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末崇祯皇帝对神机营进行改革,为什么失败了?

明末崇祯皇帝对神机营进行改革,为什么失败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512 更新时间:2023/12/18 14:56:39

明末的主旋律,是战争,而军队则是战争的直接执行人,所以从军队的表现,完全可以看出战争的走势,从而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明末的京营就是这样的“斑”。

京营到了崇祯时代真是迎来了至暗时刻:兵源上无兵可用——“皆诡寄靡饷,无一人可用,盖甲鬻于乙,乙鬻于丙,更易不知凡几”相互顶替托名,根本无人实际参战。有的士兵竟然可以追溯到嘉靖隆庆时代,简直明代版冥府神兵!而从军的实际人员呢?“非市井游手,即势宦苍头,从无纪律”。军队成分非常差,根本无法维持正常军事训练活动。

但崇祯帝不是没有改变过,但他对京营的改革就像他对明朝的改革一样——殚精竭虑,病入膏肓。

其实京营并非在创立伊始就是如此模样。它诞生于永乐时代,又常被人称作三大营——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起初的任务安排是:五军营主营阵,是军队的主要战斗力;神机营主火器,是部队的主要火力输出点;三千营主巡哨,负责出征时期的外围侦察和突袭。

值得一提的是,京师三大营不是三个营,而是三个兵种,实际人数按照“卫”来编制,一共有七十二个卫,约四十万之众。而驻扎在京师的还不止这些部队,每年都有从外地前往北京的军队称作“班军”,作为京营的辅助力量和补充。

京营的定位是野战军,而非城防,因此在创建之初,经常对外作战,比如永乐帝六次北伐蒙古、进兵甘肃青海,都有京营的身影,有时作为辅助力量、而更多的时候是战争主力。

京营的转折点,在土木堡。土木堡之战后,京营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从此军事世家执掌京营的格局被改变,兵部文官和宦官开始作为军事主官掌管京营。此时的京营被改革为了“团营制度”,也就是精锐集中起来由将领率领。虽然后来几经更迭最终恢复三大营制度,但是却为后来京营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明朝中期,内外局势日渐平缓,内外战争逐渐减少,而募兵制的兴起,使得京营越来越少地被地方“租借”过去,因此京营也迎来了他的和平时期。不过这一和平,就让京营万劫不复。

首先,就是纳入文官体系之下的京营贪腐严重。在经历过改革之后,京营的指挥权被转移到了多方势力的手中——勋贵武臣、提督宦官、协理文官各分一杯羹。

武官作为军队的直接统帅,经常克扣各种名目的军费军饷,以至于“支粮则有,调遣则无”。也就是说,军饷会按照规定发放,但是实际却没有这个人,军饷落入将领私囊。更有甚者,名将郭英之后郭勋竟然将骑兵战马草场租借出去以获利润,使得部队战马无从补给。

而实际在营的部队,也时常领不到军饷,因为“口食不给”、“以相保寝食而已”,士兵素质极为低下,往往面有菜色、不能穿戴甲胄,骑兵也“上马亦不能挥鞭而驽马”。

更厉害的,是军队的“占役”(指:逾制占用公务人员当差)。京营身处京师,旁边就是富可敌国、权近圣人的京师权贵,所以经常被这些权贵“邀请”前往帮助营造府邸。军队有时协助工程是明军一开始就有的传统,但是为国家而非私人。明代中期,这种私人占役现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终年没曾参与操练,而是摇身一变,成了能工巧匠、“巧夺天工”去了。不知永乐帝若显灵,看着自己昔日横扫越南塞北的部下个个转了专业到工程系,会作何感想。

京营到了崇祯帝手中,已经是积重难返,别说像在永乐时期担任野战主力军,就是城防守备都会有问题。

但崇祯帝依然决议改革,他派遣东林党人李邦华主持京营整顿的任务。

李邦华到任视察京营状况,差点没哭出来:十万大军,实际仅存一万七千(“堪战不及十分之一”),而且“全无号令,不谙步伐”。明军倚重的火器“点放不齐,仰天虚发”,军中紧缺的战马也“不可问”。装备被士兵私自贩卖、部队的军费积蓄也损失殆尽。而来京共同操练的班军也从以前的十余万变成了“五千三百四十二”,就连司令部(戎政府)的储备银也被人盗窃一空。崇祯时代的京营集各朝各代之大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但问题多,还更加严重。

于是李邦华提出“一补军伍,一精练拔,一清占役,一节马差,一省马军,一;练神器,一习飞石”的改革方针,势要一改本朝之积弊、还天子一可战之军。

在李邦华躬亲力行的情况下,京营结果大为改观——

一方面经常检查士兵人数,使得士兵不再缺额,并且亲自检查士兵素质与操练,及时裁汰不过关的士兵;

另一方面,禁止士兵参与工程、不准战马借出。使得京营的战斗力在短期内迅速攀升,至少可以参与城防守备。

但京营的改革触动了利益集团,以至于“诸失利者衔次骨,而怨谤纷然”。在崇祯二年清军入寇畿辅的战争后,利益集团大多上书弹劾,将李邦华被赶下职位(值得一提,李邦华在卸任后继续整饬其他地方军伍,最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自杀殉国)。

李邦华之后,继任者引以为戒再难以开强有力的改革措施,依旧有局部的改善,但再难以让京营涅槃重生、强大如初了。不过京营之众依旧涌现出了一批忠勇双全的将领,有效减缓了明朝灭亡的脚步,比如京营名将黄得功,多次率军击败张献忠部队、抵御左良玉东下,随后在江北拱卫南京,与清军作战时阵亡。

人祸之外,还有天灾。几乎同步于横行陕甘的饥荒、崇祯年间的华北大鼠疫也同时发作,并且在崇祯十四年登陆北京城。瘟疫抵达北京后,北京人口大幅下降,即使太医院参与救急也无济于事。而京营也饱受肆虐,整个军营因为瘟疫使得非战斗减员人数急剧上升,“大疫,军死者甚众”,仅存的士兵也羸弱不堪,将官前去集合,士兵们都坐卧不起,“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如故”。整场瘟疫造成了北京人口四分之一死亡,而士卒也损失过半。

不过惊奇的是,在李自成到达北京以后,瘟疫却得到了控制,1643年到1644年的寒冷天气到来也让瘟疫最终停止了传播。不过京营却在崇祯十七年的三月份,与崇祯帝一起,成了历史中的一串文字。

明末的京营改革极富代表性,很多关键的改革也都如同京营改革一样,要么半途而废,要么无法根治,更多的,是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使得改革不能进行深入,而一场大战或者大变革,便能使得改革成果流产,再加上崇祯时代的西北大干旱让农民军有近乎无限的兵源、瘟疫和关内外持续的战阵却不断消耗着明军实力,此消彼长之下,只能走向覆亡。

标签: 崇祯皇帝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时期,皇宫里的妃子们是如何上厕所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在游览北京故宫的时候,你是否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的皇宫里没有一间厕所。说没有一间是假,据说清乾隆帝为了方便曾盖了三间厕所。一处是在乾隆母亲崇庆皇太后寝宫附近,一处是在皇太后看戏的附近,一处是在自己书房附近,不过里面没有设茅坑。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曾在新华门外修了一间厕所,这是风水先生为了破解他的家族

  • 欧阳修最出名的一首词,最后一句话一直被模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欧阳修,宋朝,历史解密

    作为宋代文坛的领袖人物,欧阳修的成就远不只世人知道的那些。他在诗、词、文作上的成就,令他成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为宋代词坛的贡献在于他的伯乐之才。出自寒门的欧阳修,自小寄人篱下,成年后又几次落榜,这些经历让他深知读书人的苦,也对像他这样年少有才的少年多了几分特别的关爱。当他身居

  • 朱元璋到农家避雨,后来赐农夫“牧马千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朱元璋的这个故事,将会告诉大家,在古代,取一个好的名字,是多么的重要。一个好的名字既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一生荣华,也可以让一个大才子,恍然间与原本已经到手的状元,失之交臂。朱元璋出巡偶遇大雨,在路旁一户农家避雨。闲谈中,朱元璋得知了农夫的姓名,就立刻将这名农夫封为了“牧马千户”。这个故事还真不是现代人编

  • 邓通:西汉首富兼汉文帝宠臣,最后却被活活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邓通,汉朝,历史解密

    在看袁盎如何从吴国逃出生天与汉景帝——刘启因何悔杀晁错中我讲述了袁盎从吴国逃出生天,与汉景帝刘启后悔杀晁错,那景帝的宠臣晁错被灭族了,那景帝的老爹汉文帝刘恒时代,最得宠的大臣邓通的结局又是如何呢?常言道:“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翻译过来呢就是说,努力耕田,不如遇上丰年,好好做官,也不如碰上好

  • 江东猛虎孙坚浪得虚名?战力与关羽比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孙坚,三国,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东吴孙坚,英雄也!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十七岁之时,随父同船钱塘,怒斩海盗。汉熹元年之时,讨伐叛军有功,孙坚被朝廷下诏任命盱胎县丞。之后,又因为讨黄巾军有功,所以被朝廷任命别部司马。孙坚后来立董卓三罪,长沙太守平区星叛乱有功,再被封为乌程候。灵帝驾崩,卓擅朝政,因为惧怕孙坚,所

  • 周瑜作对联讽刺黄月英丑,诸葛亮如何巧妙还击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周瑜,三国,历史解密

    古人常常用对联来交流,一方面可以突显自己有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考一考对方。在三国时期,周瑜和诸葛亮就好像是一对冤家,他们只要在一起,虽不动手打架,但是在言语上却总是针尖对麦毛。在蜀汉东吴还没有联手的时候,诸葛亮奉命前去东吴劝说,当时周瑜就曾用对联嘲笑过诸葛亮,不过机智的诸葛亮早就有了对策,并且用这副

  • 揭秘: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孝庄文皇后,清朝,历史解密

    在清朝两百多年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两位影响深远的女性,一位是世人唾弃的慈禧,另一位是令人称赞的孝庄。孝庄出生在蒙古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氏,她的本名叫布木布泰,寓意为“天降贵人”。她只有13岁便嫁给了皇太极当侧福晋。当时孝庄的姑姑哲哲是皇太极的大福晋,有她的“照应”,孝庄在后宫的地位一路高涨,很快成为次

  • 西楚霸王项羽举的大鼎到底有多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项羽,汉朝,历史解密

    西楚霸王项羽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现如今的人们对项羽的名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史书记载了项羽世代为楚将,项氏家族在楚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更为人熟悉的就是楚汉之争了。也正是楚汉之争的出现,西楚霸王才失败在乌江自刎。项羽失败后,刘邦就建立了历史上的西汉。话说回来,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 诸葛亮最不想招惹的五个人,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三国,历史解密

    在刘备集团中,有两个人是诸葛亮绝对不愿意招惹的,那就是关羽和张飞。这二位资格老,名气大,地位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张飞都比诸葛亮官大,关羽活着的时候,一直比诸葛亮级别高。所以关张二人在刘备心中,是比诸葛亮有分量的,这一点连曹魏阵营的人都看得十分清楚,就更不用说智谋超群的诸葛亮了。那么除了关羽张飞,

  • 揭秘:苻坚为什么被称为东方拿破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苻坚,十六国,历史解密

    说起拿破仑,每个学习历史的都知道。拿破仑是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拿破仑所在的贡献还是无法抹杀的。拿破仑凭借一己之力,对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且拿破仑差点用武力统一了欧洲。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皇帝,被称为中国拿破仑。这和中国拿破仑差点统一中国,连下场都和拿破仑相似。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