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作家林海音简介,林海音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作家林海音简介,林海音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435 更新时间:2024/3/14 18:45:51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一九一八年生于日本,她的原名与之谐音相近,叫林含英。因为从小生活环境的原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一英子的视角不但描写了自己的生活,也描写了北京平民阶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林海音照片(右)

她最擅长通过回忆描写童年的手段将我们带回自己的那个年代。第一眼看到林海音这个名字,会令人觉得非熟悉,似乎以前在哪里见过一样。当看完林海音简介才会发现,原来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关于爸爸和花的故事,虽然在先秦骊歌已经出现,但人们真正接触骊歌却是通过读林海音的章。她的作品在我国初中小学的多版课本中出现。

看完林海音简介,可以专门回去重新看一下自己曾经在小学没有读懂的文章,从那些文章中看到那普普通通的民众故事,一个小女孩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担起家庭重担的故事。文章并不华美,也不瑰丽。但就是这样朴实的文章一直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华美也许是美酒,但只是用来助兴的,平日里要饮用生活就必须是这样平白朴实的井水。

林海音简介中出现了多部作品,也出现了他的家庭介绍。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她发起的纯文学运动。出生于一九一八年的她赶上了新文化运动,在旧与新的文学征战中她有自己的见解,真的好感谢她,重新勾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林海音的代表作是?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凡合作)(1972)、《两地》(1966)、《作客美国》(1966)、《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书坊边》(1987)。

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1955)。

短篇小说集《烛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旧事》(1960)、《绿藻与咸蛋》(1957)。

长篇小说《春风》、《晓云》(1959)、《孟珠的旅程》。

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1968)、《林海音自选集》(1975)、《林海音童话集》(1987)。

《金鲤鱼的百裥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机》(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我们看海去》(1996)《驴打滚》(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旧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代表作:《城南旧事》

林海音的父亲

林海音大家也许都很熟悉,那是小学课本那种初中课本都出现过的名字。但是对于林焕文的了解大家基本就知之甚少了。林焕文是林海音的父亲,人们最他最多的了解应该就是那篇《爸爸的花落了》,那个喜欢花,用鸡掸子轰女儿上学的的形象。

林海音照片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是台湾人,祖籍广东,出身书香门第,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也是林海音在后来成为优秀作家的原因之一。曾在日本经商失败,后来回国发展。林焕文于1917年带着怀孕的的妻子东渡日本,开始一些线类的生意。次年林海音降生于大阪。林海音的父亲回国后在北京工作,考入邮政总局。总算凭借着家底丰厚,没有让母女俩太过穷苦。

林海音的父亲与一九三一年病逝,也有人说是被毒死。林焕文是著名爱国分子,而一九三一中日关系紧张,为了破坏掉反日爱国势力的影响并不能排除这个可能。但林海音的父亲去世后,使林海音变得更加独立有担当,间接地培养了一个优秀的作家。

林焕文离世后,林海音承担起家庭的部分重任,13岁的林海音早早地成为一个勇敢的小大人。从她的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中,能够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城长变化。林海音的父亲虽然去了,但是留下了一位优秀的作家。林海音成为作家这其中也受到林焕文很深的影响。林海音的父亲在北京工作时曾在日本办的报纸《京津新闻》中工作,可以说林海音文章有着天生的敏感。

林海音的母亲

林海音的母亲在中学课本爸爸的花落了这篇文章中也曾出现过,只是大家当时对她的印象不深,那篇文中着重是在得病去世的爸爸身上,林海音的母亲显然没有足够的存在感,顶多会有一些大家对于单亲妈妈的同情。只是说到同情的话,反而将同情放在英子身上更多一些。却忘了那个单亲妈妈为几个孩子的付出。

林海音年轻照

林海音曾写过一品文章叫妈妈的秘密。林海音的母亲名叫黄爱珍,丈夫林焕文去世时黄爱珍正是风华正茂的二十八岁。作为一个女人死了丈夫要照看七个孩子,已经着实不易。更坚苦的是第二年第五个女儿和最小的儿子相继去世,别说一个女人,就算一个男人此时也难以支撑了。孩子的去世对作为母亲的黄爱珍的打击格外眼中。好在大女儿林海音为家里分担了许多劳务,否则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挺过去。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曾接受高等教育,在他去世后,他的大学同窗好友韩叔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被孩子们称为韩叔的男人与黄爱珍虽然陷入一段感情纠葛,但是黄爱珍为了几个孩子仍然没有同意韩叔的爱慕请求,作为长女的林海音为此一直排斥那个想要成为他们爸爸的男人。当有一天传来韩叔结婚的消息,林海音才放下心来。

林海音的母亲为了几个他们终身未嫁,最后时光的回忆录里,林海音曾说自己和弟弟妹妹能够得到完整的母爱,都是因为母亲的完整付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尤列生平事迹简介,尤列故居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尤列是谁?这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尤列,号小园,又叫钵华道人,他1866年出生在广东顺德,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学者,他与孙中山、陈少白等人畅谈革命,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四大寇”,他的代表作有《四书章句易解》、《四书新案》等。1939年逝世于南京。尤列尤列1865年出生在顺德杏坛北水

  • 钻燧取火的人是谁,燧人钻木取火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燧”从火,遂声。注释其一是“上古时代取火用的器具。”在远古时代,最初人们还不知道怎么利用火,每每就餐都食生肉。偶尔,电闪雷鸣,某被雷劈到的树着了火,在森林里引发了一场小火灾。人们无意间吃到被火烤熟的肉,发现很是美味,那种烤肉的焦香味道一旦被味蕾捕捉就

  •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因,共工的故事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共工是我国上古时代中的一位杰出的部族首领,关于共工的故事至今依旧流传不少,其中主要有:“共工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祝融大战”、“共工颛顼争帝位”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共工形象图相传共工是我国上古

  • 共工的武器是什么,共工与颛顼争帝之战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共工的武器是水神戟,相传共工的武器水神戟的威力十分的巨大,只要轻轻地触动便能够引来滔天巨浪,并且形成泛滥的洪水。共工作为水神,主要的职责便是掌管人世间的洪水,共工是人间的司水之神,他的武器同样有着辅弼共工的作用和用途。共工形象图共工的武器水神戟的样子基本上很像是一枝长枪(即为戟),水神戟树立的时候与

  •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尝百草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上古时期在烈山里有一位与众不同的人,他在烈山里的一个石洞中出生,牛头人身。由于他的外貌不同于常人,再加上他非常勤劳,又比一般人勇敢,长大后大伙儿便推选他当了部队的首领。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鸟儿衔种中得到了启发,便发明了农业。这个发明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于是大家给他起了神农这个名字。神农雕像后来人们

  • 孙传芳是汉奸吗?孙传芳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孙传芳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特务多次拉拢孙传芳投靠日本,均遭孙传芳严词拒绝。此时,孙传芳虽然一心向佛,不问政事,但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尤在。那么传闻孙传芳是个汉奸,真有其事吗?日本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劝老同学孙传芳出山担任伪职,孙传芳坚决不从并皈依佛门做了和尚。有人劝他,独居僻处仇家会乘机前来报仇,孙传芳宁死

  • 纳兰性德怎么死的,纳兰性德墓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纳兰性德生于1655年,卒于1685年,纳兰是其姓,性德是其名,一开始的时候应该叫做纳兰成德,后来为了避讳当时的太子“保成”的名字改名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的父亲是纳兰明珠,也就是康熙年间非常出名的明珠相。说到纳兰性德的墓地不能不说纳兰明珠的墓地,纳兰性德一家人都葬在了今天的北

  • 纳兰容若妻子是谁,纳兰容若的爱情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纳兰容若,那是我国书写爱情诗的第一人。很多人爱慕他的才华,喜欢他的仗义。在当时,纳兰容若是众多高官贵族女子心中理想的夫君,但是,纳兰容若生性潇洒,不喜欢拘束的生活,热爱自由,那么,什么样的女子才是纳兰容若这位才子心怡的呢?纳兰容若妻子是谁呢?纳兰容若剧照纳兰容若的正妻,卢氏。她是卢兴祖的女儿,因

  • 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民间就女娲造人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个:女娲造人图版本一:传说,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人类,女娲便把用黄土做材料捏成团成了人形。她捏人捏的十分劳累,但还是满足不了世界对人类的需求。于是她拿起了一根绳子,把绳子甩到捏人的泥浆当中,后又举起绳子轻轻一甩,泥浆落地后变成了一群人。由于泥土的颜色是

  • 南朝梁武帝怎么死的,南朝梁武帝为什么会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十分信奉佛法,他不仅爱读佛学经典,而且在吃穿住行方面以佛家俭朴素主义严格要求自己。梁武帝登基后,他一心为政,为南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谓国库充盈,百姓们安居乐业。梁武帝画像后来,梁武帝痴迷于佛法,为了大兴寺庙,他挪用国库。甚至屡次出家,百姓们又称他为&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