死关羽。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将孙权奉为坑队友的典范。孙权非常的聪明,他这么做到底是在图谋什么呢?首先,孙权对荆州势在必得。很多人都知道刘备占据荆州不还,是因为荆州对蜀汉非常重要。要知道,荆州作为战略要地,对东

  • 朱元璋深夜处理事务,宫女送来热粥却被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古代的时候最不好做的大概就是皇帝了,虽然他们高高在上掌握着天下所有人的性命,同样也高处不胜寒,皇家亲情淡薄,上一秒兄友弟恭说不定下一秒就兵戎相见。在一系列多疑的皇帝中,朱元璋都算是名列前茅的,他在位的时候,帮助他建国的开国功臣就没有几个有好下场。下面就来说一下朱元璋深夜处理公事,宫女送来一碗热粥,朱

  • 曹爽为何守不住曹魏政权?司马懿成功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爽,三国,历史解密

    曹爽守不住曹魏政权,司马懿成功上位,原因为何?中国的历史非常精彩,人人都能撑起一场戏,任意拉出来一个人可能都是大佬。以我们现在看小说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历史,常常出现一个很牛逼的人物,比如力能举百斤,我们正心驰神往时,忽然出来个新人物,咔一下就把前者踩在脚底,我们正蒙着呢,又出来个新家伙,啪叽把前两位踩

  • 朱允炆是朱元璋默许的皇帝吗?朱棣为什么攻击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允炆,朱元璋,历史解密

    朱元璋一生有20多个儿子,但是他最喜欢自己的长子朱标,并且寄予厚望册立为了皇太子,但是他却辜负了父亲的用心,先一步离开人世了。令人惊讶的是,朱元璋没有选择其余的儿子们,而是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没想到在孙子继位没多久的时候,自己的四儿子就将其赶下了皇帝职位,至今下落不明。那么朱允炆作为正统的皇帝,

  • 武则天称帝之前,为什么把自己一手培养的北门学士一锅端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则天,唐朝,历史解密

    武则天在政治上之所以成功,与她重视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关系,当她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的时候,她精心提拔培养了许敬宗与李义府,在这两人的协助下,她彻底扳倒了长孙无忌,后来,她又一手培养了北门学士,这些人协助她在“二圣”时期处理了大理的国事。后来李治去世,武则天废中宗,囚睿宗,以太后身份临称制的时候,又

  • 张居正做了什么?大明真的是亡于张居正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张居正,张居正,历史解密

    之所以有人说大明亡国,非亡于崇祯,而实亡于张居正,应该是从张居正改革,所带来的弊端,得出的以偏概全的结论,未免失于偏颇。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联合宦官冯保,先以高拱所言“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为由,向神宗及李太后告状,罢免了高拱。随后,两人又诬陷高拱指使一名叫做王大臣的人,意图刺杀皇帝。虽然王大臣案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