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的传说
春秋末年,我国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一带有两个势不两立的政权,北边的叫吴,南边的叫越。越国宁萝山下若耶溪畔,有一位旷世绝代的美女,她就是西施。西施本姓施,叫夷光,因为住在西村,人们便称她为西施。西施很美。据说,她到溪边去浣纱,水中的游鱼羞得潜入水底;她到山上去采樵,天上的大雁看到她忘了拍动翅膀掉了下来。成语“沉鱼落雁”,就源于西施。
西施一动一静皆美,就连那不轻不重的心痛病发作时,捧着心,皱着眉,垂着髻,也有万种风情。东村也有一个姓施的女人,想学西施的模样,刚皱起眉毛就吓得邻里关门闭户。这又造就了另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成语:东施效颦。
话说吴越两国战争不断,互有输赢。公元前494年,吴越再战于夫椒,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和他的五千残部被困在会稽山上。要么投降,要么战死,越王勾践审时度势,选择了前者。他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穿着奴隶的衣服乖乖地到吴国当了人质。勾践的专职是养马,吴王夫差出行时,勾践提着马鞭,吆喝开道,尽力扮演着奴隶的角色。有一次,夫差病重,勾践亲自煎药,并且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祈福问安。两年后,他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重新回到祖国。勾践回国后,发愤图强,睡在硌人的木柴上,吃饭前先尝一口苦胆,然后大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了吗?”同时,他还采纳了范蠡和文种的建议,向夫差实施了三十六计中最温馨而又最恶毒的美人计。范蠡在全国范围内遍寻美女,西施被选中。经过三年的教习,越王才恭恭敬敬地将她送到吴国。
在教习的这段时间里,西施与范蠡日久生情。范蠡在送西施去吴国的途中,心里十分矛盾,一路唉声叹气。西施也是病怏怏的。幸好路上遇到一位白发老者,他谆谆教导:“国家事大,儿女情长事小,复国重任寄托在你们身上。”说完,还把手中的一篮又大又红的李子送给他俩。二人听了老者的话,顿时精神振奋,重谢老者。后人便将这个地方称为携李。
吴王夫差一见西施,果然神魂颠倒,宠爱异常,为博美人欢心不惜大兴土木,把江山扔到一边。此时,越国却在厉兵秣马,伺机复仇。十年后,勾践认为时机成熟,下令北伐。吴国被打得落花流水,夫差请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
勾践灭吴后令西施与他一起回越宫。还未起程,越王夫人赶来了,她怕勾践立西施为后,诬说西施是亡国的狐狸精,密令大将秦泽将西施沉江。巧的是,秦泽的父亲正是当初给西施和范蠡送李子的老汉。秦泽假装执行命令,暗中托父亲把西施藏了起来。
再说勾践,自灭吴后,渐渐开始猜忌功臣。范蠡见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决定归隐。临行前去看望秦老汉,得知西施未死,喜出望外,于是携手西施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最终定居在齐鲁一带,由于经商有方,成为巨富大贾,人称陶朱公。
关于西施的结局,历史上有许多种说法。上面这个颇为浪漫的说法出自《越绝书》以及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编著的《浣纱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吴越战争结束后,西施回到了美丽的若耶溪畔度过余生。成于初唐的《浣纱篇》诗云:一朝还旧都,靓装寻若耶,鸟惊入松萝,鱼沉畏荷花。不过,此说在史书中找不到根据,应该只是后代文人的一个善良愿望。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墨子》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比干之陨,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该书编写于战国时期,距西施生活的年代不远,其中所举的比干、孟贲吴起之死,均与史实相符,由此推断,如果这个西施是我们所讲的西施,那么她被沉多半也是真的。另外,古本《吴越春秋》也说:“吴亡,西施被杀。”《吴越春秋逸篇》更详细地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领随鸱夷而终。”“鸱夷”就是皮袋,按这种说法,西施是被装在皮袋里投入了钱塘江中。
分析以上三种说法,最后一种更符合历史的必然。假如西施真有其人,也不过是一个天生丽质,在吴越战争中充当了工具的农家女子。灭吴后,“兔死狗烹”是情理之中的事。看看范蠡出逃、文种被杀,便知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