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去搜朱元璋的画像,会发现基本上都把朱元璋画成一个猪腰子脸,难道朱元璋真的长这样么?当然朱元璋那个时代并没有相机,他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们也是无从得知。不过从古代的画像来看,能算是朱元璋的真实画像么?可能的确可以在里面发现一些小秘密。历史上关于朱元璋外貌的描述也有很多,可能综合起来看大概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廖凡与明太祖朱元璋撞脸”,是姜文电影《邪不压正》中一个很有趣味的镜头(见图1)。
朱元璋真的长着一张“猪腰子脸”(也有人形容为“鞋拔子脸”)吗?
与“清朝的刻意丑化”无关
明清两代藏于宫内、传世至今的朱元璋画像,共计13幅。这些画像,可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见图2)。
一种是面如满月、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一盛年,一老年,共计两幅。另一种,脸长额隆、鼻如蒜头、下额前突,颇为怪异,即俗谓的“猪腰子脸像”,共计十一幅。前者当是明代官方确定的“标准像”,后者为何会藏入清宫南熏殿,迄今并无史料可以说明。
朱元璋传世的两种容貌截然不同的画像
坊间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称朱元璋“猪腰子脸”的历史形象,是清朝为打击汉人,而刻意制造的一种丑化。
这种揣测自然是不成立的。这两种不同的历史形象,早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
比如,活跃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官员张翰,在其《松窗梦语》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
“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巨,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之像大不类。相传图太祖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像,未可知也。”
张翰在武英殿所见朱元璋画像,“眉秀目巨,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显然指的是上文提及的官方标准像。“与民间所传之像大不类”一句,透露类似“猪腰子脸”的怪异画像,当时已在民间流传。
活跃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另一位官员范守己,在其《曲洧新闻》一书中,也记录了相似的亲身经历:
“在武英殿见太祖真容有二:壮年者,黑须,长寸余,面微长而丰,色甚皙,眉目有异。暮年者,须鬓若银,面益丰而圆矣,色更皙。乃知外间所传龙颔虬须,面有瘢志者妄也。”
也就是说,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武英殿里供奉的朱元璋标准像有两幅,一盛年一老年。这两幅画像,都流传到了今天(如图3)。与张翰一样,范守己也见过民间流传的“龙颔虬须,面有瘢志”的另一种朱元璋像。
朱元璋标准像的盛年版与老年版
活跃于明朝万历、天启年间的官员张萱,在其《疑耀》一书中,也留下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
“先大父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摹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壮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及余直西省,始得内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如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
明人称祖父为“先大父”。也就是说,大约在正德、嘉靖年间,张萱的祖父在云南黔国公(沐英的后人)府中看到过朱元璋的画像,“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后来张萱自己得见宫中所藏朱元璋晚年版标准像,发现乃是“美丈夫”,与黔国公府所藏大为不同。
综上可知,朱元璋的“猪腰子脸”,至晚在明朝中后期已在民间广为流行。相反,作为官方标准像的“美丈夫”版本,其传播范围仍相当有限。“清朝刻意丑化”之说,显然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