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有哪些影响?

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有哪些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678 更新时间:2024/1/25 9:21:43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明成祖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一样,明成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明成祖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的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终。明成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明成祖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第三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⒈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⒉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

⒊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⒋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

⒌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洋洲等地。证据出自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名称为《天下全舆总图》,反映了天下诸番向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进贡的场景。地图左上角有注文写道:“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即图上有红圈者皆是原《天下诸番识贡图》上的标注。公元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由于大明永乐十九年的北京紫禁城的那次大火把郑和下西洋的大部分资料全烧了,所以国人今天看不到了。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再没有此类的壮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预中,以长远影响来看,最重要的是操纵马六甲海峡(往来中国及海洋贸易的要道),选择扶植强盗头子拜里迷苏剌,于1409年郑和授与其国玺及皇袍。拜里迷苏剌曾亲自往中国朝贡,使其在马六甲沼泽地的据点成为日渐富庶繁荣的商业中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戊戌六君子分别是谁?戊戌六君子当年被杀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指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斩杀的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六人。然而事实上,所谓“戊戌六君子”,唯有谭嗣同一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因何而死,且确实愿意为之而死。所谓“戊戌六君子”,系指在戊戌年被慈禧勒令杀害的谭嗣同、康广

  • 阎立本的作品有哪些,阎立本对绘画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阎立本是唐朝著名的画家,最擅长人物肖像画,长于刻画人物神貌,阎立本的作品以笔法圆劲,气韵生动著称,看阎立本的话能感受画中人的性格特点,亦能感受画中人的喜怒哀乐,可谓是人物肖像画的巅峰之作。阎立本是唐朝著名的画家,其在绘画上的成就很高,擅长画道释,人物肖像,山水,台阁,鞍马等,其中以道释人物画最为出彩

  • 什么是钱学森之问,钱学森对中国的贡献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温家宝看望钱学森钱学森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他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

  • 谭嗣同故居在哪里?谭嗣同的生平故事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谭嗣同故居同样是书生救国,稍早的曾国藩走到了传统“人臣”道路上的最高阶段,而菜市口引颈待戮的谭嗣同,则有一种以身殉道的悲壮。这种悲壮,终结了湘学“经世致用”精神在传统道路上的努力,开创了湖湘志士新的救国之路。剑胆琴心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

  •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全过程,大英雄郑成功生平事迹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郑成功康熙皇帝曾说“朱成功明室遗臣,非吾乱臣贼子”,也写下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赠与泉州三邑南安郑氏祖坟。但清朝早期官方仍把郑成功视为叛国或海贼。郑成功(1624.08.26-1662.0

  •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左宗棠为何看不起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曾国藩(左)与左宗棠左宗棠是清朝末期十分著名的一个军事将领,但是左宗棠之所以可以取得他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不仅仅与他个人的个人能力以及天赋有关,他的老师在他的政治生涯当中,也是举足轻重的,而左宗棠的老师就是曾国藩。曾国藩生于1811年,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以及思想家。曾国藩自幼便在学习方面显现出

  • 柳如是简介,柳如是的生平事迹,柳如是的诗歌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柳如是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柳如是出生,后被辗转贩卖,幼年不幸,身世不清;明崇祯元年(1628

  • 钱学森与蒋英的婚礼,钱学森的子女后代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钱学森与毛泽东美国海军次长丹金布尔评价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值五个师。毛泽东则认为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说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结婚誓词真伪辨关于钱学森与蒋英的婚礼,一本书里这样描写:(1947年)8月30日,一个美好吉祥的秋日。这天,天空格外晴朗,双方的亲友都早早

  • 袁崇焕墓是空的吗?袁崇焕墓和祠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袁崇焕袁崇焕多次以少敌多击败强敌,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京城保卫战(广渠门大捷、左安门之捷、南海子袭营)等胜利,一生无一败绩,被敌人称为前所未有之劲敌。最终,当朝皇帝崇祯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而将袁崇焕冤杀。1626年(天启六年)后金努尔哈赤攻宁远城,袁崇焕坚守孤城宁远,取得宁远大捷,努尔哈赤遭

  • 郭沫若有几个子女,郭沫若有多少女人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郭沫若子女十年文革,社会动荡,多少人遭受到迫害,领导人、文人就更不用说了。虽然郭沫若作为一个文人常被人诟病,但也没有逃脱文革的风波,他的两个儿子更是在文革中自杀,至今不知为何?郭沫若与安娜生有五个子女长子:郭和夫是中国科学院的化学家,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所长。次子:郭博是建筑家和摄影家,退休前为上